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諸葛小村姑
-
2 # 九魚亭
要想一箭將敵人射死,也分幾種情況,如果使用弓箭的人臂力超群、射術極佳,是很有可能一箭射死對方的,比如西漢名將李廣,就是幾乎百發百中的神射手,箭無虛發,臂力驚人。
李廣的胳膊很長,類似於猿猴,天生就是射箭的大師,而且李廣射箭的時候有個毛病,那就是總是要敵人拉得很近,只要弓箭離弦,敵人必定應聲倒地。這就是神射手李廣,如果弓箭在李廣手中,那便是敵人的噩夢。
如果使用弓箭的技藝不佳,那麼一箭射死敵人的機率就會降低,其中還要考慮敵人的鎧甲的防護力,射中的部位等等問題。另一種直接能將人一箭射死的,那便是重型弓弩,或者殺傷力極強的單兵弓弩。
史料記載“廣乃令士持滿毋發,而廣身自以大黃射其裨將,殺數人,胡虜益解。”
公元前123年,李廣隨衛青出征匈奴,因輕敵冒進,被匈奴大軍圍困,李廣所部兵馬損失過半,箭矢幾乎用盡,李廣於是拉開一種名為黃肩弩的重型弓弩,幾箭就殺掉數人。這種黃肩弩對臂力要求極高,沒有幾人能拉開這種弓弩,所以它的殺傷力也極大,足以洞穿敵人。
-
3 # 賀蘭山下的守望者
我是守望者,不認同題主所說古代弓箭殺傷力不大的觀點。
首先我以自己的親身經歷來談談對弓箭殺傷力的感受。有一次出去玩在農家樂碰到一個遊客帶著一把複合弓。出於好奇就湊上去攀談起來,得知他拿個這把複合弓也就隨便玩玩,五百多塊錢,甚至不算入門級。好奇心驅使下想知道弓箭威力多大。就跟他多玩了一會兒。他當時就帶出來了兩根箭矢,鋼剪頭,碳素杆,塑料尾翼,不想射遠處,射丟了找不到沒得玩,就在院子裡玩。院子裡有個籃球場,當時沒人打籃球,出於好奇就對著籃球架射了一箭,跑過去一看命中了籃球架下面的配重箱,配重箱的材料是2mm厚的鐵板,箭頭穿過鐵板到了箱子裡面,碳素箭桿完全開裂和箭頭分離了,當時調整的拉力是四十磅的位置,距離大概是四十米。對弓箭威力有了直觀的認識。或者看看這被貫穿的自行車架你就對弓箭威力有了直觀的認識
箭頭是以殺傷力為目的的有脊帶翼的箭頭,射中要害肯定一箭致命。再加上帶走刀刃形狀的兩翼,增加了創傷面積,大量失血在混亂的戰場條件下足以致命。至於說沒有命中要害部位,以古代對醫療條件也很難救治,拔出這樣的箭頭,估計得帶出旁邊不少肉,傷患承受的疼痛和感染風險有多大可想而知。釣過魚的朋友可能都體驗過一個魚鉤上小小的倒刺帶來的痛苦,更別說深入人體,放大了幾十倍的箭矢。
-
4 # 梅州客家仔
一箭就能將人射死,應該是存在於電視劇電影裡面,真實的戰場上想一箭斃命,那得需要吊炸天的運氣才行。
有很多人的評論說單兵弓箭的射程200米300米的,我認為都是扯淡。用現代工藝,合金材料做出來的滑輪弓,搭配石墨烯材料的箭桿,算是把弓弩的潛力發掘到極致了,也就射300米左右。如果還要保證殺傷力,那就得200米以內說話。我就不信那些牛逼吹上天的英格蘭長弓,土耳其飛弓,還有什麼亂七八糟的複合弓能超越現代的科技文明!
