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二月二,龍抬頭。龍抬頭(農曆二月二),又被稱為“春耕節”、“農事節”、“春龍節”,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每年農曆二月初二,傳說是龍抬頭的日子,它是中國的一個傳統節日。慶祝“龍頭節”,以示敬龍祈雨,讓老天保佑豐收。
2、龍游淺灘遭蝦戲,虎落平陽被犬欺。龍游淺水遭蝦戲是一句民間俗語,與其類似的還有虎落平陽被犬欺,落坡鳳凰不如雞等,比喻一個人在失勢後被弱小的人所欺壓。
3、龍交龍,鳳交鳳,老鼠的朋友會打洞。龍交龍,鳳交鳳,老鼠的朋友會打洞 : 比喻什麼樣的人就跟什麼樣的人結交朋友。
4、吃飯象條龍,做活象條蟲。吃飯的時候很亢奮,很有力的樣子,但是做家務、勞動的時候就像一條蟲子。
5、龍無雲不行,魚無水不生。首先這是一句諺語,意思是:任何事物的存在或者是發展都是要依靠其他事物而進行的。
擴充套件資料:
龍在中國傳統的十二生肖中排第五,在《禮記·禮運第九》中與鳳、龜、麟一起並稱“四靈”。而西方神話中的 Dragon,也翻譯成龍,但二者並不相同。中國古代民間神話傳說中可見於中國經典中的生物,在現實中無法找到實體,但其形象的組成物源於現實,起到祛邪、避災、祈福的作用。
在中國,龍經歷了四個較大的發展階段:圖騰崇拜階段、神靈崇拜階段、龍神崇拜與帝王崇拜相結合的階段、佛教娜迦龍崇拜與中國龍崇拜相結合的階段。
在圖騰崇拜階段,中國遠古的某些部落把龍視為圖騰,作為自己部落的祖先和標誌。根據歷史文獻資料和有關傳說,龍(原形為蛇)原為伏羲氏族的圖騰,後來成為太暤(太昊)部落的圖騰。太暤部落是龍圖騰崇拜最為重要的起源地之一。
在神靈崇拜階段,農牧業逐漸形成,宗教信仰也得到發展,從較為單一的圖騰崇拜過渡到多神崇拜。龍圖騰崇拜也發展為龍神崇拜。人們把龍神化,奉龍為水神、虹神。龍被神化後,又與帝王崇拜結合在一起。秦漢時期,中國大統一,要求有一個與之相適應的大神,以整合各地、各民族的信仰,龍崇拜便與帝王崇拜結合在一起。
中國古代帝王把自己說成是龍神的化身或龍神之子,或把自己說成是受龍神保護的人,藉助龍樹立權威,獲得人們普遍的信任和支援。這樣,龍獲得了更為顯赫的地位,對中國龍文化的發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參考資料:
1、二月二,龍抬頭。龍抬頭(農曆二月二),又被稱為“春耕節”、“農事節”、“春龍節”,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每年農曆二月初二,傳說是龍抬頭的日子,它是中國的一個傳統節日。慶祝“龍頭節”,以示敬龍祈雨,讓老天保佑豐收。
2、龍游淺灘遭蝦戲,虎落平陽被犬欺。龍游淺水遭蝦戲是一句民間俗語,與其類似的還有虎落平陽被犬欺,落坡鳳凰不如雞等,比喻一個人在失勢後被弱小的人所欺壓。
3、龍交龍,鳳交鳳,老鼠的朋友會打洞。龍交龍,鳳交鳳,老鼠的朋友會打洞 : 比喻什麼樣的人就跟什麼樣的人結交朋友。
4、吃飯象條龍,做活象條蟲。吃飯的時候很亢奮,很有力的樣子,但是做家務、勞動的時候就像一條蟲子。
5、龍無雲不行,魚無水不生。首先這是一句諺語,意思是:任何事物的存在或者是發展都是要依靠其他事物而進行的。
擴充套件資料:
龍在中國傳統的十二生肖中排第五,在《禮記·禮運第九》中與鳳、龜、麟一起並稱“四靈”。而西方神話中的 Dragon,也翻譯成龍,但二者並不相同。中國古代民間神話傳說中可見於中國經典中的生物,在現實中無法找到實體,但其形象的組成物源於現實,起到祛邪、避災、祈福的作用。
在中國,龍經歷了四個較大的發展階段:圖騰崇拜階段、神靈崇拜階段、龍神崇拜與帝王崇拜相結合的階段、佛教娜迦龍崇拜與中國龍崇拜相結合的階段。
在圖騰崇拜階段,中國遠古的某些部落把龍視為圖騰,作為自己部落的祖先和標誌。根據歷史文獻資料和有關傳說,龍(原形為蛇)原為伏羲氏族的圖騰,後來成為太暤(太昊)部落的圖騰。太暤部落是龍圖騰崇拜最為重要的起源地之一。
在神靈崇拜階段,農牧業逐漸形成,宗教信仰也得到發展,從較為單一的圖騰崇拜過渡到多神崇拜。龍圖騰崇拜也發展為龍神崇拜。人們把龍神化,奉龍為水神、虹神。龍被神化後,又與帝王崇拜結合在一起。秦漢時期,中國大統一,要求有一個與之相適應的大神,以整合各地、各民族的信仰,龍崇拜便與帝王崇拜結合在一起。
中國古代帝王把自己說成是龍神的化身或龍神之子,或把自己說成是受龍神保護的人,藉助龍樹立權威,獲得人們普遍的信任和支援。這樣,龍獲得了更為顯赫的地位,對中國龍文化的發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