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9
回覆列表
  • 1 # 江南品古

    關於歷史不忍細讀這一點,恐怕也只有魯迅先生說的最好。

    在《狂人日記》裡面有這樣一段話: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頁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幾個字,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裡看出來,滿本上都寫著兩個字“吃人"!

    魯迅先生的意思,難道不就是歷史不忍細讀啊!

    不瞭解歷史的人,認為中國有五千年曆史,感到很了不起很自豪。

    而真正瞭解歷史的人,才能在歷史中發現那麼多的“人吃人”事件。

    現代人已經不瞭解歷史,也不願意細讀歷史了。兩千年封建禮教儒家美化的歷史故事麻木了無數的愚昧的人們,今天的思想大解放讓人們不再關係過去的歷史。

    但如果真要細讀歷史就一定要了解歷史上最讓人噁心的一些事情。

    一、人吃人現象。

    天下合久必分,每逢亂世,人口驟減,中原地去曾經十室九空。遭遇饑荒的時候,人們紛紛易子而食,將自己的孩子交換別人的孩子吃掉。

    不僅如此,還有人為了討好古代的君王諸侯,主動將孩子蒸了送給他們吃的。

    春秋時期,齊國霸主齊恆公最寵信的易牙就是這樣一個人。

    易牙,是一位精於烹飪的專家。又一次,齊恆公說:“我什麼肉都吃過,只沒有吃過人肉。”當天晚餐,易牙就端來一盆蒸好的肉,異常鮮美。姜小白稱讚肉美味,易牙卻恬不知恥地告訴他,這是他三歲的兒子。

    多麼高貴的禮義廉恥!

    君王堂而皇之要吃人肉,下屬正大光明回家殺了兒子蒸了送給君王吃。

    這就是歷史,你細讀之下才能發現的真是歷史。

    姜小白身為春秋五霸第一個霸主,尚且如此。至於其餘人呢?

    弒父殺兄,殺親族,屠城滅國,燒殺淫掠,難道不是到處都是嗎?

    亂世吃人肉?和平時期就殺父殺兄奪王位!

    二、專制帝王的殘暴——人命如草芥。

    舉個例子,都知道漢武帝雄才大略,卻忽略了他的殘暴不仁。儒家美化漢武帝,難道可以抹殺他的無情和殘暴?

    公園前99年,李陵率領五千步兵出居延海,向北深入沙漠,於匈奴且鞮侯單于先後八萬騎兵相遇,苦鬥五百公里,在沒有援軍的情況下箭盡力竭被俘,無奈忍辱負重投降。

    而我們偉大的漢武帝做了什麼?

    將李陵全族屠戮,老母親都不能倖免!

    天下是你漢武帝一個人的天下?好了不起啊!

    封建專制帝王,赤裸裸的豪無人性。

    漢朝的天下不是劉徹一個人打下來的,專制王權卻培養了一個又一個自私又殘暴的封建帝王。

    三、反覆無常的封建帝王和殘酷的封建司法制度。

    封建社會的司法制度,沒有公平可言,完全是赤裸裸的殘酷。

    司馬遷因為為李陵說話遭遇腐刑,很多大臣或言官因為反對皇帝大興土木勞民傷財,往往被打入詔獄,甚至屠滅三族九族。

    比如像西漢年間的周亞夫,明明是一個削平七國之亂的大功臣,卻因為兒子購買一些紙糊的葬器,被認定為會死了以後在地下造反。最終,大功臣周亞夫死了。

    封建帝王殘酷無情的反覆無常赤裸裸無疑。

    一個“腹誹”,沒有隻言片語,只是在皇帝發命令時動動嘴皮就被投進詔獄。

    還有人性嗎?