實際上古代戰爭中,單兵弓箭的作用都是在150米以內甚至100米內。兩軍對陣之前,最前排的弓箭手會有一次遠距離拋射,算是標定射程,只要敵軍進入這個範圍就可以攻擊。正常狀態下,對方有經驗的將領不會讓部隊進入這個區域佈陣。
如果對方發起衝鋒,我方將領會指揮弓箭手集中射擊三到五次,敵軍再接近到50米時就自由發射三到五次,然後就得退到陣地後方。一方面是敵人已經到眼前了,該重步兵頂上去。另一方面弓箭手的膀子此時都已經脫力,再射的箭沒有殺傷力了,需要退回去休息。
弓箭的殺傷效果如何呢,對於甲具齊全的部隊來說,基本影響不大。我們在史書上經常看到有猛將衝鋒陷陣,被射的跟刺蝟一樣都沒事,說明鎧甲對普通弓箭的防護是很有效的。弓箭的主要作用還是覆蓋射擊,爭取對敵人造成一定的創傷,亂其陣型,影響他們的士氣。
在古代那種很強的弓有嗎?肯定有,但絕不是普遍的裝備,負擔不起那個成本,只能給少數人使用。滿清進關時期就有這麼一個編制,20來個人左右,都是百裡挑一的神射手,裝備製作精良的強弓和狼牙箭。他們的任務就是隱藏在自己旗幟後面,當對方主將進入射程時,進行重點狙殺。鰲拜就曾經在鳳凰山親自指揮一小隊弓箭手,射殺了觀察地形的張獻忠,從而直接導致了大西政權的滅亡。
-
5 # 青梅煮酒品三國
地理位置和使用方式直接影響弓箭的殺傷力
古代的城牆是有一定高度的,在城防戰中城牆上弓箭手是不可忽視的。攻城戰中攻城的士兵會接近城牆導致射程減短,羽箭射程越近擊殺敵人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古代弓箭的威力雖然不及現代弓箭,但是十米至二十米間的距離射殺敵軍的士兵是完全可以實現的。
弓箭的使用方式也影響著是否能擊殺敵人。我們看到的影視作品中弓箭手通常是四十五度角仰射,這是為什麼呢?這就是古代人的智慧,拋物線我們大家都知道,羽箭在擊發以後也是以拋物線向前滑行,羽箭達到一定高度後向下俯衝,飛行的速度就越快,速度越快殺傷力也就越大。而且羽箭的箭頭大多是金屬製成的非常的尖銳,古代士兵大多是沒有鎧甲保護的,羽箭射穿布衣擊傷、擊殺士兵是很正常的事情。
使用人的自身條件影響弓箭的效果力量:同樣一張弓,不同的人使用射出羽箭飛行的距離肯定是不同的,所以是否能擊殺敵人是因人而異。一個健碩的士兵可以拉滿弓,一個體質稍弱的士兵不能夠將弓拉滿,那麼他們可能導致的現象就是一個擊殺一個擊傷。
總結:只要是一名合格的弓箭手,在戰場上射殺敵人是正常的,不要小喬了弓箭的效能。
-
6 # 歷史時燒錄
古代戰爭中被一箭直接射死的並不多,而為數不多被直接射死的也多為被射在了胸口等重要位置的人。
獨眼龍夏侯惇,夏侯惇在與呂布對戰時,不幸被流矢射中了眼睛,夏侯惇臨危不亂,自己將射進自己眼睛中的箭拔出,繼續作戰。朱元璋在與陳友諒鄱陽湖大戰時,陳友諒方猛將張定邊率軍直取朱元璋,幸好張定邊本人被常遇春一箭射中,不得不退,而在他撤退的時候又被廖永忠追上連射數百隻箭,將張定邊射成了刺蝟,但是張定邊仍然未死。由這兩件事,可以證明,被弓箭射中並不一定會死,但是影響戰鬥力這是肯定的。
當然,凡事都有例外,如果你不幸被射中了胸口等致命位置,且距離很近,自然也難逃一死。
單獨的一支弓箭可能射不死一個人,但是戰爭中弓箭都是成百上千,甚至數萬支的射,如果一個人被數只弓箭射中,即便僥倖不死,也會喪屍作戰能力。
而且戰爭中並不離很遠就開始胡亂射箭,而都是待敵人靠近,達到有效距離內才會開始放箭,這也會大大的提升弓箭的殺傷力。
