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讀史者說

    為了理解儒家學說為何可以取代宗教,我們先來看看宗教是什麼?宗教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出現的一種文化現象,屬於社會特殊意識形態(下文的宗教一詞主要是指狹義)。在人類歷史上,幾乎所有的民族都產生出宗教,可以說,宗教現象的出現是歷史的必然。中華民族也不例外,比如道家、儒教(廣義的宗教)。

    從民族發展角度來看,不是世界所有民族都有宗教信仰,有宗教信仰的民族也不都是讓宗教信仰成為主流社會意識。比如中華文明就被認為是缺乏宗教基因的文明,宗教一直不佔主流意識。實際上,在中國的帝王術上,宗教是手段不是目的,孔子就說過"神道設教",意思是老百姓願意信就信去,只要把握好限度就行了。在這樣的民族中,狹義的宗教是不會長久存在的。

    人們對於宗教的信仰,是為了減輕他們神秘的負擔......來自這個未知世界的一切沉重的、令人厭煩的負擔。在中國,大多數老百姓並不重視宗教(歐洲語言字面意義上的宗教)。在中國,道教和佛教,其精美的廟宇、繁雜的宗教禮儀對於中國老百姓來說更多是作為一種消遣娛樂的方式,而非用作喚醒內心的道德感和宗教感的。華人對宗教沒有興趣,在於華人對宗教沒有需求。

    人是有靈魂的,有靈魂,就一定對宗教有需求,除非有別的東西可以取代其位置。儒家學說就是這種偉大哲學和道德規範體系,它不是宗教卻可以代替宗教。儒家學說給予了眾生安全感和永恆感,它和基督教、伊斯蘭教等宗教一樣都是為減輕大自然的神秘和不確定性給人的沉重負擔。但是它們之間有一個巨大的差異:那就是歐洲宗教是教導人成為好人,而儒家學說教導一個人成為一好的公民。歐洲宗教教導信眾成為一個完美而理想的人,成為佛、天使、聖徒。而儒家學說有所限定,要把人教導成一個良民,一個有道德的人。歐洲宗教:“如果你想擁有信仰,你必須是一個聖徒、一個天使。”而儒家學說:“如果你像一個良民孝子那樣生活,你就擁有了信仰。

    因此,我們可以看出:歐洲宗教是個人的宗教,儒教學說是國家的“宗教”。儒家學說相比歐洲宗教為中華民族注入國家觀念,這是其他宗教無法比擬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麼區分鳳丹牡丹和觀賞牡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