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園林三千年的歷史程序中,漢代造園體現了園林初期階段的最高成就。兩漢是中國古代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強大而穩定的王朝。政治經濟長期的穩定發展,形成了中國大一統的社會形態,其深厚的文化積累,成為廣大園林深入發展的前提。尤其是漢武帝在位(公元前140~公元前87)期間,西漢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空前壯大,經濟繁榮。加上武帝以泱泱大國炫耀於世,皇家造園活動達到空前興盛的局面,出現了眾多較為成熟的藝術創作,既為後世園林奠定了基礎,又有自身時代的特點。
西漢園林繼承了秦代皇家園林的傳統並有所發展,以關中地區的山河表裡為背景,建造出更加宏偉、雄渾的宮苑群,並且漢長安城的形制按照天象佈局,這在中國造園史上的地位是空前絕後的。而且漢皇家園林造園風格中所包含的美學意境、空間原則、藝術品位及其所承載的哲學理念等一切文化因素的發展趨勢在當時都已顯露出來,漢以後近二千年的園林建設都是在這種趨向和模式中進行的,對後世造園活動的發展興盛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西漢長安城繼承了秦以前都城的優點,但較為靈活,表現在能充分利用地理上的優勢,同時利用天文學的觀點,建造了一座中國歷史上別具一格、新穎的都城——斗城。該名稱的由來見於《三輔黃圖》:“城南為南鬥形,北為北斗形,至今人呼漢京城為斗城是也。”漢長安城的北牆和南牆呈“北斗”“南鬥”之勢,既有遷就地勢和宮牆的客觀原因,也含有陰陽天文術。由於漢武帝迷信神仙方術,妄想長生不老,求不死之藥,曾多次派方士去探訪仙島,終莫能至,仙者弗遇。無奈之下在人間建了一處“仙境”,即在太液池中堆築三個島嶼,象徵東海的瀛洲、蓬萊、方丈三座仙山,求得精神上的安慰。東海仙山的神話對園林發展的影響較大,園林中由於神仙思想的主導而模擬的神仙境界實際上就是山嶽風景和海島風景的再現,對中國古典園林向著風景式方向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
建章宮的內苑太液池是一件藝術創作,用自然山水的形式來表現人間的仙境,美的生活境遇。不僅是穿沼引水為池,如“滄海之湯湯”,還池中有山,山具有一定的形象,水光山色,構成海中有神山的仙境,又有龜魚雕刻添景。池邊長滿了水生植物,平沙上水禽動輒成群,生機盎然,彰顯了造園的藝術性。由此可見,太液池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具有完整三仙山的仙苑式皇家園林,從此以後,“一池三山”模式成為後世造園活動中掇山理水的範例。
西漢長安水陸交通頗為便利,水道、馳道、複道成為聯絡眾多園林景區的橋樑與紐帶。就水道而言,區域內河渠縱橫,除著名的關中八川,尚有秦時開闢之鄭國渠,漢武帝時期所開的自長安直達黃河長三百餘里之漕渠,以及白渠與六輔渠等。這些渠道不僅可以灌溉農田,還是重要的水運航道。
在中國園林三千年的歷史程序中,漢代造園體現了園林初期階段的最高成就。兩漢是中國古代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強大而穩定的王朝。政治經濟長期的穩定發展,形成了中國大一統的社會形態,其深厚的文化積累,成為廣大園林深入發展的前提。尤其是漢武帝在位(公元前140~公元前87)期間,西漢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空前壯大,經濟繁榮。加上武帝以泱泱大國炫耀於世,皇家造園活動達到空前興盛的局面,出現了眾多較為成熟的藝術創作,既為後世園林奠定了基礎,又有自身時代的特點。
西漢園林繼承了秦代皇家園林的傳統並有所發展,以關中地區的山河表裡為背景,建造出更加宏偉、雄渾的宮苑群,並且漢長安城的形制按照天象佈局,這在中國造園史上的地位是空前絕後的。而且漢皇家園林造園風格中所包含的美學意境、空間原則、藝術品位及其所承載的哲學理念等一切文化因素的發展趨勢在當時都已顯露出來,漢以後近二千年的園林建設都是在這種趨向和模式中進行的,對後世造園活動的發展興盛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西漢長安城繼承了秦以前都城的優點,但較為靈活,表現在能充分利用地理上的優勢,同時利用天文學的觀點,建造了一座中國歷史上別具一格、新穎的都城——斗城。該名稱的由來見於《三輔黃圖》:“城南為南鬥形,北為北斗形,至今人呼漢京城為斗城是也。”漢長安城的北牆和南牆呈“北斗”“南鬥”之勢,既有遷就地勢和宮牆的客觀原因,也含有陰陽天文術。由於漢武帝迷信神仙方術,妄想長生不老,求不死之藥,曾多次派方士去探訪仙島,終莫能至,仙者弗遇。無奈之下在人間建了一處“仙境”,即在太液池中堆築三個島嶼,象徵東海的瀛洲、蓬萊、方丈三座仙山,求得精神上的安慰。東海仙山的神話對園林發展的影響較大,園林中由於神仙思想的主導而模擬的神仙境界實際上就是山嶽風景和海島風景的再現,對中國古典園林向著風景式方向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
建章宮的內苑太液池是一件藝術創作,用自然山水的形式來表現人間的仙境,美的生活境遇。不僅是穿沼引水為池,如“滄海之湯湯”,還池中有山,山具有一定的形象,水光山色,構成海中有神山的仙境,又有龜魚雕刻添景。池邊長滿了水生植物,平沙上水禽動輒成群,生機盎然,彰顯了造園的藝術性。由此可見,太液池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具有完整三仙山的仙苑式皇家園林,從此以後,“一池三山”模式成為後世造園活動中掇山理水的範例。
西漢長安水陸交通頗為便利,水道、馳道、複道成為聯絡眾多園林景區的橋樑與紐帶。就水道而言,區域內河渠縱橫,除著名的關中八川,尚有秦時開闢之鄭國渠,漢武帝時期所開的自長安直達黃河長三百餘里之漕渠,以及白渠與六輔渠等。這些渠道不僅可以灌溉農田,還是重要的水運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