近距離的箭雨殺傷力還是很大的。
弓箭還有一點作用:威懾作用;想一想,如果你正在衝鋒殺向敵人,突然一陣陣監獄迎面射來,你會不會感受到害怕,而喪失鬥志。
總結綜上,弓箭沒有人們想象中可以一箭斃命那麼大的危力,但是在戰爭中運用,形成密集的箭雨還是很有威力的。
-
7 # 七七談歷史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一句俗話:“寧挨三箭,不挨一刀。寧挨三刀,不挨一槍。”古人的諺語都蘊含著哲理,這句話也說明了在古代的戰鬥中弓箭的殺傷力不及刀和槍,威力較小,但在文獻中中箭必死的情節都是虛構的嗎?我覺得並不完全是。
古代的弓箭受限於材料的限制,所以射程與威力都遠不及現代的複合弓,而古代弓箭的射程也大多數在100米左右,超過這個距離之後威力就會大幅度下降。但是如果說弓箭的殺傷力都不大,這是不正確的,弓箭也有最輝煌的年代,那就是宋朝的神臂弓。
《宋史》記載:
神臂弓,實弩也。以山桑為身,檀為弰,鐵為槍膛,鋼為機,麻索系札,絲為弦。最大射程超過二百四十步(另一記載三百四十多步),約合372米以上。因為山桑木質堅韌,所以賦予了神臂弓極強的爆發力與破甲能力,宋朝與金朝的戰爭中多次神臂弓成為了大殺器,這是唯一可以擊破金朝重灌步兵的武器。在此之後神臂弓成為了金軍的噩夢。金兀朮曾經感嘆道:
“吾昔南征,目見宋用軍器,大妙者不過神臂弓,次者重斧,外無所畏,今付樣造之。”除了神臂弓,古人為了增加弓箭的威力也是下足了功夫,因為弓箭是古代唯一的遠端殺傷力量,好好利用是可以決定戰場形勢的,所以一大批人前仆後繼研究那一個小小的箭頭。
首先最簡單的就是塗抹毒藥或者金汁,毒藥這個就不用多說,關二爺曾經就吃過這個虧,而並不是所有人都能遇到華佗,只要被毒箭射中小命基本上就沒有了。而金汁只是對排洩物的雅稱,把箭頭在廁所裡泡一泡,簡單省事還是大殺器。古代戰場環節惡劣,這種箭頭只要擦破面板就會造成感染,那時候也沒有青黴素等抗菌藥品,所以感染的士兵只能等死。
綜上所述,所以古代的弓箭威力還是十分強的。
-
8 # 漩渦鳴人yy
你要是射準了位置,你一箭射死人,這是很正常的事情,你要射不準位置呢,可能出現半死不隨的那種情況,但在古代你出現這種情況基本上也就宣判你死刑了。
其他的不說,人的身體部位裡面有幾個部位是比較重要的,腦袋,心臟,呼吸系統以及頸部,動漫等等,你這些地方一旦受到損傷,對於整個人的身體健康來講是致命的,其他的不說一根棍子打到你手臂上,你手臂頂多骨折,打到你腦袋上了,你不就涼涼了!
在古代弓箭是管制武器,尤其是在對付北方的遊牧民族作戰的時候,弓箭更是被強制管制,即便是有的弓箭射完了,你還得回過頭把這些控制元件再撿回來,否則就要處罰你為什麼製造弓箭是一門技術活分簡單的或難的,當然無論是簡單的還是難的,都是需要一定的工藝的,沒有那點兒工藝你造不出來。
這就有了一個問題啊,費了這麼多的錢造出來的工件,如果不能發揮點兒作用都對不起他那身價。
而且在古代的時候大部分的軍隊是沒有穿戴盔甲的習慣,可不是說不想轉載盔甲或者是自己有點兒不怕死,而是當時的盔甲也是屬於緊缺物資,這個東西不是所有人都能夠裝備,不要說政府管制了,將領私自收購幾十件鎧甲都被認為這是腐敗,花錢太多了,買這些盔甲幹什麼?著名的南宋豪放派詩人辛棄疾就因為這件事情吃過虧。
面對那種沒有穿戴盔甲的士兵,攻陷簡直就是再好不過的手段,你又砍不到我,我卻能拿弓箭射死你,這是什麼道理?
