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美業管理專家馮大大

    商品價格定得越高,越容易引起消費者注意力,並且可能受到消費者的青睞,這是凡勃侖效應的核心。

    但如果把這個理論套用到職場上,估計不成。

    你如果在求職信釋出中給自己標註月薪5萬,引起注目是有可能的,但同時也會誘導了對方產生這樣的想法——這是何方神聖?敢於如此自大?

    假如面試中你真的展現了與你自己“標價”對等的實力還好,如果沒有,那就成了笑話了。

    當下的職場越來越成熟,得憑實力說話,面試技巧也好、自我推銷能力也好,真的意義不大。

    我見過太多把求職簡歷做的華麗牛X的,結果聊不過3分鐘,問幾個專業問題,就露了馬腳。

  • 2 # 我就愛說說實話

    看上去好像和我們的傳統認知不符,不應該是商品越貴,買的人越少,越便宜買的人越多嘛?一百多年前,美國經濟學家凡勃侖就發現了這一奇特的經濟現象:一些商品價格定得越高,越能受到消費者的青睞。這種現象就被稱為:凡勃倫效應。與之對應的:需求曲線表示在每一價格下所需求的商品數量。需求曲線是顯示價格與需求量關係的曲線,是指其他條件相同時,在每一價格水平上買主願意購買的商品量的表或曲線。

    凡勃侖效應對應的是凡勃倫商品,比如高階奢侈品:珠寶、首飾、名貴手錶、汽車等;需求曲線一般對應的是吉芬商品,比如大豆、大米等。

    很顯然,人或者說勞動並不屬於凡勃侖商品。沒有企業會因為對你付更高的工資,也就是你的勞動報酬,而沾沾自喜。換句流行的話來說,你以為自己是王者,其實你就是個青銅!這世上三條腿的蛤蟆難找,兩條腿的人太多了!沒有誰是不可取代的,所以他的價值必然有侷限性。當然有一個特例:青樓之人可能會出現凡勃侖效應:過夜的價Grand SantaFe高,越有人好奇,那越有人想花錢得到!但這不能算作職場例子吧?

    還有一點,勞動是商品,但勞動力不是商品,或者說不是一般商品!你給人打工除了出賣勞動之外,其實還有一種社會性在裡面,這種關係的建立不能完全用貨幣來衡量。比如你和馬雲合得來,他願意給你1個億,但王健林可能看到你就想打你一頓!難道不會有這樣的情況嗎?既然存在這種情況,還怎麼去無限制的競價呢?

    所以你要說沒有一個億的年薪別跟我談薪酬,我估計別人要麼,要麼打120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以科技創新為驅動力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