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法眼大師
-
2 # 爾朱少帥
秋收起義後,主席曾經給紅軍講戰術,10個人怎麼才能打敗100個人?很簡單嘍,就跟人抓蝨子一樣,幾個手指每次就捏一隻,100只蝨子就多捏幾次不就全滅嘞。這就是“以少勝多”殲滅戰的精髓啊。
直系、奉系、皖系各派軍閥大佬相互爭鬥,各派系下面各省督軍也是軍閥,也爭鬥。大軍閥下面是中號軍閥,中號軍閥下面還有小號軍閥。別說一個師,就是一個團,佔據一個縣城都可以佔山為王,相互搶地盤火拼。
像狗肉將軍張宗昌、東陵大盜孫殿英之流,一看形勢不好,馬上就倒戈到北伐軍陣營去了。
【北伐軍的凝聚力和戰鬥力很高。】初期國共合作,農民運動、工人運動轟轟烈烈,北伐很得民心。關鍵是,在1924—1929年,五年間,黃埔軍校為國民革命軍輸送了1萬多名畢業生。
況且北伐軍的力量不止本部十萬人,在北方還拉攏到了馮玉軍、閻錫山的外部同盟,對華中直係軍閥形成南北夾擊之形。直系在華中對戰北伐軍,還得背後防禦明馮玉軍、閻錫山,難以用上全力。
風水輪流轉。歷史上何其相似,解放戰爭中,我軍一鼓作氣打敗反動派,解放全國,不也是這樣的形勢嗎?
-
3 # 歷史伶俜者
國民革命軍以黃埔軍校為基礎,軍隊人員素質非軍閥士兵可比,當時也不存在派系之爭,領導高度統一,能夠做到上令下效,雖然只有十萬,但都是精銳之師。反觀北洋軍閥連年征戰,實力不斷損耗,70萬人的軍隊分為數個大軍閥,還有無數的小軍閥,搞得民不聊生。
當然如果僅僅只是這樣,北伐軍也不會打的這麼順利,還有其它幾個原因也是北伐勝利的關鍵:
一是蘇聯的武器援助,當時的國民黨聯俄容共,得到了蘇聯的軍事援助,包括6萬把“水連珠”步槍,60餘門野戰炮和數百門迫擊炮,數百挺輕重機槍,10架飛機,還有俄國軍事教官訓練軍隊,當時的北洋軍閥部隊中甚至還有裝備大刀的,所以北伐軍的武器裝備遠遠高於北洋軍閥。
二是後方根據地的穩定,之前的數次北伐失敗,都是後方起火,導致北伐軍被前後夾擊,這次兩廣統一,沒有了後顧之憂。
三是湖南內訌,湘軍分裂,唐生智起兵反對吳佩孚後聯合國民革命軍穩定了湖南局勢,北進通道被打通。
四是當時的幾個北洋軍閥之間正在大戰,馮玉祥在北方牽制了吳佩孚和張作霖的大量軍隊,而吳佩孚的精銳在第二次直奉戰爭中損失殆盡。
-
4 # 魏青衣
北伐軍的勝利,確實是一場壯舉,北伐軍的勝利,絕非偶然,從北伐軍誕生的那一刻起,北洋軍閥集團已經註定了失敗。
北洋軍閥七十萬,差不多是這個數,但北洋軍閥卻是分為了三部分,吳佩孚,孫傳芳,張作霖,其中張作霖的東北軍,並未與北伐軍開戰就已經投降。
北伐的勝利,讓人想起李鴻章拜謁俾斯麥的時候,請教過的那個問題。李鴻章問,如今的大清,國力羸弱,如何才能訓練強大的軍隊保家衛國。
俾斯麥回答,兵貴精不貴多,若是想要保家衛國,不需要太多兵力,五萬足矣,五萬精兵,足夠保衛國家。
北伐運動的勝利,恰好應證了這一點,北伐軍人數不多,但卻是蘇聯指導下,訓練出來的精銳士兵,將領是黃埔軍校的優秀學生。
北伐軍背靠蘇聯,獲取了蘇聯的大量軍事援助,用的是蘇聯人的教官,打的是蘇聯人提供的槍,領頭的是未來的著名將領,如何不精?