還有在面對古代的騎兵的時候,弓箭是步兵方陣裡面重要的火力輸出,秦國在面對北方的匈奴人的時候,就是依靠的強弩再加戰爭這種方法擊敗的匈奴人的騎兵,弓箭的威力可見一斑,這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
況且在古代大威力的弓箭也有你,比如說在南宋時期的三公床弩,三把巨型的長工疊加在一起,將立即終於一條弦上,然後射出去的箭,就像一杆長槍一樣,又牢牢地釘在城牆上,然後那個士兵沿著這個弓箭爬上去登上城牆作戰。
這種威力你跟我說威力比較小,射不死人那不是痴人說夢。
而且最最重要的一條古代沒有抗生素,如果發生傷口感染的問題你基本上必死無疑,而且有的時候不是死在敵人的手裡或者是自己病死,而是死在自己人的手裡面。比如說戚繼光曾經招了一批紹興兵,最後他把這批士兵給退回去了,為什麼這批士兵裡面有個有一個士兵去領戰功的時候,拿著一顆首級是自家傷兵的首級,就因為他受了傷了,沒有任何抵抗能力,這士兵把自家戰友的頭給割下來當戰功拿了,要不是這個士兵的哥哥還在軍隊裡面,他都被這件事情給直接矇蔽了。
可以說在古代弓箭的殺傷力遠遠超過人們的想象,你以為古代的士兵個個穿著鎧甲,然後一個一個朝著敵人衝鋒?
-
9 # 回望五千年
古代弓箭的殺傷力很大!非常大!
弓箭一直是中國軍隊的主要射武器。從文明誕生以前,一直到滿清八旗,煌煌五千年的中國戰爭史,弓箭可是一直穩佔C位的!
據《周禮》的說法,西周時期的弓箭已經有了很多種類。
“王弓”和“弧弓”是用來作戰的,可以射穿皮甲;“夾弓”、“庾弓”是用來打獵的;“唐弓”、“大弓”是用來學射的。
箭也分成六種:“枉矢”、“累矢”是可以帶火種的火箭,用來守城和車戰殺矢”、“候矢”是用來打獵的;“矢”,“茀矢”可以“弋射”(在箭後拖一根細繩),用來射鳥的;“恆矢”、“矢”是多用途的箭。
從史籍記載的古代戰爭情況來看,弓箭的殺傷力是第一位的。在《左傳》所記載的春秋時期的戰爭中,有大量傷亡情況是箭矢造成的。
據《三國志》,東漢末年著名猛將呂布也是“便弓馬,膂力過人,號為飛將”。“轅門射戟”的故事我們都知道:呂布為幫助劉備解圍,叫手下在轅門外一百五十步舉戟,他一箭射中戟的“小支”(即橫出的原來的戈刃)。東晉名將劉牢之,家傳善射。歷史上著名的英武之君唐太宗,也是以善射聞名,據說有一次在打獵時,遇到一群野豬的襲擊,唐太宗迅速“引弓四發”,接連射死四頭野豬。
南樑名將羊侃,《梁書》上說他“臂力絕人,所用弓至十二石,馬上用六石弓”。一石為120斤,按照樑代衡制標準,羊侃拉開步戰用弓的力量達320多公斤。而一般“弓貫六鉤”(30斤為一鉤)就號為良弓了,這種弓射出的箭矢射程可以達到300米以上。
南宋名將岳飛和韓世忠,都以能拉開300斤的硬弓而著稱。
