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江南義陳志在文武

    魯迅可能是心有所圖,問“問題”的人只是無聊。

    魯迅已去世,如何討說法,他會說是我為了稿費嗎?!

    “名人效應,有時害死人!權威的話有時讓人懷疑!普通人這樣寫的話,直接拍死!

    魯迅某些觀點,都是經不起推敲的。

    魯迅深受日本文風的影響,有時晦澀難懂。

    不能因為出名了,成了名家,便完全美化魯迅。

    “我家門前裡有一株是棗樹,另外一株也是棗樹。”,這分明就是在湊字數嘛!

    有些人為了顯示自己比別人高明,就過分解讀魯迅。當時魯迅是如何的寂寞?是這樣的嗎?你又怎麼知道的呢?

    如果你對民國時期,文章稿費計酬方式有些瞭解的話,你就不會這麼認為了。

    你以為魯迅是神吶?不是人間煙火嗎?他要養一大家子人呢。魯迅很有經濟頭腦,對於稿費分毫必究。

    魯迅還曾因為當時的標點符號不算寫稿字數,而發表文章時,不寫標點。後來沒辦法,出版社只好把標點也算作字數了。

    名人,也從普通人過來。名人,也要養家餬口,也有七情六慾,名人,不是聖人?對經濟利益和付出的勞動很很重視。

    魯迅有偏激、刻薄的一面,但這也不能抹殺魯迅思想的偉大。

  • 2 # 菠蘿愛嘮書

    魯迅先生一直強調修改對於文章的重要性,他曾說:“寫完後至少看兩遍,竭力將可有可無的字、句、段刪去,毫不可惜。”

    魯迅寫完散文《藤野先生》,修改了160多處,《墳》的題記全文只有1000多字,他也改動超過100次。

    所以,我們也可以排除魯迅先生筆誤的可能性。

    想要明白魯迅先生這句話的真正含義,首先就要弄清楚這句話的出處,這句話出自魯迅的《秋夜》,是開篇的第一句話。

    《秋夜》是散文詩集《野草》的第一篇,原作《野草之一·秋夜》,發表於1924年12月1日。

    所謂“知人論世”,我們不僅要明白這句話的出處,還需要弄清楚魯迅先生創造《秋夜》的時代背景。

    此文寫於1924年9月的北京。當時,在帝國主義和北洋軍閥相互勾結實行統治的情況下,中國北方的民主革命處於低潮。同時,“五四”退潮後新文化戰線發生了分裂,當時北京的文化界和教育界甚至掀起了一股提倡國粹的復古思潮。

    面對巨大的社會的變故,作為領軍人物的魯迅不免感到孤寂,生出一種“成了遊勇,布不成陣”的苦悶。

    《秋夜》一文通篇採用象徵手法,以天空、星墾,月亮、繁霜,象徵了惡勢力及其幫凶。以棗樹等意象象徵不屈的自己。

    魯迅先生借《秋夜》一文,抒發了對黑暗暴虐的統治勢力的憎恨,對被壓迫的弱小者的同情,表現出堅韌的戰鬥精神。

  • 3 # 我意痴狂1

    不過是一種手法,保持著單純悠長的回憶狀態白描而已。

    那些自己文筆稀爛,還大言不慚噴魯迅?

    誰有興趣,來陪灑家玩一局現場命題文章秀?

    不過是些對著巨人的屍骨給吠叫的勇士,但凡是個活人,三流文筆碾壓你們,足夠了。

    舉例一個,送給那些沒見識的噴子們,你們,也就是如題目中的《麻雀》一樣。

    一窩兩窩三四窩

    五窩六窩七八窩

    食盡黎民千鍾粟

    鳳凰何少爾何多?

    樓上那位仁兄,來來來,看看晦澀還是直白?需要翻譯嗎?這一連12345678窩麻雀,是不是病句啊?

    繼續打臉,不要停。

    再來一首祝夀詩,如下:

    雨多雨多雨多

    雨多雨多雨多

    荊公大壽雨滂沱

    壽比滂沱雨更多

    有請麻雀們分析一下,這一連八個雨多,描寫一個簡單的天氣,是不是病句?晦澀不晦澀?