北伐軍的強大是一部分,北洋軍閥的內訌也是一個重要原因。北洋軍閥內部從來都不是鐵板一塊,直係軍閥,皖系軍閥,奉系軍閥之間本就互有矛盾,經常開戰,打的不可開交,雖然北伐運動時奉系已經一家獨大,但直系與皖系軍閥之間矛盾卻是不了調節。北伐軍討打一方的時候,另一方想的更多的,並非如何抱團自保,而是如何趁火打劫。
北洋軍閥,統治百姓多年,北洋軍閥統治下的百姓,幾乎要無法生存,這時候的北伐軍,代表的便是正義。
北伐軍有大義在手,背靠共產黨國民黨兩黨聯合,有蘇聯的大批支援。
反觀北洋軍閥,壓榨百姓,內亂不斷,雖然勢大卻是個紙老虎。
-
5 # 庭州行者
北伐戰爭的勝利,是中國近代史上極為重要的一場戰爭,正是這場戰爭,接受了自清朝滅亡以來北洋軍閥將近二十年的統治,在此之後不久,國民政府完成了全國形式上的統一。
但有一點需要注意,北洋軍閥的軍隊,是分散的。比如吳佩孚,他佔據河南,湖北,湖南北部,直隸南部等地區,兵力不可能集中在一個地方;而孫傳芳則佔據江蘇,浙江,江西,福建和安徽五個省份;兵力也是非常分散;張作霖同理。
在兵員素質方面,北洋軍閥是不如北伐軍的。孫中山之前吸取了沒有軍隊的教訓,在多次革命失敗之後,他在廣東建立了革命根據地,招兵買馬,並且在蘇聯和中國共產黨的幫助之下創辦的黃埔軍校,培養出了一大批軍事人才。黃埔軍校的招生,很是嚴格,要求必須真心革命,正如孫中山為黃埔軍校寫的對聯“升官發財請往他處,貪生畏死勿入斯門——革命者來”。而對於士兵的招募,則也是有嚴格的 要求。因此,在士氣上,北伐軍熱情高漲,充滿了革命大無畏精神。而北洋軍閥的部隊,則多是軍紀渙散,沒有信念的雜牌軍,沒有打硬仗的水平,很多情況下都是不戰而逃。
北洋軍閥內部,也是不團結的。直奉戰爭打了很長時間,直到廣州革命政府興起之後,兩股軍閥迫於壓力才不得不聯合起來。但這種聯合是鬆散的,貌合神離的,因為軍閥本質上都是隻考慮自己的利益,奉系軍閥張作霖甚至想借北伐軍之手消滅掉孫傳芳和吳佩孚,自己左手漁翁之利。而每一個軍閥內部,也是不團結的。不團結大的軍隊,那邊是烏合之眾。而北伐軍,則是虎狼之師,以烏合之眾來抵擋虎狼之師,無疑又螳臂當車不自量力。
最後,北伐軍的背後,有中國共產黨的支援,北伐軍也得到了人民群眾的支援。比如,在葉挺將軍率軍攻打汀泗橋之時,便得到了當地農民的支援,當地的農民主動給北伐軍帶路,抄小道繞到吳佩孚軍隊的後方,出其不意發動攻擊,一舉拿下汀泗橋;而中國共產黨在敵佔區積極組織工人的罷工和其他工人運動,有力地支援了北伐軍的行動,如北伐軍在攻擊孫傳芳之時,上海的工人在中國共產黨的組織下,發動三次起義,一舉奪取了上海。
因此,最終北伐軍成功擊敗了北洋軍閥,正所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
6 # 安平144796971
一、在於北洋軍閥的腐朽沒落,研究民國史的人都知道,北洋軍閥都是有奶便是孃的主兒,各據一方,沒有家國情懷,不關心經濟發展,漠視民生,使國家的發展,遠不如晚清,民不聊生,失去了社會各階層的支援。
二、國民黨打出的新三民主義,受到工農階級的擁護和支援,中共對新三民主義的宣傳,起了重大作用。
三、國運出了李宗仁這個民族福將,首倡北伐,其部作戰凶悍,橫掃了半個中國。緊隨其後的粵軍、湘軍,對北洋推枯拉朽。實則在南京棲霞龍潭一役,桂七軍已鎖定北伐勝利。
四、最後桂湘兩軍在國民革命軍代總參謀長白崇禧的率領下,李品仙部開進華北,展開了對北洋軍閥最後一位的張作霖攻擊,張不敵被迫退出關外。不久張作霖被日本炸死,張學良東北易幟,完成北伐。
北伐勝利後,作為總司令的蔣介石聲望如日中天,可惜最後為坐穩“總”位,削“藩”挑起內戰,使國家實則又回到如北洋的亂時代,所以說,北伐成功了,也失敗了,因為北伐,最後只造就了中國最大的軍閥——蔣介石!
