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桃子娛樂影視資訊

    今天看了南韓導演樸正宇2016年底上映的一部電影《潘多拉》,感受頗多,這是即《隧道》之後,又一部給我驚喜的南韓電影。

    《潘多拉》這部電影呢,是樸正宇即《鐵線蟲入侵》上映四年後的又一部頂級災難片。只是與上一部“生物系”災難題材不同的是,《潘多拉》是一個關於反國家核電宣傳型別的題材片,這也是導演在日本2011年大地震後反思後的“警告”式預言,毫無意外,電影裡故事的格局和情境,在與國家、政治的牽扯下,而顯得更加緊張和富有思考的內涵。

    《潘多拉》的故事沿襲了南韓災難片裡,一貫的敘事手法。由最底層民眾入手,核電站附近的月村發生的一次地震,引發了釜山地區1號原子能核電站的爆炸,導致核電站出現裂縫,放射性有毒元素不斷洩漏、很可能誘發第二次爆炸,周圍的反應堆核電站和數萬居民陷入了危機,沒有預警的災難,使整個南韓被恐慌和逃難籠罩。隨著故事的進展,統治者的優柔寡斷和推卸責任,把核電站的員工和居民們一次次推向風口浪尖,與核電站做生死搏鬥。

    豆瓣上關於《潘多拉》有這樣一個短評:“電影中的政府越是腐敗無能,現實中的國民越是活得有尊嚴;電影中的政府越是偉大光明正確,現實中的國民越是賤如草芥。”我覺得這句短評再合適不過,《潘多拉》以底層小人物的真情故事來反映政府的冷酷和無能,電影的最後主人公載赫為了讓家人、孩子美好的生活,在自己勇敢的抉擇後絢爛死去,漂浮在冷卻水池裡,那是逆境的成長中小人物必有的尊嚴。再想想那些曾經看到的,在太平祥和的潛意識氛圍下,以“美化”、“官方”的視角拍出的狗血片裡,不是頌揚國家開掛、百姓幸福,就是主角神勇,敵軍無能,就不難想象現實中的國民有多無知好騙和賤如草芥了。

    以小人物心路成長反諷國家的電影講述方式,向來是南韓導演災難片裡喜歡用的電影結構,從主人公無感到內心的感知、到經歷成長蛻變的洗禮,無論是奉俊昊的《漢江怪物》裡的兒子、延相昊的《釜山行》裡的爸爸,還是《潘多拉》裡的載赫,主人公都是我們生活裡最普通的每一個小人物,無業青年、小白領、發電站員工,很容易讓觀眾代入劇情裡感知冷暖,也是平凡生活裡最真實的情景寫照,這或許就是南韓此類電影口碑好評的原因——都是在用心講好一個故事。無論是敘事結構也好,演員的表演,還是恢弘的場景,都可謂好鋼用在刀刃上,令人驚歎,情節緊湊,沒有任何尿點,只是偶爾劇情緊張,煽煽觀眾幾分鐘的情。

    《潘多拉》的好,好就好在電影對未來既有美好的隱喻,也有對眼下統治者的實質諷刺。電影裡核電站所長和主人公載赫兩人與總統的直接對抗,以及面對生死兩個人的勇敢取捨,這也是電影最精彩的看點。當統治者軟弱無能,沒有把自己民眾的安全放在心上,又豈能希冀誰來救護?希望借我的死亡,能夠為家人和那些可愛的孩子們換來一片美好的生存土壤。電影敢於反諷國家、直面政治機器的立場,更為故事平添了幾分可敬之處。

    所以,比起包括《釜山行》在內以往型別的南韓災難電影相比,《潘多拉》在故事格局、思想傳遞上更深刻,更有普世意義,它在講述了一個即日本核電站爆發後,我們全人類共情和麵對的現實和反思。我們每個人,每個國度,離這個現實只有一步之遙,一念之差。

    當我們每個人都漸漸忘卻的時候,樸正宇以電影和藝術的方式詮釋了他自己的思考,也彷彿是在提醒著我們每個人。由此可見,導演對電影拍攝的用心和用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炒的沸沸揚揚的一件事,大家圍觀好還是議憤好?怎麼做出正確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