    人,貴自知。自己才情平平,思維僵化,不要怨別人晦澀。胡亂誹謗,最後只是自取其辱,罷了。

  • 4 # 逍遙扁舟WZJ

    當年我在鎮上讀高中的時候,鎮上有間很小的新華書店,我常去轉轉。說轉轉還是比較準確,那時的書店可讀的書很少,兜裡也沒幾個錢,多是轉轉而已。恰巧看到了這本《野草》,頁少,算很便宜了,買了下來。隨手扔在家裡,沒事了翻翻,也讀不太明白。一次,大我好幾歲的哥哥隨口問我,魯迅書裡說,在我的後園,可以看見有兩株樹,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他為什麼要這麼說呢,為什麼不直接說我的後院有兩株棗樹呢?我那時是高中生了,怎麼支吾的忘了,反正是沒回答上來,很是丟人的感覺,要不然也不能一直記著。

    後來,我知道了一種解釋,這是魯迅沉重心態的反映,作家心中愁悶,需要到後園來靜一靜,尋找一份暫時的安寧,隨一株一株慢慢看來。

    再後來我知道了另一種解釋,“在我的後園,可以看見牆外有兩株樹,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牆外象徵革命氛圍已經如熊熊烈火從外部開始燃燒了,自己在院內沒有理由不響應。

    後來的後來,我聽說是,這表現了魯迅對當時與兄弟(周作人)反目所感到的悲涼和無奈。同樣都是棗樹,卻合不到一起,一株與另一株在形式上是對立的。

    直到今天,我也無從確定那一種說法是正確的,依然在為“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的說法困惑著。

    其實,我們本沒有必要逢問題就要確定答案,這世間很多問題是沒有答案的,如雞和蛋的問題,矛和盾的問題。

    我們總喜歡用法理的、倫理的證據來求證一個問題的對與錯,其實這世間也有很多的問題是沒有對錯的。

  • 5 # 瘋哥哥l

    如果你在上廁所,沒有帶手機,身邊沒有帶任何東西,還便祕,抬眼看見對面的牆上寫了幾個字——我好幸福。肯定會慢慢地讀,一遍又一遍。

    沒錯,大師想要表達的就是這種狀態。

    如果你發現自己沒有帶手紙,而又沒有手機,附近也沒有人,這種感覺會更深, 更能體會這句話。

    絕望、無奈、無聊,而且無助,但又不能不抱希望,如果再有風吹著屁股,那份淒涼就會更甚了。要是冬天,就會一步步地陷入絕望。

    怎麼辦呢?一遍遍地念著“我-很-幸-福”,隨著時間一點點地過去,淪陷和無可救藥。嘴裡只能唸叨著,“我家門前有一株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

    要是在廁所外面,還有人在敲門,讓你快點,別站著茅坑不拉屎,心裡應該還會有憤恨吧。

    敲門的人還罵起粗口,讓你趕緊滾出去,不然他就要砸了廁所,而你看著自己的狀態,只能蹲著,因為沒有手紙,只能忍氣吞聲,內心的無盡絕望就更嚴重了。

    但是,又能如何呢,因為沒有手紙,只能唸叨著“我家門前有一株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

    ……

    又能如何呢……

    ……

    該怎麼辦呢……

    想著想著,不禁哭了起來……

  • 6 # 張子曰

    文字的魅力,到底是什麼呢?

    不好講。

    在兩漢南北朝,文字的魅力體現在樂府詩,體現在三都賦;

    在隋唐,文字的魅力體現在唐詩上;

    在宋,體現在宋詞上;

    在元,體現在元曲上;

    在明清,文字的魅力體現在明清小說上。

    文字是有魅力的。

    在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時期,體現文字魅力的載體,也是不一樣的。

    但是總的來說,文字之所有有生命力,確實是在於文字本身的魅力。

    文字本身所具有的那種讓人慾罷不能,探究尋幽的魅力,

    是文字得以留世的根本。

    所以魯迅的這句“我家門前裡有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到底是不是病句呢?

    其實是很無所謂的事情。

    我們甚至不必去追究行文到底有沒有邏輯上的問題,去追究到底符合不符合我們現在所總結出的寫文章的這種要素那種要素。

    更不必去自己臆測魯迅的文字到底是要表達什麼深層次的意思,

    因為這些根本就不重要。

    就我而言,這個文字不過是魯迅心有所念,一時興之所至,隨手而寫罷了,至於體現了各種這種似乎高大上的含義,表達了所謂的憂國憂民之類的東東,不過是牽強附會,胡說八道,瞎幾把扯談罷了。

    好比李白的《蜀道難》開篇的”噫籲嚱,“一樣,這個”噫籲嚱“是啥意思呢?這個專家那個專家研究來研究去,憑空想象出李白的心理動態,各種匪夷所思的解讀。說白了,”噫籲嚱“不就是我們今天的口頭禪,”哇擦“”哎呀“的意思嗎?當然是比較文縐縐的說法了。別人寫這個,不過是當是的流行的口頭語罷了,隨手就寫了,沒有後人解讀出的亂七八糟的各種想法。