天不亡中華,上天又下凡一位大救星——毛主席,凡清亡後四十年,才完成了國民革命,更實現了人民解放,中國從此走向了繁榮富強!
-
7 # 常山趙子龍IlI
鋼七軍所向披靡,小諸葛運籌帷幄,北伐民心所向,革命軍齊心協力。1926年,廣東國民政府決定對盤踞已久的北洋軍閥進行討伐,廣西省統一後,以白崇禧、李宗仁、黃紹竑為代表的新桂系將領積極響應北伐的號召。李宗仁統一廣西后,唐生智背離吳佩孚,李宗仁見狀認為這是北伐最好時機,一面奔赴廣東遊說大家北伐,一面派出白崇禧遊說唐生智加入國民革命軍。軍閥吳佩孚得知唐生智有異心討伐他,唐抵擋不住請求支援,李宗仁派出北伐先鋒鍾祖培旅率先入湘援助。桂軍進入湖南後所向披靡打了幾個勝戰。廣州國民政府見吳佩孚不堪一擊遂決定誓師北伐。鋼七軍,一馬當先,第四軍緊隨其後。面對北洋軍閥勢力眾多,白崇禧決定採取打倒吳佩孚,安撫孫傳芳,後面再打孫作霖的策略。此時國民革命軍當時掌握8個軍,人數約有10萬人,而其中桂系軍隊第七軍最為強大,共有18個步兵團和兩個炮兵營(廣西留守部隊桂軍仍有8個團),約有2萬人。李宗仁擔任國民革命軍第七軍的軍長,白崇禧擔任北伐軍代參謀總長。
北伐戰爭中,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第七軍和第八軍是北伐主力軍。主力軍在消滅直係軍閥吳佩孚的20萬主力後一路高歌猛進,第七軍進攻江西,與新直係軍閥孫傳芳對抗,孫傳芳素有“東南王”之稱,與吳佩孚和張作霖併成為“北洋三大軍閥”,算是直係軍閥中最有實力的一支軍隊,而時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的蔣中正則命令第七軍也就是桂軍去啃這根“硬骨頭”,最終桂軍以2萬對10萬,四戰四捷。消滅孫傳芳10萬主力軍的戰績大獲全勝,但桂軍的損失也非常慘重,團長陣亡3名,下級軍官有三分之一的傷亡,2萬人的軍隊傷亡近四千餘人。

江西之戰雖然桂軍損失慘重,但這是一場以少勝多的戰役,並且孫傳芳所部也並非等閒之輩,此戰後,國民政府和民間都對這支軍隊刮目相看,稱其為“鋼軍”。1927年,孫傳芳幾乎孤注一擲決定與北伐軍決一死戰,史稱棲霞龍潭戰役,最終在李宗仁白崇禧的指揮下,第一軍和第七軍大獲全勝,全殲孫傳芳部10萬餘人,國民革命軍損失八千餘人,孫傳芳徹底退出歷史舞臺。
-
8 # 優己
這個只能說是各有盈虧!北伐軍的10萬人是實打實的10萬人,純戰鬥部隊,加上那些做後勤的挑夫走卒至少還要再加10多萬人以上,這個也是李雲龍老丈人在跟李雲龍辯論的時候談到的問題。而反過來三大軍閥雖然總兵力有70多萬,卻不全是戰鬥部隊,這些有很多也是後勤部隊,真正的戰鬥部隊能有30萬就不少了。
其次,軍隊編成不一樣。北伐軍北伐的時候是整編後的,這些部隊基本上是建制人員都滿的,戰備狀態也是一流的;而三大軍閥的部隊則不同了,他們當時是建設兵團編制,平時要生產,只有佔時才集結成部隊的。北伐軍北伐的時候三大軍閥被動迎戰,他們是倉促集結部隊的,這會削弱他們的整體戰鬥力。這一點可以從北伐軍對陣奉軍時候得到驗證,奉軍由於及時做足了戰備,北伐軍根本討不到任何便宜。
第三點,兵力分佈問題。三大軍閥到底是各自為政各打各仗,他們與吳佩孚孫傳芳部隊交手的時候都是單挑狀態,吳佩孚與孫傳芳幾乎沒有配合,張作霖更是在遙遠的北方觀望,這使得北伐軍取得了區域性地區的兵力優勢。
-
9 # 小青年娛樂文化
北伐軍打北洋軍,是一場不對等的戰爭,是一場以弱攻強的戰爭,即便是發動北伐的蔣介石,也不敢說自己會贏得這場戰爭。
