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2021水逆退散

    談及人生哲學,切忌玄虛。寓深刻於淺顯中,運筆自如,方顯雍容氣度、智慧靈光之美。豐子愷先生散文《漸》中,化深奧為通俗,化抽象為形象,於氣定神閒之中將“漸”的人生哲學娓娓道來。

      一、描寫細膩,觸發體驗

      為了表達“漸”之潛移默化,作者略舉讀書體驗。“傍晚坐在窗下看書,書頁上‘漸漸’地黑起來,倘不斷地看下去(目力能因了光的漸弱而漸漸加強),幾乎永遠可以認識書頁上的字跡,即不覺晝之已變為夜。黎明憑窗,不瞬目地注視東天,也不辨自夜向晝的推移的痕跡。”這種體驗人皆有之,然而誰能想到把它和“漸”聯絡起來呢?豐子愷先生則獨具眼光,以細膩的筆觸勾勒這一生活場景。“書頁上‘漸漸’地黑起來”暗指光線暗淡,“黎明憑窗,不瞬目地注視東天,也不辨自夜向晝的推移的痕跡”極言讀書之痴迷。以太Sunny線的變化,暗指“漸”的潛移默化,以讀書人的痴迷,暗指“漸”的難以覺察。

      又如提及“漸”的本質是“時間”,作者認為“一般人對於時間的悟性,似乎只夠支配搭船乘車的短時間;對於百年的長期間的壽命,他們不能勝任,往往迷於區域性而不能顧及全體。”接著細膩描寫一幅乘火車的人生百態圖:試看乘火車的旅客中,常有明達的人,有的寧犧牲暫時的安樂而讓其坐位於老弱者,以求心的太平(或博暫時的美譽);有的見眾人爭先下車,而退在後面,或高呼“勿要軋,總有得下去的!”讓位於老者之人,為求心的太平,犧牲暫時安樂,一副安之若素、心滿意足之態。爭先下車之人更讓人忍俊不禁,高呼之聲不絕於耳,好一幅不甘人後、奮力拼爭的畫面!此處描寫繪形繪聲、細膩傳神,不但生動勾勒乘火車的百態圖,更調動讀者的情感體驗,化抽象說理於真實體驗中。

      二、比喻巧妙,簡約傳神

      化深奧為通俗,比喻是常用的藝術技巧。比喻之妙,妙在尋常,所取喻體信手拈來、了無痕跡;妙在貼切,形神俱備,形象與意蘊完美結合。如為了說明“漸”是造物主騙人的手段,作者略舉下坡一例。“因為其變更是漸進的,一年一年地、一月一月地、一日一日地、一時一時地、一分一分地、一秒一秒地漸進,猶如從斜度極緩的長遠的山坡上走下來,使人不察其遞降的痕跡。”人們都有下斜坡的體驗,以此為喻,通俗易懂,突顯生活氣息。下斜坡時心境寬暢、輕鬆自然,全然沒有上坡時的勞心勞力、費時傷神,不經意間便到達終點。這種感受與變更的漸進是何其相似!又如“人生看似不動,實則常動”,這是“漸”之迷惑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恩庭抗禮是歷史哪個人物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