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1105823673630

    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禮儀春秋是孔子的主張。

      孔子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禮儀學專家,他把“禮”作為治國安邦的基礎。他主張“為國以禮” ,“克己復禮” ,並積極倡導人們“約之以禮” ,做“文質彬彬”的君子。孟子也重視“禮” ,並把仁、義、禮、智作為基本道德規範,他還認為“辭讓之心”和“恭敬之心”是禮的發端和核心。荀子則比孟子更重視“禮” ,他著有枟禮論枠,論證了禮的起源和社會作用。他說:“禮者,人道之極也。”把禮看作做人的根本目的和最高理想,把識禮、循禮與否作為衡量人的賢愚和高低貴賤的尺度。因而他強調:“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無禮則不寧。”管仲則把禮看作人生的指導思想和維持國運的支柱。他說:“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從這些思想家的言論中,不難看出,禮儀是適應調節人際關係的需要而產生和發展的。

      禮儀即禮節與儀式。禮儀的本質是治人之道,是鬼神信仰的派生物。人們認為一切事物都有看不見的鬼神在操縱,履行禮儀即是向鬼神討好求福。因此,禮儀起源於鬼神信仰,也是鬼神信仰的一種特殊體現形式。中國是禮儀之邦,上下五千年,從西周視禮為"國之大柄"到現代的"五講四美";從荀子的"國無禮而不寧"到今天的精神文明建設,禮儀一直是傳統文化的核心。宋代時,禮儀與封建倫理道德說教相融合,即禮儀與禮教相雜,成為實施禮教的得力工具之一。直到現代,禮儀才得到真正的改革,無論是國家政治生活的禮儀還是人民生活禮儀都改變成無鬼神論的新內容,從而成為現代文明禮儀。中國禮儀在中國文化中起著"準法律"的作用。

      禮儀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久遠的過去。應當說,中華民族的歷史掀開第一頁的時候,禮儀就伴隨著人的活動,伴隨著原始宗教而產生了。禮儀制度正是為著處理人與神、人與鬼、人與人的三大關係而制定出來的。中國古代有“五禮”之說,祭祀 之事為吉禮,冠婚之事為嘉禮,賓客之事為賓禮,軍旅之 事為軍禮,喪葬之事為凶禮。民俗界認為禮儀包括生、冠、 婚、喪四種人生禮儀。實際上禮儀可分為政治與生活兩大部類 。政治類包括祭天、祭地、宗廟之祭,祭先師先聖、尊師鄉飲酒禮、相見禮 、軍禮等 。生活類包括五祀 、高禖之祀 、儺儀、誕生禮、冠禮、飲食禮儀、饋贈禮儀等。這是對中國古代禮儀的總結匯編。這些禮儀內容,對後世人們的行為規範、人際交往以及社會公德的形成,都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 2 # 使用者2648728787820

    禮儀起源於原始社會,在原始社會中、晚期出現了早期禮儀的萌芽,在夏、商、西周這三個時期,禮儀開始逐步進入形成時期。禮儀的變革時期是在春秋戰國時期,在這一時期,學術界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所以諸子百家對禮教給予了研究和發展。禮儀的強化時期是在秦漢到清朝末年這個時段,現代禮儀的發展是在辛亥革命之後。

    中國素有“禮儀之邦”之稱,正所謂有禮儀之大謂之夏。中國禮儀以周為最,中國古代一般推行周禮。中國古代有五禮之說,祭祀之事為吉禮,冠婚之事為喜禮,賓客之事為賓禮,軍旅之事為軍禮,喪葬之事為凶禮。民俗界認為禮儀包括生、冠、婚、喪4種人生禮儀。實際上禮儀可分為政治與生活兩大部類。政治類包括祭天、祭地、宗廟之祭,祀先師、先王、聖賢;鄉飲、相見禮、軍禮等。生活類包括五祀、高禖之祀、儺儀、誕生禮、冠禮、飲食禮儀、饋贈禮儀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下午兩點右眼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