十萬北伐軍打敗七十萬北洋軍,北伐軍實際上不是隻有10萬人,北洋軍雖然確實有七十萬人,但是北洋軍卻一點都不團結。北伐軍已經是準現代化的軍事力量戰鬥力更強,組織度更高。相比之下,北洋軍就不行了,雖然號稱70多萬,但是他們的兵力分散的,在區域性戰場上不能達到數量的優勢,缺少作戰的靈活與執行能力。因此能夠被北伐軍各個擊破,其兵力優勢也無從展現。
北伐軍真正面對的對手只有直系的吳佩孚、孫傳芳,奉系的張作霖,以及直魯聯軍張宗昌。北洋軍閥並非鐵桶一塊,奉系軍閥和直係軍閥歷來不合。
雖然北伐軍人數處於劣勢,但有生力量相對充足。北伐軍在作戰中,實力是不斷壯大的,的馮玉祥手下的國民軍聯軍和閻錫山手下的北方國民革命軍也加入北伐軍,兵力規模開始擴大。
-
10 # 歷史評說
轟轟烈烈的二次革命和護國運動結束後,革命運動在中國並沒有停止,相反迎來了一波高潮。1926年,孫中山領導下的廣東軍隊數量僅僅10餘萬人,而當時統治中國的三個主要軍閥軍隊數量高達70多萬,為什麼會讓北伐軍勢如破竹的統一全中國呢?
蘇聯援助,軍隊教育孫中山從1898年維新變法失敗後一直致力於革命事業,可是搞了快三十年,卻沒幾次成功的,多次失敗後的他產生了思考,為什麼會這樣,帶著這樣的問題調整了心態。他確立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在蘇聯的幫助下建立了自己的黃埔軍校,接受先進的軍事訓練,確立軍隊的信仰與目標,迅速的提升了軍隊的戰鬥力,改變了原有軍隊的封建思想。而北洋軍則還是老樣子,士兵長期缺乏訓練,體質極差,與北伐軍一交戰,自然是一觸即潰。敗的也不冤枉。
國共合作和民眾支援這次的革命運動並沒有像以往一樣單幹,孫中山建立的國民黨聯合了當時中國國內大小各個政黨,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與共產黨的合作。這次北伐組合了二黨的力量,不在像以前那樣各自為戰互不聯絡,還有就是國民黨從過去的失敗中認識到了普通大眾的力量。他們多次組織人手在北伐戰場各地向百姓宣揚利弊,告訴他們北洋軍閥封建吃人的本質。
憑藉著出色的宣傳與戰鬥的節節勝利,越來越多的普通民眾開始支援北伐軍,加入北伐軍,為北伐軍提供了充足的後備兵源,相反隨著北洋軍的節節敗退,民眾都失去了對他的信任,兵力在後期極度缺乏,只好到處抓壯丁,搞得更失民心,焉能不敗。
北洋軍派系林立,勾心鬥角當時中國從南到北主要是由孫傳芳,吳佩孚,張作霖統治,他們三個本來就是相互看不順眼,誰也不服誰,平日裡你打我,我打你都習慣了。而到了孫中山北伐的時候,更是凸顯這種情況,只要不是打自己,大家都袖手旁觀,以為能夠漁翁得利。
北伐軍和北洋軍差別巨大,二者一個是新式軍隊,一個是舊式軍隊,一個是團結一致,一個是一盤散沙,天時,人和都被北伐軍佔據了,而北洋軍僅有的地利還沒有被利用起來,所以即使北洋軍人數眾多,在和北伐軍打戰的時候敗的那麼快也不足為奇了。
-
11 # 譚論古今
本題目所說的,為何幾萬北伐軍能打倒北洋軍閥?其實這個原因有多個層面的。
1、第一個原因我認為首先北伐戰爭是國共合作的,有工人農民、城市小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參加的反帝反封建的軍閥的革命戰爭,打倒列強、剷除軍閥,為整個國民革命的勝利指明瞭方向,提供了思想基礎。 這是北伐取勝的至為關鍵的因素。
2、這第二個因素認為我北伐戰爭是國共合作的碩果以及北伐軍作戰方針正確,這是北伐勝利的根本原因。試想如果戰爭策略不正確,怎麼會取勝?
