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4691955236311

    這首詞出自宋代著名文人范仲淹的《御街行·秋日懷舊》

    在1988年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的唐圭璋等著的《唐宋詞鑑賞辭典(唐·五代·北宋)》一書中,在312-314頁對這首詞有詳細的解釋。

    全文:

    紛紛墜葉飄香砌,夜寂靜、寒聲碎。真珠簾卷玉樓空,天淡銀河垂地。年年今夜,月華如練,長是人千里。

    愁腸已斷無由醉,酒未到、先成淚。殘燈明滅枕頭敧,諳盡孤眠滋味。都來此事,眉間心上,無計相迴避。

    註釋:

    無由:無法。

    明滅:忽明忽暗。

    敧(qī):傾斜,斜靠。

    諳(ān)盡:嚐盡。

    這句詞的意思是:愁腸已經寸斷,想要借酒澆愁,也難以使自己沉醉。酒還沒有入口,卻先化作了辛酸的眼淚。夜已深,燈已殘,燈火明滅之間,只好斜靠枕頭,聊作睡去,這無休無止的孤棲,真讓人嚐盡了孤獨相似的滋味。

    擴充套件資料:

    寫作背景:

    此詞具體創作時間已難以考證。關於此詞的創作緣由,主要有三種說法:唐圭璋認為是作者因久客居他鄉觸景生情而作;靳極蒼則認為是“思君之作”,“作者在外任時,還念朝廷無人,君王無佐,憂心如焚,因此創作此詞來抒發情感”;而汪中認為此詞“為思念室家之作”。

    整首詞的賞析:

    此詞上片以寫景為主,景中含情。

    “一葉落而知秋”,詞人先從落葉寫起。枯黃的落葉輕盈落在地上,聲音輕而細碎,然而詞人僅憑耳朵就能聽到這些輕細的聲音,說明詞人的內心極度孤寂,也反襯了夜的岑靜。

    “寒聲碎”一句,詞人意在告訴讀者這細碎的聲響不僅帶著寒冷的秋意,更傳達著他落寞的心境。因此,詞人透過開頭對秋聲、秋色的描繪,渲染出秋夜寒寂的景象,為全詞奠定了悲涼的基調。詞人捲起珠簾,觀看夜色,只見天色清淡如洗,星河如瀑,飛瀉遠方。

    詞人本是一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剛毅男子,然而,在這空寂的天宇下,皎皎的明月中,便能觸發他內心世界的幽邈情思。因此,接下來就抒寫了詞人的落寞之情:年年到了今夜,月光皎潔如練,可惜意中人遠在千里之外,不能陪伴自己共賞良辰美景,實在令人惆悵不已。

    此時感情的激流洶湧澎湃,以景寓情的手法已不能淋漓盡致地抒發內心的情感。於是,詞人在下片中,採用了直接抒情的手法傾吐愁思。

    詞的下片抒寫詞人長夜不寐,無法排遣幽愁別恨的情景和心態。

    因見不到思念的人兒,詞人只好借酒澆愁,可愁到深處,已是腸斷,酒也無法來麻醉,酒尚未飲下,已先化作了眼淚。比起入腸化淚,更進一層,足見詞人愁思之厚重,情意之悽切。

    濃濃的愁苦本已侵擾著離人,可一盞如豆的青燈忽明忽暗,與室外月明如晝兩相映襯,自然更添淒涼,倍加酸楚,使人無法入睡。因而只能斜靠枕頭,寂然凝思,黯然神傷。

    “諳盡孤眠滋味”中的“諳盡”與上片的“年年”遙相呼應,再次說明愁緒由來已久。下片由景入情,情景交融,層層遞進,反覆詠歎,語直情真,悲涼悽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三年級蠟燭標點符號怎麼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