    任何符合認為的提出的這要素那要素的文章,本質上,都不過庸俗之文罷了。如同八股文,如同現在的扶老爺爺過馬路的學校作文,如果現在的軍報文章。

    所謂的文字,所謂的文字的魅力,

    就是作家心有所感,心有所念,心有所思,隨性而作,隨心而寫,隨情而出,

    所迸發出的力量。

    或許從條條框框來看,他們都有這樣那樣的不足似乎,

    但是我們讀起來,卻覺得一氣呵成,毫無造作,充滿了文字本身的魅力。

    這才是文字的真諦。

    魯迅的文章,原本自成一派,在民國特有的民國文人小青年的文章作風之外,有著自己的特色,可謂之戰鬥檄文,可謂之獨具一格。這種文風,以前沒有過,以後也很難有。重點從來都不是魯迅的文章符合不符合後人總結的文章這要素那要素的,而是這文章我們讀起來,是否朗朗上口,是否一氣呵成,是否心有慼慼。

    顯然,魯迅的文章達到了這個要求。

    “我家門前裡有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

    所以有沒有問題?

    沒有任何問題。

    有人說,那我也這樣寫行不行?

    也行,也不行。

    這取決於,

    你是在那裡畫虎類犬呢,

    還是在畫龍點睛。

    你是在那裡發古今之幽思呢,

    還是在無病呻吟。

    如果可以,我們完全可以獨創出自己的文風。

    別說“我家門前裡有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

    就算“我家門前裡有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隔壁家還有一株棗樹“都可以,

    文字的魅力,

    從來都是源自於文字本身,

    而不來自於總結出的這要素那要素,

    更不來自於我們語文課熱衷於解讀的所謂的主題思想。

    文章好不好,有沒有魅力,不要拿尺子去量,

    自己讀讀,覺得是不是文章通順,言之有物,暢快淋漓,即可。

    其他的,都是白扯。

  • 7 # 佩奇的情感家園

    誰叫他是魯迅呢?文學方面的東西,你不是文人很難搞懂,純粹的白話文經過加工之後,就顯得溫文爾雅,讀書人寫出來的文字,尤其是大師的作品,不能與凡夫俗子相提並論。

    年代不同,書寫的方式也不同,表達的情感也不同,魯迅生活的年代,是舊社會,舊社會的人過著水深火熱的生活,誰有心情去挑剔一篇文章裡看似重複的“語病”呢?再者,魯迅先生的文章一直充滿著諷刺,對舊社會的不滿和強烈的憤慨,既然是文章,就得有素有葷,有美有醜,沒有對比,哪來的波瀾。

    家門前有一株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乍一看真是囉嗦,不知道的還以為作者在充數,但細細品來,頓時感覺妙的很,不僅節奏上充滿情趣,還帶有一絲自嘲,讓人覺得百味橫生。

    舊時的文章,不同於時下,很多需要避諱的東西,魯迅先生又是一個極其愛國的人,所以在其作品裡也不發令人感覺彆扭的詞句。

    總之呢,先生的文章從小便學了,那時候也不理解為什麼這樣寫,明明是“錯誤”的,但還是要學習,只因為那時不懂,成人之後,有了閱歷,經了坎坷,再讀先生的文章,又是另一番滋味。

  • 8 # 朱曉風

    魯迅先生寫的這篇散文並不無聊,反而,寓意深刻,充滿戰鬥精神與革命思想。

    “在我的後園,可以看見牆外有兩株樹,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這樣的寫作手法,在一般人眼裡,會看成是一種無聊的宣洩或堆砌文字。但事實上並非如此。這應該是一種反覆強調,而且思緒萬千、感慨頗多。魯迅先生之所以這樣來描述,原因之一,是因為這篇散文的寫作背景,那時候正處於帝國主義與北洋軍閥黑暗統治的時代,魯迅先生用棗樹,來隱喻革命戰士,一株棗樹代表的是自己,那一株就是與他一起並肩戰鬥的仁人志士們,一起反抗黑暗殘酷的統治與剝削,有的是用刀筆,有的是用槍桿子,有的是用血肉之軀與奮力吶喊,凡有餘力,皆為革命事業作出貢獻。魯迅先生,寫詩著文,批判黑暗舊社會,揭露社會亂象與封建統治,而其他革命家,走的是血與火的這條革命之路,在槍林彈雨之中,推翻帝國主義與軍閥們的統治,累累白骨,血流遍地,革命戰士們作出了巨大的犧牲。第二個原因,反映出了魯迅先生對於舊社會、舊時代的迷惘、孤寂、惆悵,對於現實的無奈與悲涼,對於社會未來發展道路的彷徨與期望。

    《秋夜》一文,魯迅先生採用了散文中常見的象徵手法,以及擬人的修辭手法。文中用了許多隱喻、影射,許多語句都透露出了那個黑暗腐朽舊社會的冰冷、殘忍、無情,語句之中也留有一線生機,許多革命戰士仍在苦苦探索,勇於反抗,艱辛鬥爭,不約而同的走上了革命道路。

