首頁>Club>
人民網發表了一則新聞。發改委在促進消費者能消費,願消費,敢消費上下功夫。
6
回覆列表
  • 1 # 小播讀書

    從國家的角度,刺激消費可以增加資金流動性,可以帶來經濟活力;但對於個人來說,懂得合理儲蓄比提前消費更好,花明天或者後天的錢,實際上很難應對生活的不確性。在尼格拉斯·塔勒布的《黑天鵝》和《反脆弱》書中也說到這個問題,大自然為了應對不確定性,增加冗餘和備份至關重要,而對於生活來說,冗餘和備份無疑就是有足夠的儲蓄。

    這個問題可以再引出另外一個問題,為什麼現在的人,尤其是年輕人喜歡衝動消費、提前消費、即刻滿足。在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巴里·施瓦茨的《選擇的悖論》一書中詳細分析了這個問題。有興趣的小夥伴可以看看。我們生活在一個物慾橫流、精神和物質生活過度豐富的社會,當然這一方面讓我們的生活更加便利,但凡是都有兩面性,更多更便捷的選擇,讓我們很容易滿足自己,久而久之,形成了對即刻滿足的依賴,我們傾向於即刻滿足後,會讓我們越來越沒有耐心。書中講到一個例子,曾幾何時,我們餓了想要吃飯,都需要等上一兩個小時,慢慢把飯菜都做好,然後一家人圍坐在一起,邊吃邊聊,吃飯是家庭交流的溫暖場景,而現在我們一個電話,一個app就可以隨著在網上叫快餐,這當然讓我們生活效率更高、更便利,但也讓我們失去了耐心的優秀品質,也讓我們人與人的關係越來越疏遠,這些都是選擇過多給我們帶來的後果。

    甚至還遠不止於此,在當今社會,我們幾乎所有的行為都有很多選擇,今天,我們可以輕易選擇不同的出行方式;選擇不同的溝通方式;選擇不同的生活方式;選擇不同的學習方式,甚至可以選擇不同的思想和信仰。從現實世界到網路世界,我們的選擇越來越多,我們其實有點選擇過量了。通常情況下,我們認為擁有更多的選擇,是更加自由和自主的表現,會給我們帶來更多幸福和快樂。但其實不然,我們的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都越來越豐富,但我們的幸福感卻在持續下降,過去30年,美國的GDP翻了一倍,但人們的“幸福指數”卻下降了5%。調查顯示,有一半的富裕家庭的年輕人都認為自己比父母更不艱難,他們感覺越來越消極、焦慮、甚至抑鬱,由抑鬱導致的自殺成為了美國高中生和大學生群體的第二大死因。

    回到作者提出的這個問題,首先,我並不主張提前消費而希望更多未雨綢繆的儲蓄。另外,對於提前消費的問題,並不僅僅是個別人的問題,而是普遍的社會現象,而且這種提前消費、即時滿足的後果比我們想象的要嚴重很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手頭有20萬,是放在銀行好還是投資理財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