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敬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96年),吳國和越國發生了槜李之戰(今浙江嘉興),吳王闔閭陣亡,因此兩國結怨,連年戰亂不休,周敬王二十六年(公元前494年),闔閭之子夫差為報父仇與越國在夫椒(今江蘇太湖馬山)決戰,越王勾踐大敗,僅剩5000兵卒逃入會稽山,范蠡遂於勾踐窮途末路之際投奔吳國,獻“卑辭厚禮,乞吳存越”之策。議和後“人待期時,忍其辱,乘其敗……”“持滿而不溢,則於天同道,上天會佑之;地能萬物,人應該節用,這樣則獲地之賜;扶危定傾,謙卑事之,則與人同道,人可動之。” 范蠡向勾踐慨述“越必興、吳必敗”之斷言,進諫:“屈身以事吳王,徐圖轉機。”。被拜為上大夫後,范蠡陪同勾踐夫婦在吳國為奴三年,“忍以持志,因而礪堅,君後勿悲,臣與共勉!”
三年後歸國,范蠡與文種擬定興越滅吳九術,是越國“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的策劃者和組織者。為了實施滅吳戰略,也是九術之一的“美人計”,范蠡親自跋山涉水,終於在苧蘿山浣紗河訪到德才貌兼備的巾幗奇女——西施,在歷史上譜寫了西施深明大義獻身吳王,裡應外合興越滅吳的傳奇篇章。范蠡事越王勾踐二十餘年,苦身戮力,卒於滅吳,成就越王霸業,被尊為上將軍。
“吳王亡身餘杭山,越王擺宴姑蘇臺。”在舉國歡慶之時,范蠡急流勇退,遂與西施隱姓埋名、泛舟五湖。不過,與西施泛舟五湖只是民間傳說,事實上,范蠡隱退時已經68歲高齡,而西施要比范蠡小的多。但是人們總願編織出英雄美人的佳話,因此才有泛舟五湖這一說。
越王勾踐(約前520年―前465年),姒姓,又名鳩淺、菼執,夏禹後裔,越王允常之子,春秋末年越國國君。前496年,越王勾踐即位,同年,在檇李大敗吳師。越王勾踐三年(前494年),被吳軍敗於夫椒,被迫向吳求和。三年後被釋放回越國,返國後重用范蠡、文種,臥薪嚐膽使越國國力漸漸恢復起來。
越王勾踐十五年(前482年),吳王夫差興兵參加黃池之會,以彰顯武力率精銳而出。越王勾踐抓住機會率兵而起,大敗吳師。夫差倉卒與晉國定盟而返,與勾踐連戰慘敗,不得已與越議和。越王勾踐十九年(前478年),勾踐再度率軍攻打吳國,在笠澤之戰三戰三捷大敗吳軍主力。越王勾踐二十四年(前473年),破吳都,迫使夫差自盡,滅吳稱霸,以兵渡淮,會齊、宋、晉、魯等諸侯于徐州(今山東滕州南),遷都琅琊,成為春秋時期最後一位霸主。
周敬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96年),吳國和越國發生了槜李之戰(今浙江嘉興),吳王闔閭陣亡,因此兩國結怨,連年戰亂不休,周敬王二十六年(公元前494年),闔閭之子夫差為報父仇與越國在夫椒(今江蘇太湖馬山)決戰,越王勾踐大敗,僅剩5000兵卒逃入會稽山,范蠡遂於勾踐窮途末路之際投奔吳國,獻“卑辭厚禮,乞吳存越”之策。議和後“人待期時,忍其辱,乘其敗……”“持滿而不溢,則於天同道,上天會佑之;地能萬物,人應該節用,這樣則獲地之賜;扶危定傾,謙卑事之,則與人同道,人可動之。” 范蠡向勾踐慨述“越必興、吳必敗”之斷言,進諫:“屈身以事吳王,徐圖轉機。”。被拜為上大夫後,范蠡陪同勾踐夫婦在吳國為奴三年,“忍以持志,因而礪堅,君後勿悲,臣與共勉!”
三年後歸國,范蠡與文種擬定興越滅吳九術,是越國“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的策劃者和組織者。為了實施滅吳戰略,也是九術之一的“美人計”,范蠡親自跋山涉水,終於在苧蘿山浣紗河訪到德才貌兼備的巾幗奇女——西施,在歷史上譜寫了西施深明大義獻身吳王,裡應外合興越滅吳的傳奇篇章。范蠡事越王勾踐二十餘年,苦身戮力,卒於滅吳,成就越王霸業,被尊為上將軍。
“吳王亡身餘杭山,越王擺宴姑蘇臺。”在舉國歡慶之時,范蠡急流勇退,遂與西施隱姓埋名、泛舟五湖。不過,與西施泛舟五湖只是民間傳說,事實上,范蠡隱退時已經68歲高齡,而西施要比范蠡小的多。但是人們總願編織出英雄美人的佳話,因此才有泛舟五湖這一說。
越王勾踐(約前520年―前465年),姒姓,又名鳩淺、菼執,夏禹後裔,越王允常之子,春秋末年越國國君。前496年,越王勾踐即位,同年,在檇李大敗吳師。越王勾踐三年(前494年),被吳軍敗於夫椒,被迫向吳求和。三年後被釋放回越國,返國後重用范蠡、文種,臥薪嚐膽使越國國力漸漸恢復起來。
越王勾踐十五年(前482年),吳王夫差興兵參加黃池之會,以彰顯武力率精銳而出。越王勾踐抓住機會率兵而起,大敗吳師。夫差倉卒與晉國定盟而返,與勾踐連戰慘敗,不得已與越議和。越王勾踐十九年(前478年),勾踐再度率軍攻打吳國,在笠澤之戰三戰三捷大敗吳軍主力。越王勾踐二十四年(前473年),破吳都,迫使夫差自盡,滅吳稱霸,以兵渡淮,會齊、宋、晉、魯等諸侯于徐州(今山東滕州南),遷都琅琊,成為春秋時期最後一位霸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