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徐懷中給手中的小說起名“牽風記”時,“牽風”指的是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揭開我軍戰略反攻的序幕,“牽引了戰略進攻之風”。56年後,等他完成這部作品,“牽風”又多了許多別的含義,可以理解為“牽引個人寫作轉變之風”“牽引古老的‘國風’”等等。
沒從正面角度反映這場重要的戰略行動,徐懷中儘可能淡化具體的戰爭場面,將筆觸聚焦在兩男一女和一匹老軍馬的命運上。
他筆下的人物,在今天看,仍令人驚訝——揹著古琴、有潔癖,會用手帕包著錢交團費的女文化教員;留學日本學莎士比亞,兼修油畫、人體藝術攝影的精英知識分子旅長;英勇忠誠,但一身“風流韻事”的警衛員;還有總尿床的壯烈犧牲的小戰士;被逼上絕境,跳崖前投出手榴彈卻忘拉引信的學生兵們……
有老戰友說,青年作者這樣寫情有可原,你作為親身經歷戰爭的老作家寫這樣的作品,讓人無法理解。也有老同志質問,我們的革命隊伍中怎麼會有警衛員曹水兒這種目無軍紀的人?
“其實曹水兒這類人物,我太熟悉了。”徐懷中說,“戰爭是複雜的,我覺得讀者想了解的,是戰爭背後人的內心世界,如果是要了解戰爭過程,他不如去看戰史。小說的真諦是虛構,但你經歷過,就不會虛構出沒影的事情。”
他寫那些在今天的很多讀者眼中,仍屬“越位”的人物,是為了凸顯人性的糾結與光輝,其實徐懷中寫作中的每次“越位”,都是為了迴歸人性的底色。
“謳歌革命及反映革命戰爭生活,並非只能走上公式化、概念化道路。”國內作家裡,徐懷中最愛孫犁。他為孫犁寫過的許多評語,人們都可以拿來評價他本人,“他不可能像別人那樣去寫戰爭,把主要人物拔高到理想化,讓別人來陪襯這個所謂的英雄人物……他不會強迫你承認他寫的這個人,他筆下的人物,大多普普通通,甚至帶著性格和思想上的缺點,但別忘了,就是這樣眾多的普通華人揭竿而起,打敗了日本。
1962年,徐懷中給手中的小說起名“牽風記”時,“牽風”指的是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揭開我軍戰略反攻的序幕,“牽引了戰略進攻之風”。56年後,等他完成這部作品,“牽風”又多了許多別的含義,可以理解為“牽引個人寫作轉變之風”“牽引古老的‘國風’”等等。
沒從正面角度反映這場重要的戰略行動,徐懷中儘可能淡化具體的戰爭場面,將筆觸聚焦在兩男一女和一匹老軍馬的命運上。
他筆下的人物,在今天看,仍令人驚訝——揹著古琴、有潔癖,會用手帕包著錢交團費的女文化教員;留學日本學莎士比亞,兼修油畫、人體藝術攝影的精英知識分子旅長;英勇忠誠,但一身“風流韻事”的警衛員;還有總尿床的壯烈犧牲的小戰士;被逼上絕境,跳崖前投出手榴彈卻忘拉引信的學生兵們……
有老戰友說,青年作者這樣寫情有可原,你作為親身經歷戰爭的老作家寫這樣的作品,讓人無法理解。也有老同志質問,我們的革命隊伍中怎麼會有警衛員曹水兒這種目無軍紀的人?
“其實曹水兒這類人物,我太熟悉了。”徐懷中說,“戰爭是複雜的,我覺得讀者想了解的,是戰爭背後人的內心世界,如果是要了解戰爭過程,他不如去看戰史。小說的真諦是虛構,但你經歷過,就不會虛構出沒影的事情。”
他寫那些在今天的很多讀者眼中,仍屬“越位”的人物,是為了凸顯人性的糾結與光輝,其實徐懷中寫作中的每次“越位”,都是為了迴歸人性的底色。
“謳歌革命及反映革命戰爭生活,並非只能走上公式化、概念化道路。”國內作家裡,徐懷中最愛孫犁。他為孫犁寫過的許多評語,人們都可以拿來評價他本人,“他不可能像別人那樣去寫戰爭,把主要人物拔高到理想化,讓別人來陪襯這個所謂的英雄人物……他不會強迫你承認他寫的這個人,他筆下的人物,大多普普通通,甚至帶著性格和思想上的缺點,但別忘了,就是這樣眾多的普通華人揭竿而起,打敗了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