    四、法官專門陷害進詔獄的囚犯。

    古代的詔獄,暗無天日,一旦進入詔獄,斷沒有活著出來的道理。

    法官們為了討皇帝開心,上下勾結,刻薄被稱讚廉明,殘忍即歌頌為公證,毫無人性可言。只是用囚犯的自由和生命,換來自己的自由和生命,以及榮華和富貴。

    囚犯進了詔獄,在嚴刑拷打之下往往屈打成招,按照問案人員的暗示捏造自己的罪狀,陷入陷阱。法官們還會把口供修改增刪,使它天衣無縫,每字每句都嵌入法律條文之中。

    所以,進入詔獄是必死的結局,因為陷害他們的都是法律專家。

    結語:不懂歷史和不願意瞭解歷史的人,是永遠不會細讀歷史。他們只是因為一時興趣看看電視劇電影。

    但歷史它就在那裡,我們人活在世上,不僅要向前看,也要回顧歷史,以史為鑑。只有不斷吸取教訓,才能將我們的人生活得更加精彩,而且不要重滔復撤。

  • 2 # 郉百里

    之前在糾結題目:歷史不忍細讀,還是不能細讀。

    不能細讀的原因,無非是浩瀚歷史長河中,想了解的越多,要看的書越多,從眾多說法中猜測、推匯出自己的結論。比如要大概一個朝代,讀一讀這個朝代的史書即可。可一兩部史書,說的是整個朝代、幾十甚至幾百年的事,重大事件也佔據不了幾頁,一般人、事不過寥寥數筆、數字帶過,如何能瞭解到細節。

    既然是不忍細讀,那麼區別就在一個“忍”字。忍耐、忍心,不忍即為不忍心,不捨得。為什麼會不忍心、不捨得?因為殘忍、悲慘。

    殷紂王發明炮烙,“炊炭其下,使罪人步其上”,“膏銅柱,下加之炭,令有罪者行焉,輒墮炭中,妲己笑,名曰炮烙之刑”。讓罪人在燒的通紅的木炭上、銅柱上行走,腳底板發出滋滋的聲音,耳邊傳來“罪人”痛苦的呻吟或尖銳的哭嚎,鼻子聞著燒焦的臭味,此情此景下,“妲己笑”,刑罰夠殘忍,妲己心理夠變態,生存在殷紂朝代的臣民夠可憐!

    古時候的戰爭,雖然沒有槍炮,冷兵器時代的戰爭同樣殘酷冷血。秦趙長平之戰,勝利者是秦國,因為他們擁有一代名將白起。雖然白起名震古今,但他的對手在當今的知名度同樣很高。現代人可能不知道白起,卻都知道“紙上談兵”這個成語吧,知道“紙上談兵”,基本都知道說的是趙括。長平之戰投入兵力百萬以上,歷時三年,開始秦軍施計調走堅守不攻的廉頗換上趙括。秦暗中換將白起。趙括一來便攻,被白起用計將主力部隊分割,並截斷糧道。交戰不利,趙括選擇堅守。趙括的堅守,處境更難,糧道被斷,人心惶惶。斷糧後,吃馬吃樹皮草根吃死人,死人吃完吃老弱病殘,就跟原始森林一樣,弱肉強食,不同的是,動物也很少吃同類。四五十天之後,再吃就要強吃強,或者吃自己了,沒辦法,強提一口氣,再來次突圍。突圍不成,只能投降。此戰秦軍死亡20萬餘人,趙軍死亡人數應為25-30萬,未死而降的趙軍悉數被埋。

    這場戰爭中,可怕的不是交戰中被殺的士兵,而是被圍斷糧後的趙軍,斷糧後士兵如何生存,為了生存,人的底限在哪裡?他們在第一頓沒飯吃時是想的什麼,一天過後在幹什麼,第一次靠吃樹皮草根裹腹什麼感覺,殺掉朝夕相處、衝鋒陷陣、和戰友親人一樣的戰馬不好受吧,第一口馬肉入口是香是苦,是希望還是絕望…整整四五十天,這四五十天比一個人一輩子都難熬,比身受炮烙之刑都痛苦…

  • 3 # 暖歷史

    這個問題很好,歷史之所以不忍細讀,在於,如果深入到歷史現場,和歷史細節之中,你看到的就不只是歷史書那些大的事件,大的人物,而是無數當時人的命運。藏在歷史事件中的人性也會被挖掘出來,那樣會嚇你一跳的。

    我們隨便舉個例子吧。比如我們讀《史記-秦本紀》和《史記-秦始皇本紀》,其他的我們先不管,只是統計一下秦在征伐過程中大規模的殺傷的例子。

    粗略的一統計,就有十幾次。

    (1)獻公二十一年,於晉戰於石門,斬首六萬。

    (2)惠文王七年,與魏戰,斬首八萬。

    (3)後元七年,秦敗五國兵,斬首八萬四千。

    (4)後元十一年,敗韓,斬首萬

    (5)後元十三年,擊楚于丹陽,斬首八萬。

    (6)武王四年,擊韓於宜陽,斬首六萬

    (7)昭襄王六年,伐楚,斬首倆萬

    (8)十四年,白起攻韓,魏,斬首二十四萬

    (9)三十三年,破魏,斬首十五萬

    我寫的都噁心了,不過還有一個硬著頭皮也要寫下來

    (10)四十七年,白起破趙於長平,坑降卒四十萬。

    其他的還有大概那麼五六場仗,不想寫了。

    我讀《史記》的時候,大概統計過一下,15此戰爭,一共殺了多少人呢?大概殺了140萬人,而且這還不算秦自己的死傷。

    如果繼續統計漢,光武帝時期,大的對外戰爭就有35次,又是多少人?