弓箭在古代戰場上一直起著主角作用,尤其是北方狩獵以及遊牧民族(如匈奴、鮮卑等民族),民眾自小就練習騎射,進入青壯年後就是熟練的土兵因此在對漢民族的作戰中有相當的勝算尤其是蒙古騎兵精於騎射,每人都裝備稱之為“馬克打”或“卡蠻”的複合弓,這種弓西方人稱“基斯泰”弓,尺寸不大,適合於在馬上發射,據西方史料記載,其拉力一般為166磅(75.6公斤),射程可達200米。滿族八旗軍隊也以善於騎射為看家本領,直到鴉片戰爭前夕朝廷還孜孜不倦地要求八旗子弟練習騎射。
-
10 # 王司徒軍武百科
這一定是動畫片或神劇看多了,對古代弓箭存在誤解。實際上雖然弓箭的確存在由弱漸強的發展期,不同歷史時期擁有不同的效能表現,但總體來說,弓箭既然在原始時代就已經成為成熟的打獵工具,就不應該否定其對人體的殺傷能力。弓箭絕對是古代戰爭的一大殺器。
在殺傷原理上,弓箭主要依靠的是穿刺傷。箭頭扎入人體,破開組織結構,對血液迴圈系統、功能臟器,乃至骨骼造成穿刺,繼而引發血管破裂出血、相關臟器出血及損壞、骨骼破損形成骨折骨裂。
這種穿刺傷有時候看來非常玄學,因為某些傷者身體中的穿刺道,居然可以避開一切要害器官和組織,僅僅只給人來個“穿糖葫蘆”,醫院每年都會碰到不少這樣的傷患,在不存在因後續移動、手術造成的傷情擴大情況下,他們並不存在生命危險,需要考慮的僅僅是手術方案及術後抗感染。
但是還請注意,不要將“穿糖葫蘆”想的那麼美妙。大部分情況下,被嚴重穿刺後的傷患即便沒有生命危險,這個人也多半存在短時休克、大汗淋漓、血壓升高、恐懼驚厥、乏力虛脫、痛苦不能動的情況,當初期的腎上腺素反應過去後,人還會愈發的難受。
畢竟這種避開重要組織的穿刺是小几率事件,大部分的穿刺傷都會附帶很嚴重的組織破壞,鋒利的箭簇足以割裂肌肉,造成功能性無力;根據動靜脈血管和相關臟器被破壞的程度,人體很容易產生失血過多甚至大出血。而無論古代還是今天,戰場上失血過多都是最多的死亡因素。在單發箭矢不能建功的情況下,古代人也知道“RPG邏輯”,一發不行再補一發唄。
上圖
.被射中心臟生還的例子其實還是有,2019年5月21日一名義大利男子被弩箭射中心臟,他全程保持著意識清醒,不用過多發揮,這是孤例。
最麻煩的是臟器破損,任何一絲一毫的臟器箭傷對古人來說都是無解的。心臟在遭遇弓箭貫穿時可以做到即死效應,腦部也差不多,但不排除存在一定程度的腦部貫穿卻沒死的案例,只是以古代的醫療條件,這種人遲早也是個死。脾臟、肝臟、腎臟就不用說了,即便現代戰場,也很少有條件能對這幾處大出血進行救治;在因鬥毆發生的凶殺案中,有相當多的人被僅僅3寸的水果刀捅死,多半也都是由於這些部位受創。
哪怕是肺部被刺穿也是很危險的事情,肺泡破損後,等於喪失半肺呼吸能力,且這種穿刺會形成危險的創傷性氣胸,即便這支箭簇並沒有造成大出血和其它器官殺傷,人也會因為創傷性氣胸陷入窒息死亡。
所以說,弓箭的殺傷與殺傷部位關係很大,這又與穿刺的深度關聯很大,越深的箭創,理論上造成的殺傷效應會越高,因為它有機率破壞更多的組織,造成更多的損傷和出血。戰場上騎兵通過奔馬加速射出的箭矢,能達到極強的貫穿力,令許多盾牌都抵擋不住,何況人體呢?