3、第三個原因我認為這次北伐戰爭是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大力支援。這是取勝的重要原因。老百姓被清王朝專制統治以及北洋軍閥的殘酷盤剝還得苦不堪言,北伐軍打著消滅北洋軍閥的旗號順應了民心,有了老百姓支援,再弱小的隊伍也會變得強大。試想北伐軍到哪裡都受到人民的歡迎,戰爭怎麼會不能取勝?
4、第四個原因是蘇聯軍事顧問的幫助和蘇聯的軍事援助,對北伐戰爭的勝利起了重要作用。這個原因也是非常重要的,須知,整個北伐時期,蘇俄的幫助很重要的。
5、如果從戰爭的對立面而言,北洋軍閥政府的黑暗腐朽,不得人心,如此之政府,怎麼會不失敗呢?
6、這次北伐戰爭的雙方力量對比而言,北伐軍實力雄厚士氣高漲得許多大資本家大買辦階級資助武器先進數量繁多士兵作戰素質較高北洋軍閥軍隊裡多兵痞混混夾雜其有吸大煙作戰能力低。這點因素很重要。
-
12 # 張生全精彩歷史
北伐軍當時的人數是比較少的。而北洋軍閥有直系、皖系、奉系等等,實力相當強大。說老實話,北伐軍當時敢於向這些實力強大割據一方的軍閥挑戰,是需要勇氣的。不過,最終北伐軍卻把北洋軍閥們都打敗了,北洋軍閥在中國的統治,也宣告結束,中國進入了國民政府的時代。
(北伐軍浮雕)
那麼,北伐軍究竟有什麼能力,為何能以弱,戰勝強大的北洋軍閥呢?
一、信仰。“信仰”這個問題,在和平年代是不太容易理解的。在和平年代,我們說到“信仰”,很多時候說的其實是“宗教信仰”。而且我們還會說一句話,咱們華人是沒有信仰的,西方人是有信仰的。這裡所說的“信仰”,其實就是宗教信仰。
不過,我這裡所講的北伐軍的“信仰”,完全是另外一個概念。北伐軍的信仰,是對“共和”的信仰。
當初,因為清政府實際上是革命黨人推翻的,因此,革命黨人本來應該主導全國政權的。但是為了“共和”,避免把中國拖入戰爭的泥沼,因此,拱手把政權交給了袁世凱。
但是誰知道,這竟是一個錯誤的決定。袁世凱從來不想“共和”,他是帝制的堅決維護者。當了大總統,他還不滿意,他還要復辟當皇帝。袁世凱雖然在全華人民的輿論聲討中,嚇死了。然而北洋政策從此群龍無首,陷入了四分五裂之中,中國從此也進入了軍閥割據時代。
革命黨人正是不願意看到中國落入這個局面,所以才提出二次革命,才組織北伐軍進行北伐。對於北伐軍來說,“信仰”是他們身上強大的精神力量,而這種精神力量,是可以摧毀一切的。所以北伐軍人數雖少,卻戰無不勝。
(袁世凱舊照)
二、團結。當時的北伐軍,實際上是由共軍和國軍兩部分人組成的。這兩部分人,在當時除了有堅定的信仰以外,還有非常重要一點,就是這兩個集團在當時非常團結。
這一點是非很不容易的。實際上,由於國軍和共軍的理念不一樣,當這兩個集團從產生之日起,似乎就是天然的死對頭,就會戰鬥起來。不過,當時由於兩個集團都有共同的敵人北洋軍閥。同時,孫逸仙作為一個有遠見卓識的人,在當時提出了“新三民主義”。再加上當時共軍也改變策略,積極地參與到國軍的事務之中。因此,這兩個集團在那時候空前團結。