    如果把所有的朝代統計一下呢?

    總之,那一次的改朝換代不是血流成河。

    除了戰爭,宮廷鬥爭呢?酷吏呢?讀讀二十四史,就會覺得觸目驚心啊。如果再細讀,事件背後的人,人心,人性。我就不舉例子了,讀過歷史的人應該都有體會。

    總之歷史進步--如果有進步,而不只是迴圈的話,背後是無數的無辜的生命。

    讀歷史,會知道,生在亂世,是一種無奈的悲哀。

    所以我們更該感謝生活在一個穩定的,積極向上的,努力實現中華夢的中國。

    我們更應該熱愛和平,珍惜和平。

  • 4 # 軍師狗頭

    為什麼說歷史不忍細讀呢?

    歷史的記錄,最初是為了記載功德,教化百姓。所謂歷史是後人對前人所記錄事件,器物,人物等的統稱。是曾經存在、今日不在、未來可來的借鑑。追求正史便是希望給予後人啟發,傳授後代經驗,盡最大得努力避免後來者犯同樣的錯誤。但是當現在的我們也成為“歷史”的時候,我們也會被後世根據情況雕刻。

    但縱使被人為控制,依舊留下了蛛絲馬跡。於是我們發現不少所謂正史記載與我們熟知的歷史情況大相徑庭。開始陷入選擇性的相信中,陷入混亂。這是歷史不容細讀的第二點。

    歷史以“人”為核心。但人性的複雜,誰又能真正做到萬世楷模?提出“存天理,滅人慾”的朱熹自己便就是一個放縱慾望的人。這讓奉行這一主張的人如何自處?於是他們感覺受到的欺騙。這是歷史不容細讀的第三點。

  • 5 # 玄帝子

    1居月餘,諸侯兵至,項籍為從長,殺子嬰及秦諸公子宗族。遂屠咸陽,燒其宮室,虜其子女,收其珍寶貨財,諸侯共分之。項羽引兵西屠咸陽,殺秦降王子嬰,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收其貨寶婦女而東。這就是項羽!

    2白起率數萬之師以與楚戰,一戰舉鄢郢以燒夷陵,再戰南並蜀漢。又越韓、魏而攻彊趙,北阬馬服,誅屠四十餘萬之眾,盡之於長平之下,流血成川,沸聲若雷,遂入圍邯鄲,使秦有帝業。這是白起!

    3冬十一月戊寅,吳漢、臧宮與公孫述戰於成都,大破之。述被創,夜死。辛巳,吳漢屠成都,夷述宗族及延岑(光武二十八之一)

    4世祖遂與光等投暮入堂陽界,使騎各持炬火,彌滿澤中,光炎燭天地,舉城莫不震驚惶怖,其夜即降。旬日之間,兵眾大盛,因攻城邑,遂屠邯鄲,乃遣光歸郡。這是劉秀!

    5曹操攻屠鄴城,袁氏婦子多見侵略,而操子丕私納袁熙妻甄氏。,曹操父嵩避難琅邪,時謙別將守陰平,士卒利嵩財寶,遂襲殺之。初平四年,曹操擊謙,破彭城傅陽。謙退保郯,操攻之不能克,乃還。過拔取慮、雎陵、夏丘,皆屠之。凡殺男女數十萬人,雞犬無餘,泗水為之不流,自是五縣城保,無復行跡。初三輔遭李傕亂,百姓流移依謙者皆殲。這是曹操

    6漢安帝元初六年夏四月,會稽大疫

    。延光四年冬,京都大疫。

    桓帝元嘉元年正月,京都大疫。

    二月,九江、廬江大疫。

    延熹四年正月,大疫。

    靈帝建寧四年三月,大疫。

    熹平二年正月,大疫。光和二年春,大疫。

    五年二月,大疫。

    中平二年正月,大疫。

    獻帝建安二十二年,大疫。

    7時掖庭中宮女猶有數百千人,自更始敗後,幽閉殿內,掘庭中蘆菔根,捕池魚而食之,死者因相埋於宮中。有故祠甘泉樂人,尚共擊鼓歌舞,衣服鮮明,見盆子叩頭言飢。盆子使中黃門稟之米,人數鬥。後盆子去,皆餓死不出。

