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738744747664

    在民國時期,中國就有一位“魯濱遜”式的人物,發生在他身上的故事,和小說中的魯濱遜有很多相似之處。此人就是潘濂,1918年出生在海南一個農村家庭,父親是走村串鎮收徒傳藝的武師。

    海南是一個海島,俗話說靠海吃海,在潘濂18歲時,父親託親友將18歲的潘濂帶去香港,先在“坦達”號輪船上當學徒。3年後,潘濂與英國船隻“貝洛蒙”號簽約,在船上當上了二等侍應生。

    潘濂雖然在船上工作,足以養活自己了。但是海上的危險遠比陸上高很多倍。海上的輪船不僅要面臨惡劣天氣的威脅,甚至可能遇到一些其他人為的災難。

    1942年11月23日14點10分,在大西洋上執行戰時運輸任務的“貝洛蒙”號在亞馬遜河口以東750英里處( 南緯00.30° 西經38.45° )被德軍U-172潛艇的兩枚魚雷擊中,“貝洛蒙”號上的55名船員大部分遇難。

    “貝洛蒙”號在下沉時,眼疾手快的潘濂知道船遭到了攻擊,便馬上穿上救生衣。在船體快要爆炸時,潘濂跳下船,向大海游去。潘濂在海面上游了兩個多小時後,意外發現了一個救生筏,不然很可能將會被鯊魚吃掉。

    值得慶幸的是,潘濂在救生筏上意外發現了140升救命的淡水,還有罐頭、巧克力、餅乾、訊號彈和手電筒等。雖然食物和淡水不是很多,但這已經是上天給他的最好禮物了。

    這些食物還能令潘濂支撐好一段時間,然而他此時卻面臨一個大難題,那就是水源。我們都知道人可以餓幾天,但是沒水喝的話,可能連兩天都難以支撐下去。

    剛好那幾天有降雨,潘濂就用容器收集這些雨水,將它們收集後裝進水箱裡,慢慢的淡水也越來越多了。為了能夠記住日期,潘濂每天早晨,都要結繩記日。

    為了獲取食物,潘濂製作了魚鉤,先是釣一些小魚,然後用這些小魚的肉充當魚餌,以此才能釣到更大的扁體魚。沒多久潘濂果真釣到了扁體魚,他先是把魚頭砍下,把魚鱗去掉,清洗內臟,將切成小塊的魚肉塞進嘴裡。

    海里的生魚片味道很重,加上當時沒有任何調料,因此潘濂只能把魚片放在救生筏上面的斗篷上面曬乾,這樣吃起來就不會有太多的腥味了。

    當淡水消耗殆盡後,潘濂就喝捕來的鯊魚的鮮血,以此保持體內的水分。根據潘濂獲救之後回憶,他曾遇到兩艘船,一艘是貨輪,一艘是美軍海軍偵察機,但是因為因為船上的冷漠,並因為他是華人而沒有積極救援救他。

    潘濂在海上漂了一百多天後,在靠岸的前幾天時,他發現海水的顏色有了變化,水變得不再是深藍色了。終於在海上漂泊了133天后,潘濂乘坐獨自一人乘坐救生木筏絕地求生,終於1943年4月6日抵達巴西海岸,潘濂是被善良的一家三口巴西漁民搭救的。

    潘濂獲救之後,曾有人問過他,是什麼讓他堅持下來的?他說道:“在困境中永遠不要放棄。”為了讚揚潘濂的經歷,英國國王喬治六世授予他大英帝國勳章(BME)。

    之後還有人告訴潘濂,他的傳奇打破救生筏海上漂流世界紀錄,潘濂曾說"I hope no one will ever have to break that record(我希望沒人能打破這個世界紀錄)。" 因為這是一個前所未有的磨難,希望後人能避免這樣的不幸發生。

    然而,在63年之後,三個墨西哥人因為出海之後遭遇狂風,後來漁船燃料耗盡,一路漂流。等到獲救時,他們已經在海上漂流了10個月之久,至此,潘濂傳奇的求生紀錄還是被打破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狗肌肉萎縮會出現什麼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