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豫北老崔

    看到這個問題讓我想到了當前流行的一句話,官渡之戰袁紹大敗,劉備稱袁紹這仗打的驚奇,而我們的網友神回覆劉備,改天你也去試試,劉備還真試了一次夷陵之戰。

    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是三國曆史上三次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經典戰役。

    夷陵之戰的戰敗方就是我們仁義皇叔劉備了,曹操在兵敗赤壁之後,天下呈現三足鼎立之勢。

    因為曹操與孫權聯合奪荊州殺關羽,而後張飛被下屬所殺,其下屬叛逃逃去東吳。劉備此時以為關羽復仇的名義舉兵伐吳,發動著名的夷陵之戰。

    夷陵之戰的結果劉備被東吳都督陸遜火燒連營大敗而歸,劉備也託孤白帝城,可以說夷陵之戰直接讓蜀國的國力跌入谷底。看整個夷陵之戰,我們可惜劉備的戰敗,在可惜的同時把劉備戰敗的原因歸於沒有帶諸葛亮前去伐吳。再在看蜀國的參戰人員居然沒有決勝千里之外的諸葛亮,也沒有當時無敵天下的趙雲這是為何?

    當時天下為三足鼎立之勢,諸葛亮一直主張聯合東吳共拒曹魏,而東吳卻與曹魏聯合殺關羽奪荊州。劉備舉兵伐吳的決定不被諸葛亮認同,諸葛亮多次勸阻劉備應向東吳修好,共抗曹魏。趙雲雖然忠於劉備,但是與諸葛亮走的很近同樣在勸阻劉備。

    諸葛亮考慮的是局勢,當時蜀國的國力不能與東吳開戰,那樣曹魏會更加勢大,蜀國處境及其危險。劉備伐吳是為報私仇,師出無名,不得民心支援此戰必敗,所以諸葛亮與蜀國眾人極力反對伐吳。

    劉備考慮的則是蜀國國力軍事的發展遠遠比不過東吳與曹魏,雖然三足鼎立,長久下去蜀國只能慢慢被東吳和曹魏消滅。劉備此時年過五旬,在當時差不多是時日不多了,如果在不統一天下此生將沒有一統天下的希望。選擇打曹魏還是攻打東吳的問題上,劉備認為先消滅東吳才會有與曹魏決戰的資本。

    諸葛亮與趙雲雖然是蜀國之臣,心中對劉備稱帝還是有所不滿,劉備需要打一場大勝仗來立威嚴並鞏固地位。如果不帶諸葛亮與趙雲而一舉拿下東吳,可想而知這是什麼樣的豐功偉績,這個功績完全可以震懾心存漢室的臣子。

    另外,攻打東吳面臨一個難題就是曹魏,兩虎相鬥必有一傷,如果曹魏趁著劉備攻打東吳之際侵蜀國怎麼辦,這是一個極大危險。必須有一個人能穩定後方,諸葛亮當然是不二人選。

    劉備伐吳還需要保證糧草軍械的充足供應,諸葛亮在後方不但可以防止曹魏侵犯還能保證充足的糧草器械,解決劉備伐吳的後顧之憂。

    不帶諸葛亮去攻打東吳是劉備經過深思熟慮決定的,在說夷陵之戰就算帶著諸葛亮也不能大勝,畢竟東吳是打的防守戰。只能說時也命也,真要是帶著諸葛亮伐吳,就算大勝東吳說不準蜀國也會因此被曹魏所滅。

  • 2 # 南城小邋遢

    第一點,大家都知道,劉備伐吳之前已經稱帝,而夷陵之戰更是舉全國之力。那麼問題來了,後方應該由誰鎮守呢?根據皇家的規矩,一般情況下皇帝御駕親征,都是由太子兼國。可太子是誰呢,是年幼的劉禪。而當時蜀漢並未大家想象中鐵板一塊,照樣是山頭林立,朝廷智商派系林立。在這種情況下劉禪能鎮得住麼?答案是否定的,以劉禪的當時的能力,可以說他存在的意義聊勝於無。那麼這時候便需要留下一位不管是在內政還是軍事上都很出色的大臣輔助劉禪。那麼誰能擔此重任呢,也就只有一個諸葛亮了,所以不是他不想跟劉備伐吳,實在是另有重任。

    第二點,為了避嫌。諸葛瑾大家想必也都聽說過,他是諸葛亮的哥哥,當時在東吳做官。而且諸葛瑾也不是泛泛之輩,在東吳也是核心人物。也是因為兄弟兩人的關係以及天下大勢的影響,他們非常認同吳蜀聯盟。但是由於關羽的原因,這個關係產生了裂痕,再加上諸葛亮層力勸劉備不要伐吳,這時候諸葛亮的處境其實十分尷尬的。他留在後方還好,要是跟隨大軍出征君臣兩人之間必定產生隔閡,讓弟弟去打哥哥,劉備再怎麼英明也會感到不合適。而諸葛亮為了避嫌,也為了後方的穩定,所以並未跟隨大軍出征,這一個決定可以說是非常正確的

    第三點,軍事地位被取代。諸葛亮軍事才能差麼,這絕對不可能。諸葛亮不止軍事才能突出,內政方面也是出類拔萃。但是隨著法正的出現,諸葛亮已經不需要政治軍事樣樣操心了。法正在軍事方面的見解一點也不亞於諸葛亮,甚至在用兵方面還要略勝諸葛亮一籌。所以說這時候諸葛亮的側重點已經發生了改變,已經不需要他再去分心操勞軍隊問題,法正已經可以在軍事上替代他。他那時候需要的是像蕭何一樣治理國家,所以壓根沒必要陪著劉備出征。

    以上三點便是諸葛亮為何沒有出現在戰場上的原因。可是千算萬算,諸葛亮算對了一切卻沒看準人心,這個毛病諸葛亮不止犯了一次。在看待馬謖和魏延的時候,諸葛亮也是因為看不準人心,致使做出兩個錯誤的決定。在夷陵之戰也是如此,他和劉備都以為法正能替代他,卻不知道法正畢竟是降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1979年出生的羊,你們過得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