反過來,我們再看看北伐軍的對手北洋軍閥。北洋軍閥當時確實非常強大,但是,他們最大的問題,就是不團結。
他們首先就是因為不團結,才鬧出派系糾紛,才形成軍閥混戰的。如果他們當時很團結,也不會有北伐戰爭這回事了。而當北伐軍北伐開始的時候,雖然他們明白,北伐軍的目的,是要把他們全部消滅。但是,他們依然不會團結。為什麼呢?因為誰都希望借北伐軍的手,把對方打下去,然後自己做大。因此絕對不會施以援手,就算出兵也都是假惺惺的。
這種不團結,正好給了北伐軍各個擊破的機會。
(北洋軍閥舊照)
三、外援。當時,北伐軍有一個強大的外援,這個外援就是蘇聯。
當蘇聯建立蘇維埃政府以後,一方面,俄國一貫就有搶佔勢力範圍的思維,因此,他們必然想把中國劃歸他們的勢力範圍內。另一方面,作為蘇維埃政權,本來也是個新興的政權,他們希望在全世界建立更多他們那樣的政權,好壯大自己的力量。因此,他們對和自己理念比較一致的北伐軍,是積極支援的。再加上孫逸仙也積極主張聯合蘇聯。這樣,北伐軍就獲得了蘇聯強大的援助。
蘇聯的援助來自兩方面,一方面是提供武器,另一方面是形成夾攻。所以,看起來北伐軍的力量雖然薄弱,但是當蘇聯成為北伐軍強大後盾的時候,北伐軍就變得強大了。
再一點,實際上當時想在中國尋找新的代言人的,還不僅僅是蘇聯,還有英美等國家。畢竟誰尋找的代言人能夠成為未來中國的主人,誰就會在中國具有很大的發言權。他們其實也支援過其它軍閥,比如支援吳佩孚等。但是北伐軍朝氣蓬勃的狀態,讓他們明白,這將是中國一支新興的強大力量,所以他們也開始支援北伐軍。
有這麼多外援,北伐軍打擊北洋軍閥,顯然就變得容易多了。
(參考資料:《中華民國史》)
回覆列表
首先,北伐軍是有信仰的,有信仰和混日子的就不一樣,這在任何時候都一樣。北洋軍說白了,還是大大小小軍閥組成。如吳佩孚,張作霖這樣的大軍閥,管幾個省。中等一點的就是一省督軍,再小一點的,師長,旅長,甚至團長也都是一個或多個城市的土皇帝,所謂鎮守使之類,軍隊是自己私兵,都要儲存實力。軍閥混戰的烈度大部分時候都很低,很少有死磕到底的。
其次,北伐軍裝備精良,待遇好。一水的統一蘇制槍炮,蘇聯教官。葉挺獨立團前身的大元帥府鐵甲衛隊甚至一水的衝鋒槍,配鐵甲戰車。蘇聯還為部分軍隊提供金援,軍餉比那些被軍閥盤剝的北洋士兵高得多。再比如北方馮玉祥,一師殘兵敗將退到貧瘠的陝西。在蘇聯幫助下居然一下子暴了幾十萬西北軍,而且一水裝備的蘇制水連珠,比北洋系萬國雜牌,漢陽造要強得多。
這樣,北洋軍閥還不能聯兵,被各個擊破,那還不是時間問題。何況大勢一成後,桂系,湖南,湖北,山西也有很多軍閥轉正,這樣北伐也就順順利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