    釋出於 2019-03-30・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 6 # 小柯百說

    因為歷史如果你仔細讀一下,你會發現一些很殘忍,很血腥的故事。每一個朝代的更替都是伴有一個殘忍而又殘酷的故事,每一個朝代都有每一個朝代的血淚史。如果你只聽到了比如,秦朝建立,唐朝建立,宋朝建立,大饑荒啥的,你可能不會感覺到有什麼殘忍的,但如果你仔細去了解,你就會看到不一樣的東西,品到不同的東西。

    2.張養浩的《山坡羊·潼關懷古》有云,“興,百姓苦;亡,百姓苦”,普通民眾的可憐程度,可見一斑,令人不忍細究。

    3.劉邦有8個兒子,兩個做了皇帝,其中一個劉盈是劉邦和呂后所生,但是做了皇帝之後,親眼目睹呂后殘害戚夫人的行為,以及呂后要他強娶自己的親外甥女,非常抑鬱,終日淫樂而死。劉邦另外三個兒子,劉如意被呂后毒死,劉友被呂后餓死,劉恢因娶呂后侄女,寵妃被殺,殉情自殺,他的兒子也被呂后派人殺掉,劉邦的另一個兒子劉長,起兵謀反,被殺死。唯一一個善終是劉肥(也差點被呂后毒死,後來獻城邑給呂后女兒,才得以活命)。歷史沒有血性。

    歷史之所以不可以細讀,是因為,歷史就像一本血淋淋的書,細讀起來,你會覺得害怕,在歷史面前,沒有父母兄弟姐妹親人,沒有朋友,一切都是虛的,唯有利益是長久的。但如果我們能夠認真吸取歷史的教訓,那麼這麼歷史發生的就是有價值的。我是小柯,帶你,知史,懂史歡迎大家評論點贊關注,謝謝大家。

  • 7 # 三三得九呀

    歷史如何能夠細看?一細看,便好比用高倍放大鏡看美人,光潔圓潤全然不見,入目但是鱗紋交錯、毛孔賁張,瑕疵畢露。於是,歷史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大處著墨,更何況,還需為尊者諱、為明人遮、為君上避,為時政忌。因此,讀史時,常常會讀出幾分含混,幾分閃爍。那當然是史家的難言之隱。但其實那幾分含混和幾分閃爍中,往往藏著許多細節的真實。——黃文生《歷史不忍細看》

    往往史書中一句輕描淡寫的話語背後,都是萬千生命的無奈啊。

    之前有看到過明代王世貞《弇山堂別集》記載了這麼一小段故事:南海地區有九百七十個男子自己淨身,想進宮當太監,但因為法律規定自己淨身是不算的,不能做太監,將這近1000閹人全部趕回家鄉。

    他們為什麼要自己淨身?難道他們喜歡當太監?難道他們不想老婆孩子熱炕頭嗎?

    因為這一年是鬧饑荒的一年。

    他們沒辦法,他們必須要在活下去和活的好之間做選擇。

    國學導航裡有統計一份歷代官方人口的資料,一個人口數能代表什麼呢?一個盛世的繁榮或是一個朝代的紛亂。

    東漢人口:5600萬

    接下來便是著名的三分天下,百年戰亂,無數梟雄,逐鹿天下。我們知道的都只有我們看到的那些熱血、那些感動,我們看到的只有英雄。英雄以為他們的拼搏可以為蒼生帶來更好的未來,然而...

    魏中國人口:443萬。

    蜀漢人口:94萬。

    東吳人口:240萬。

    總計:777萬。

    這百年的時間,近5000w人消失了,攜民過江偽君子,屠城吃人真性情。

    歷史的舞臺都是百姓們用血肉堆出來的,怎忍細看啊。

  • 8 # 妖鬼雜談錄

    如果有什麼東西可以重塑人的三觀,歷史絕對是其中一項。仔細研讀歷史就會發現現實永遠比人想象的更殘酷。

    魯迅在《狂人日記》中說翻開歷史滿本都寫的是吃人,魯迅是批判式的比喻,但就字面意思來講也沒有錯,即便是強盛如漢武、貞觀時期,還是富庶如宋,對於平民來講沒有什麼區別,饑荒、吃人從來不絕於書。

    但是老妖認為真正不忍細讀的是,歷史總會讓人絕望。

    1、歷史沒有童話

    好人會有好報?正義戰勝邪惡?得民心者得天下?歷史告訴你不存在的。

    以秦檜與岳飛舉例。從後人角度看,岳飛贏得千古美譽而秦檜遺臭萬年,說明正義存在人民心中?