因為許多情況下穿刺傷存在一個擴張的過程,所以許多中箭者並不會像中槍那樣“應聲即倒”,他們仍有站立並掙扎的時間。有時候因為戰場絕境導致的腎上腺素大量分泌,中箭者也會進入短暫的遲鈍模式,只是他們表面上似乎霸道無雙,實質卻撐不了多長時間,倒下的速度在十幾秒到數十分鐘不等。
當然,鎧甲的裝備是可以一定程度抵禦弓箭的,足夠厚重的鎧甲甚至能做到某種意義上的“防彈”,歷史上從不乏某些將領因為內穿的“寶甲”或“披多重甲”來抵禦箭矢。蒙古人依靠絲綢做成的內衣來阻斷箭矢往身體內深入,療傷時剝下絲綢內襯,箭矢可以更容易被拔除,相當方便醫療。同時布料本身能起到一定的止血效果,也避免了箭矢因觸動造成的繼續傷害,還隔絕了遊牧民喜歡抹在箭矢上的糞便汙穢,減少了傷口發炎和破傷風的機率。
總而言之,想要射倒一個人是很輕鬆的事情,弓箭的穿刺傷足夠讓人在短時間倒下。但我們也應該看到單純穿刺傷存在的一些問題,比如射擊到擁有厚實肌肉的部位,在不傷及到動脈的情況下很難取人性命。
與槍械不同,動能傷害很小的弓箭在“停止能力”上遠不及前者,所以這也導致了某些情況下,一些中箭者不能被迅速擊倒。但我們同樣需要注意到,不能立即擊倒並不代表不會致命,只是弓箭總是讓影視作品的導演們表現的比較文藝罷了。
-
11 # 大愛無恨劉成
弓箭不一定能一箭射死敵人,但是一旦射中,敵人的戰鬥力就會因為傷痛而急劇下降,從而被打敗。所以,弓箭的殺傷力還是不可忽視的。
弓箭最早是原始社會,人們打獵發明的。起初,人們是用石塊投擲野獸,後來發現用樹枝彈發石塊,石塊打擊的距離更遠,力度更大。透過實踐,人們又發現用尖銳的木條投擲獵物,收穫很大,逐步演變成了弓箭。
箭的雛形就是平直的竹棍或者是樹枝,後來用尖銳的石塊或骨、貝類做箭頭,稱作箭鏃,增強了穿透力。為了使箭的飛行保持穩定的方向,又在箭桿的尾部裝上羽毛,稱作箭羽,這樣箭就定型了。銅鐵出現以後,箭鏃改為銅鐵製造。
到了戰國時期,弓箭的製作技術已經十分完善了。箭的飛行速度更快,射程更遠,侵透力很大。那麼,箭是如何一箭射死敵人的?
