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Miraitowa小橘子

    申包胥,事蹟介紹:

    春秋時代是“亂臣賊子”迭出的時代,但是在這個時代卻湧現出申包胥這樣一個執著、忘我的愛國忠臣,正如黑暗中的一盞明燈,照亮個那個時代,更照亮了中國歷史。

    當好友伍子胥言“我必覆楚”時,申包胥則謂“勉之!子能覆之,我必能興之。”申包胥沒有阻止伍子胥實現他的“義”,而是去踐行一個更大的“義”——對國家的忠誠。

    在楚國國都陷落、昭王出奔,申包胥“不受命”就一個人來到秦國請求援助

    “跋涉谷行,上峭山,赴深溪,遊川水,犯津關,躐蒙籠,蹶沙石,蹠達膝曾繭重胝,七日七夜,至於秦庭。”秦哀公沒有立即答應,於是“依於庭牆而哭,日夜不絕聲,勺飲不入口七日。”終於打動了“素沉湎,不恤國事”的秦哀公。可見,申包胥對於國家的忠誠是執著而又熱烈的,到了完全不顧自己生死的地步。

    在儘自己最大的努力興楚成功後,申包胥簡單的以“非為身、非為名、非賣勇”婉拒昭王的賞賜並退隱。從申包胥先前的作為來看,斷不會貪圖名利,且楚昭王是一個較為賢明仁善的君王,申包胥功成身退,可知不是出於“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原因,而是出於真心。這表明申包胥的所作所為,不過是儘自己的一份職責,是出於對祖國的真心的忠誠。而在時隔近三十年後,又不辭勞苦出使越國,為越國滅吳做出了貢獻。

    在那個“禮樂崩壞”,臣弒君、子弒父的時代,在那個各華人才為了自己的恩怨或者施展抱負紛紛遊走他國的年代,申包胥始終盡忠於自己的祖國——楚國,以自己的行為詮釋了“忠”的涵義,為後世確立了一個忠臣的典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換元法體現了什麼的數學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