    不,正義在統治者的手中,人人皆知岳飛時冤枉的,然而終高宗一生都沒有給岳飛平冤。十二道金牌召回岳飛時,河南百姓苦苦哀求,擔心金兵反攻屠戮民眾,然而朝廷有命岳飛不得不撤軍。

    審理岳飛時,大理寺丞認為岳飛無罪而爭辯,結果被罷官,布衣上書喊冤被處死,最終岳飛被賜死,天下共知其冤又如何,秦檜掌握大權十幾年後才壽終。

    儒家說得民心者得天下?縱觀歷朝歷代,有幾個是靠得民心而得天下的?鄉紳才是這個王權統治時期的基層,這裡的民心不如說是鄉紳階層的心。

    否則張士誠也不會敗給朱元璋,滿清也不會入關。

    統治階層給了普通人非同一般的希望,但細讀歷史就會發現與希望相比,絕望更是常態。

    2、歷史充滿無力感

    歷史上有多少轉折,讓人惋惜?有多少事件讓人恨的牙根癢癢。

    靖康年間,金兵南下北宋主和派一心求和搜刮百姓滿足金人要求,拒絕種師道建議,阻擾宋軍追擊金兵甚至把部分勤王兵解散,導致第二次開封保衛戰北宋兵力不足。

    每當看著這群沒骨頭的士人亡國之際,還昏招頻出,引頸受戮,當真是又氣又急,但是隻能無奈的接受現實,看著北宋末年金兵南下,而朝廷只會求和南竄,百姓流離。

    兩腳羊的稱呼第一次出現就是在這個時候。

    而讓人無奈的歷史又何止一個靖康之變?

    歷史不忍細讀,因為裡面的真實情況很容易就擊碎世界是美好的想法以及儒家典籍中描述的禮教。

  • 9 # 史學達人

    歷史卻是不忍細讀,因為這裡面有太多的殺戮。很可笑的是,這些殺戮都是為了身外之物,比如,權利、女人和金錢等等。

    在這些爭權奪利的人之中,更不乏父子相殘,兄弟相殘的案例存在。一般古代封建社會的統治者,都是教育人民要學好,要友愛,要孝道,要守法遵紀。但是,到了他們的身上,他們卻給我們上演了,讓百姓大跌眼睛的事。這些事情,可以說是顛覆了人類的認知的,用泯滅人性來形容一點都不為過。

    我們說幾個實際事例,加一說明。

    大家都知道古代封建社會,最高統治者為了爭奪權力,兄弟相殘最為代表性的就屬唐太宗李世民和宋太宗趙光義了。

    大家都知道李世民本來是秦王,這個皇位肯定是和他無關的。

    但是,他很想當皇帝。這時候若是他能當上皇帝,也只有幹掉自己的哥哥,也就是當時的太子李建成了。

    在親情和權力面前,毫無疑問地說,李世民是選擇了發動政變,親手把自己的哥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給送上了黃泉路。

    你看,生在帝王之家,是不是很無情。

    真的還不如一個小民呢,最起碼小民還有保證自己生命安全的可能,畢竟作為小民,只要你不去違法,沒有人會隨隨便便的要了你的性命。

    這還不是讓人最痛心的,最讓人最痛心的是,每一次改朝換代,傷亡的人數高達四分之一。

    真的是慘不忍睹,而且在古代封建社會,每隔200-300年就會有一次大的改朝換代。

    當然了這些還不算最悽慘的,最悽慘的是,戰爭還會導致百姓流離失所,無家可歸。若是在遇到天災人禍。

    那最為悲壯的一面,演繹就淋漓盡致了。要知道那時候,百姓可是什麼都敢吃的。

    而且史書上,關於這些都是有詳細的描寫的。我們隨便舉幾個例子:

    看到這種場面是不是讓人不忍細讀呀,是不是慘不忍睹。說實話封建社會時期人類的歷史,就是一部災難,罪孽史。

    可以說我們歷史上,所有的文明都是踏著前人的屍骨上建設起來的。所以,對於這一份來之不易的生活,我們一定要格外的珍惜。

    還好,我們生在了一個好的時代,一個和平自由的時代。不得不說這是我們這些人最為幸運的地方。當然了我們今天的和平與自主,也是先人用生命和鮮血給我們換來的。正是因為如此,我們才應該更好的建設我們美麗繁榮的國度。

  • 10 # 唐不三不四藏

    歷史很多時候就是充滿“喜劇色彩”的“悲劇”

    “你是誰?”“你從哪來?”“你要到哪去?”