    總而言之,這一篇《秋夜》,並不只是簡簡單單的描寫景物的敘事抒情散文,實際上,它有更深層次的內涵與用意,是一篇深刻又影響深遠的革命文章,既曲折婉轉的描寫了軍閥統治時期的黑暗與殘酷,又留有一線生機的續寫了充滿反抗精神與鬥爭意識的戰士們。這篇散文,也算得上是魯迅先生借物喻人、託物言志。

    魯迅先生是偉大的思想巨人,文學巨匠。他的文學作品,對於中華民族有著積極而深遠的影響,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不斷成長,不斷進步。

    魯迅先生,民族之魂。

    千秋浩氣,萬古長存。

  • 9 # 高木木木

    大文豪寫出來如果沒點玄機就有點差強人意了。倘若不是極致的寓意,對於魯迅來說真沒必要這麼裝深沉,何況對於一個普通讀者去揣摩它的意境確實有些為難,可難歸難,我在讀這句話的時候那時還只有十七歲,開頭便是兩顆樹,一顆是棗樹一顆還是棗樹,這不廢話嗎?不由思索起來,想起了魯迅的《憶劉半農君》裡對胡適和陳獨秀的描寫,"假如將韜略比作一間倉庫罷,獨秀先生的是外面豎一面大旗,大書道:“內皆武器,來者小心!”但那門卻開著的,裡面有幾枝槍,幾把刀,一目瞭然,用不著提防。適之先生的是緊緊的關著門,門上粘一條小紙條道:“內無武器,請勿疑慮。”這自然可以是真的,但有些人——至少是我這樣的人——有時總不免要側著頭想一想。半農卻是令人不覺其有“武庫”的一個人,所以我佩服陳胡,卻親近半農。"所以兩顆棗樹就好比兩個不同的人,他們的個性和形狀,還有背景以及年齡(樹齡)可能都各不相同。但陳胡都是新文化運動的戰士,儘管他們內含豐富有韜略和成就,可在革命的路上他們依舊羽翼豐滿,不像門前的棗樹直直的乾乾的鐵似的對著藍色的月亮便是魯迅給棗樹擬人化的描寫,也是魯迅對無產階級革命戰士抱著最高的崇敬。他將棗樹的枝幹比喻成了頑強而乾癟的靈魂,對著僅有的光亮(月亮)鐵一般意志的追求著。他們是戰士,有獨立意志而又結伴的戰士,棗樹不在孤單但他又處在著孤寂的環境中,沒人守候和喝彩,沒有澆灌,葉都被打棗的小孩敲落,寓意革命的打擊和阻礙。只有結伴的獨行,處著乾乾的高枝,對著弱隱弱現的時兒東邊時兒西邊的月光,正是希望之光。

  • 10 # AA菠蘿大西瓜

    如果是一個沒有名氣的文人這樣寫,當然是很無聊的。可是,當這段文字,出自一個大名鼎鼎的作家之手時,就變的有幾分意義了。

    大多數人都會這麼想,哎呀,一個大文豪、大作家肯定不會做這麼無聊的事啊,他是不是想借此表達自己的情緒啊?或者,是不是想影射什麼事件啊?再或者,他寫這段文字時,是不是有什麼意外發生啊?

    之所以會有這些想法,是因為,在閱讀一個名家的作品時,我們多保持著仰望的態度,謹慎的態度。

    這一謹慎不打緊,難免會想的多一些,就算魯迅本身只是無聊寫下的這段話,也會被我們曲解,去替魯迅先生找一些合理的理由,這就是名氣所帶來的效應。

    如果說魯迅先生寫這段文字時,是想表達自己的寂寞,我認為表達的並不好,完全可以用其他方式表達嘛,何必用病句一樣的句子呢?

    古龍小說中,有一個情節我很喜歡,寫的是李尋歡去找阿飛時,看到了阿飛的寂寞,那段情節是這樣的:

    他不願阿飛再想這件事,忽然抬頭笑道:你看,這棵樹上的梅花已開了。  阿飛道:嗯。  李尋歡道:你可知道已開了多少朵?  阿飛道:十七朵。  李尋歡的心沉落了下去,笑容也凍結。  因為他數過梅花。  他了解一個人在數梅花時,那是多麼寂寞。  阿飛也抬起頭,道:看來又有一朵要開了,為何它們要開得這麼早呢?開得早的花朵,落得豈非也早些。《多情劍客無情劍》

    我覺得古龍的這段話,真是神來之筆,一個人只有在寂寞的時候,才會去數梅樹上的梅花有多少朵,更何況這是一個很冷酷的劍客。

    這樣的文字就很好啊,寫寂寞寫的很傳神,讀過之後能給人很深刻的印象。

    我個人比較喜歡通俗易懂的文字,所以我覺得,魯迅先生寫這樣的文字,只能說明他確實很無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老人先動手打人,另一方正常防衛沒有還手,導致老人小臂骨裂,應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