第一、箭頭有毒。
漢代的時候,箭鏃加長,並有了在箭鏃上塗抹毒藥的毒箭。即用毒藥水浸泡箭鏃,一旦射中敵人的身體,不管是任何部位,基本都無可救藥了。像關羽刮骨療毒,中的就是毒箭。再比如孫策,就是中了毒箭,不治身亡的。
第二、箭頭被汙染。
像古代蒙古人打仗前,把箭鏃在糞便中浸泡過。這樣箭鏃被嚴重汙染,一旦射中,就有很多細菌感染中箭部位。古代醫療技術不發達,也沒有抗生素,感染細菌的結果大多就是發炎,高燒不退而死。有極個別人,免疫力特強,百毒不侵就不算數了。
第三、射中了身體的要害部位。
像有的神箭手百步穿楊,能夠一箭射中敵人的咽喉或者是心臟部位,那麼中箭者就當場一命嗚呼了。我要告訴大家的是,即使是現代,刺中這兩個部位,也是極度兇險的。我們這邊在幾年前,有一群小夥子為了吃羊肉串爭搶座位而大打出手。其中一人被穿肉串的鐵絲刺中心臟,送到醫院搶救無效死亡了。
像曹魏大將徐晃,就是被射中頭部而死的。夏侯惇被射中眼睛,也是差點死在戰場上,被夏侯淵救回。
第四、中箭的部位不是重要部位,但是如果治療不及時,那麼出血過多,也可以使人死亡。
流血不止,就容易使人休克,或者是造成腦供血不足、心臟供血不足等等,都可以置人於死地的。
第五、中箭的部位不重要,也沒有大出血,但是由於中間者身體衰弱,抵抗力低下而死。
像黃忠也就是被射中了肩窩,由於他太過年老體衰,支撐不住而死。張遼只是被射中腰部,也是由於年老體衰,抵擋不住疼痛或者感染而死了。
第六、被亂箭射中,中箭部位太多,肯定無法救治而死。
像蜀漢的軍師龐統,曹魏的大將張郃都是被亂箭射死的。渾身上下都是箭頭,再好的醫術,肯定是無力迴天了。
第七、中了火箭,就是箭桿上綁上易燃物,射中目標後,引火燒身而死。
有的時候,用火箭攻擊敵人,敵人中了火箭,身體被點燃,就基本上是焦頭亂額了,甚至是身體也焚燒了。
第八、被箭鏃正面穿透身體,也基本上就是無可救藥了。
古代的醫療水平,大家都知道。一旦被箭穿透了身體,那麼只能看運氣了。當然,穿透力胳膊、腿一般問題不大。但是正面穿透了胸部、腹部,那就只能聽天由命了。不過將軍們大都穿戴盔甲,對胸部和腹部有嚴密的防護措施。有的強弓硬弩是可以穿透盔甲的。
弓箭是古代作戰的重要兵器,有的時候,弓箭能夠決定戰役的勝負。像有的大將指揮打仗,害怕中了埋伏,實際就是害怕被敵人亂箭射擊,己方的軍隊就會被大面積殺傷,損兵折將過多。尤其是狹長地帶,一旦中了埋伏,那麼自己計程車兵就成了敵人的活靶子。
這個時候,弓箭的作用就無可替代了。如果大量計程車兵被射傷,怎麼打仗?堅持著打,也打不過人家啊!
直到清朝後期,火槍的出現和普及,軍隊不再配備弓箭。現代,弓箭已經成了一種體育比賽專案。
-
12 # 如是星
給你看一組古代箭頭的出土文物就知道了,這殺傷力可以說巨大了
西漢箭頭
戰國雙翼箭頭
戰國箭頭
秦軍箭頭
秦軍三稜箭頭
匈奴銅箭頭
箭頭和子彈一樣,射入人體後也會產生空腔效應,只是沒有現代子彈大多20倍彈徑的空腔效應那麼恐怖,但也足夠造成擊斃的效果,何況雙方你死我活的戰場上,為了造成更大殺傷,給箭頭浸毒才是常態,最常見的就是泡在動物糞便中,沒有抗生素的古代,大腸桿菌就足夠殺死大多數中箭的傷兵了。
-
13 # 老曹覌天下
古代的箭殺傷力並非不大,如果組成箭陣,在二百米內,殺傷力還是很大的。
古代上戰埸的人㐞本都穿有鎧甲,那時的鎧甲多是用銅,鐵,竹片,龜殼做成的,一般是射不透的,也有用皮子做成的軟甲,護住主要部位,如前胸,後背,頭有頭盔等。但面部,脖子等不是在外的,一旦射中還是有生命危險的。