    也許每個人都有過在夜深人靜的時候,思考門衛大爺的這三個問題!

    孩子們也許會給你一個神祕的答案:“不告訴你!”然後留下一個讓你羨慕的背影年輕人也許會給你一個自信的答案:“姐的世界你不懂,也別打聽!”“別打聽哥,怕你愛上哥!”然後一捋頭髮和一個瀟灑的甩頭中年人也許會給你一個焦慮的答案:“我tema也想知道!”然後諾有所思的離去長者也許會泡上一壺茶,恬靜的笑笑:“你就是你,你從來處來,你到去處去”

    也許答案就在歷史的某個地方等著我們

    每個人的一生都是一個喜劇開場,一個悲劇收場!

    什麼是悲劇,借用哲學家懷特海對“悲劇”的定義:“悲劇的要素不是悲傷,而是不可避免。任何逃避都是徒勞的。”

    暗淡了刀光劍影 ,遠去了鼓角錚鳴 ,眼前飛揚著一個個鮮活的面容,興亡誰能定?勝衰豈無憑!

    歷史很多時候就是充滿“喜劇色彩”的“悲劇”

    讀歷史可以以史為鑑,鑑古知今,懂得興亡成敗的道理,學習成功的經驗,汲取失敗的教訓。“歷史不容假設”!

    然而歷史確是因為可以假設才有了意義。

    漢朝人總結秦朝的歷史,如果秦始皇不搞郡縣制改革,繼續實行封建制會不會長治久安。基於假設,漢朝就開始恢復封建制。

    孔子的一部《春秋》,引眾多學者去註釋解讀,《左傳》的惟妙惟肖,《公羊傳》的微言大義等等,很多《春秋》裡類似於“鄭伯克段於鄢”這樣的一個沒有前因後果的檔案式記載,可以讓後朝後代無限腦補,使之最大限度的迎合當時的意識形態。

    《三國志》原本是三部書,《魏書》、《蜀書》和《吳書》。到宋朝以後,三部書才合成為一部《三國志》,歸入正史。只有時間隔久了,敏感的意識形態問題才變得不那麼敏感了。《三國演義》明顯站在劉備一邊,而《三國志》偏向曹操,到了今天,我們說起朝代次序而是是“秦漢魏晉南北朝”,沒有說成是“秦漢三國晉南北朝”到底誰是正統?

    現代人對於《老子》的理解,有的人視為天地哲學,有的人當做心靈雞湯,有的人因它得道成仙,然而把我們至身與老子的時代,我們會發現它也許根本不是寫給我們平民百姓看的,那是寫給帝王將相看的,也許老子“無為”的“為”不是念第二聲,而是念第四聲!

    這麼精彩的“喜劇”也許只是為了掩蓋專治統治下的“悲劇”--“公地悲劇”“公地悲劇”有一片牧場,每個人都可以在裡面放牧。作為一名牛仔,你想養多少牛就養多少牛。數百年來,這裡似乎相安無事,因為戰爭、偷獵和疾病總會把人口和牛的數量保持在土地的承載能力以下。終於有一天,人們長久渴望的和平幸福地降臨了,但是,這竟然導致了意想不到的悲劇。每個人都想多養一頭牛,然後再多養一頭,牛的數量很快便超過了土地的承載能力。每個人都自發地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而每多養一頭牛,收益全歸自己,過度放牧的代價卻由所有人分擔。這當然是划算的買賣。但是最後,土地拋荒,所有的牛都餓死了。

    在專治的統治下,百姓就是這塊“牧場”,官僚,統治者們就是“牛仔”,而“牛”就是“權利”所以“公地悲劇”註定會發生,每個牛仔都會用有利於自己的“意識形態”來爭取更多的“牛”,這會讓我們想起張養浩的名句:“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這時我也許會掩面而嘆,歷史不忍細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試用期被辭退,你有沒有覺得很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