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最高信仰是“道”,因為最高故為“天道”。儒家的“天道”,是仁道與中道。這是儒家的自信根基,鬼神不怕。
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
這段話再明白不過了,孔子說,不懂得天命,就沒有可能成為君子;不懂得禮,就沒有辦法宣身處世;不知道分辨別人的言語,便不能瞭解別人。
這句經典是《論語》的最後一章,孔子再次向君子提出了立身處事的三點要求,即“知命”、“知禮”、“知言”,表明孔子對於塑造具有理想人格的君子有高度期待,他希望有合格的君子來齊家治國平天下。
這裡邊,孔子強調“君子必須是知天命的人”,知道自己的人生意義所在,自己人生的使命擔當,而不枉此生。孔子對鬼神的態度是敬而遠之,是實事求是的。孔子是相信有天命的,所以才有這種文化自信,能說出這種牛氣的話來,當然是來自他博學與開悟的底氣,把握住了人類文明發展所需要的兩把鑰匙:仁道與中道。
孔子博學多才,當時天底下禮崩樂壞,就屬他是最精通最熟悉周代的禮樂文化制度。孔子五十而知天命,周遊列國時,他已經很清楚自己身上的天命,就是繼承與發揚周文王開創的禮樂文明傳統。他已經非常自信了,老天派他來世上的文化使命,即天命所在。
孔子五十而學易,開悟後,可以通天,達到了可以與鬼神對話的境界。
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雄視天下,捨我其誰,自信滿滿。
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最高信仰是“道”,因為最高故為“天道”。儒家的“天道”,是仁道與中道。這是儒家的自信根基,鬼神不怕。
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
這段話再明白不過了,孔子說,不懂得天命,就沒有可能成為君子;不懂得禮,就沒有辦法宣身處世;不知道分辨別人的言語,便不能瞭解別人。
這句經典是《論語》的最後一章,孔子再次向君子提出了立身處事的三點要求,即“知命”、“知禮”、“知言”,表明孔子對於塑造具有理想人格的君子有高度期待,他希望有合格的君子來齊家治國平天下。
這裡邊,孔子強調“君子必須是知天命的人”,知道自己的人生意義所在,自己人生的使命擔當,而不枉此生。孔子對鬼神的態度是敬而遠之,是實事求是的。孔子是相信有天命的,所以才有這種文化自信,能說出這種牛氣的話來,當然是來自他博學與開悟的底氣,把握住了人類文明發展所需要的兩把鑰匙:仁道與中道。
孔子博學多才,當時天底下禮崩樂壞,就屬他是最精通最熟悉周代的禮樂文化制度。孔子五十而知天命,周遊列國時,他已經很清楚自己身上的天命,就是繼承與發揚周文王開創的禮樂文明傳統。他已經非常自信了,老天派他來世上的文化使命,即天命所在。
孔子五十而學易,開悟後,可以通天,達到了可以與鬼神對話的境界。
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雄視天下,捨我其誰,自信滿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