但這穿鎧甲的多是騎兵,而步兵的鎧甲就很少穿,只有前後心的護心鏡一類的,因為一套鎧甲還是相當重的,步兵如穿上鎧甲是不便行軍的。如果對方設下箭陣,死傷還是很大的。
就是騎兵,或戰將也有被射死的,再者那時的戰馬的很多部位是漏在外面的,古代有句,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的說法,騎兵身穿鎧甲,一旦馬受傷式騎兵落馬,那就危險了,因為鎧甲相當重,沒馬就不如步兵靈活了,就是脫掉也來不及了,所以落馬的將軍或騎兵,生還的就狠少了。
回覆列表
這其實是兩個問題:殺傷力和命中率,能夠提出這個問題的人,一般都是神劇看多了,腦子進水所致。比如下面的這位搞笑角色,張衛健版的程咬金,渾身中箭,居然不死,還大言不慚,嘰嘰歪歪。
弓箭的殺傷力與箭頭種類、發射裝置、入射部位、入射角度都有關係,不是一個單純的數字概念。仔細看下圖,古代人們根據戰場形勢選擇使用不同形狀和重量的箭鏃,殺傷效果是完全不同的。
人體結構複雜,並不是每一寸地方都是致命的,比如十根手指頭被砍了,這個人照樣可以活下去,可是頸總動脈、股動脈、咽喉被砍斷了,在古代大概率是死翹翹了,除非是什麼奇蹟發生,立即長好了。
也就是說,人體正檢視上,只有少數的地方是致命箭傷所在地,比如頭顱、頸部、左胸、腹腔、大腿根部,其餘的地方中箭,大概率是受傷倒地,但是基本上失去戰鬥能力,這裡指的是沒有重甲的情況下。
如果有重甲或者是重鎧的保護,弓箭的殺傷力的確會降低不少,這裡有魚鱗甲、牛皮鎧(多層)等等。但是不要忘了,弓弩的發射裝置也在改革,原來的單臂弓,讓位給了弩箭,甚至出現了超級變態的三弓床弩,弩箭本身的重量超過3-5斤,射程可以達到800米-1200米,它發射的根本就不是羽箭,簡直就是梭鏢,著名的遼國大將蕭撻凜就是被這種變態遠端武器給幹掉的,直接導致遼國的南下進攻戰略解體,不得不簽訂盟約,之後100年都沒有起色。
命中概率就算現代狙擊手,拿著頂尖的狙擊槍,也不能保證在有效射程內百分百擊中目標,何況靠人力拉拽,目測瞄準的弓箭手,羽箭飛行過程中,受到風力影響巨大,況且,古代工業標準化不足,不能夠保證每一支箭都是同樣規格的,射手和弓,也不是標配。因此,只有那些常年堅持訓練,對射擊有特殊感覺的神箭手,才能夠做到百發百中,這樣的神箭手,在軍隊裡面就是神一般的存在,專門拍幾個小兵跟隨,就是為了給他背箭壺。屬於特種作戰單位。
在大兵團作戰的時候,弓弩手基本上都佈置在兩翼,前面有步兵當炮灰,還有幾層盾牌兵保護,為什麼這樣謹慎?因為弓箭手實在是太難訓練了,主要起到壓制的作用,如同現在的機槍越頂射擊,減緩敵人的衝鋒速度,只要求敵人的肢體受傷,行動遲緩即可,並不追求過高的命中率。這就給人誤解,認為弓箭殺傷力不足,實際上是主將根本就不會要求每個人都是神箭手,好比現代軍隊的重機槍壓制,彈雨傾瀉而下,是不計絕對命中率的,講求的是覆蓋率。
很多人以為萬箭齊發是用來射殺敵人的,實際是用來射傷,而且傷害的部位不是軀幹部位,而是敵人的手腳,因為為了便於衝鋒砍人,絕大部分士兵的胳膊和腳是沒有什麼保護的。另外就是用來射敵人的馬匹,人有鎧甲保護,輕騎兵的馬匹是沒什麼保護的,就算箭簇不能夠對人體傷筋動骨,可是好幾支箭插在鎧甲上,行動不便啊!
在戰場上,有效殺傷敵人往往比殺死敵人更有效。
總結這個提問告訴我們,考慮問題要全面,不能只看某一個因素,比如箭插在胳膊上為什麼不死,就盲目懷疑古人的戰爭智慧,那可是用數億人的生命前赴後繼換來的,誰也不想做傻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