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寶藏

    明朝為了維護長城一線的邊防,在長城沿線設定了九邊重鎮,在這條線附近,屯了兵力20餘萬人,馬10萬餘匹。

    為了養活這一大幫士兵,大明想出一個兩全其美的法子——"食鹽開中",就是允許商民向邊關運輸糧草以換取食鹽經銷的鹽引。

    於是陝西就在明廷支援下,誕生了號稱中國第一商幫的秦商集團。

    這裡的西商主要就是指揚州的陝西鹽商。除了投資淮鹽,陝商還販運江南的布匹,由此開闢了出入潼關、"南布北運"的物流大動脈。這些來自關中的陝西布商,在蘇州、常州的棉織業市場上長袖善舞,位尊王侯,腰纏萬貫,每次販運"白銀動以數萬計或多數十萬兩"。渭北的財東就是有名的陝西布商,他的布店設在三原,由江南運來的布匹都在三原交割、核算、改卷、整染,然後再發往西北各地,三原也就成為西部布業的中心。

    鼎盛時期的陝商,走遍大江南北,至今四川康定還流傳著"豆腐、老陝、狗,走盡天下有"的民謠。但是陝商很快也衰落了下去,成為興起早,也衰落早的一個悲劇性商人團體。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悲劇呢?作為興盛數百年的內陸商幫,陝商從厚重的黃土地上崛起,走出潼關創出了屬於自己的一片天地。他們的身上流淌著黃土地的血液,也無法割捨來自故鄉的血肉聯絡。大多數的陝西商人在外地發家致富以後,總要選擇回到這片養育多年的黃土地。

    更多的陝商帶回來的大量商業資本,要麼投資土地,要麼窖藏起來,樂於當個土財主。如大荔八女井李家,在外經營鹽井、布店發家後,在八女井購買土地近萬畝,家藏萬金。晚清陝甘回民起義的時候,清軍將領多隆多從李家的一個地窖裡就挖出白銀1000餘萬兩。

    明清時期陝商力農致富,走出潼關,走向全國,最終又透過購買土地和窖藏白銀回到鄉村,大量的商業利潤迴歸故鄉,最終在奢侈性消費中消耗殆盡,最終斬斷了陝商向工商業投資的道路。這樣一個怪圈,不僅反映了他們"以末盡財、以本守之"的保守心態,也是內陸商幫無法向近代商人轉型的最終原因。當我們回味當年陝商懷揣發家致富的理想,走出潼關,不辭艱辛,萬里投荒的創業精神,也要看到他們最終無法走出黃土地,迴歸鄉村的小農意識。

    這是歷史的宿命,也是自然經濟條件下的必然選擇。出入潼關,展示的是明清陝商的開拓精神,而回歸鄉土,則是內陸商人背向海洋的百年迷茫。我們期待著,在新的世紀,當代陝商們既能傳承明清陝商的開拓精神,又能超越傳統鄉土意識的侷限,去書寫當代中國商業史的傳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有人問:“我可以追你嗎?”怎麼回答比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