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四個字來概括結論“時機未到”。
秦國強大,由秦孝公時期,商鞅變法開始。之前的秦國,窮弱落後,被山東六國所鄙視。在孝公時期,深化法制,此時秦國屬於“站穩腳跟”能漸與六國抗衡的情況。
之後的秦惠文王嬴駟,剷除了國內兩大不安定因素,商鞅勢力和舊貴族勢力,用司馬錯收巴蜀作為秦國的糧倉和大後方,用張儀連橫各國均衡力量。這個時期,秦國是逐漸崛起超越各國的階段。
隨後的秦武王因為好武鬥勇,跟人比賽舉鼎時受傷身死,執政期過短,只有三年。
主角秦昭襄王出場了,贏稷,是秦武王的異母弟,當時被押在燕國做人質,其母大大有名,即秦宣太后,就是《羋月傳》裡的羋月。昭襄王執政56年,與秦孝公、秦始皇並稱“秦國最重要的三段執政期”。
在昭襄王時期,六國力量才被明顯削弱,秦國上升為一枝獨秀,逐漸形成對六國的壓制。昭襄王文用範睢,武用白起,終其一生,不斷的對各國發起戰爭,集中於韓魏趙楚周邊四國。
較為著名的有“長平之戰”“伊闕之戰”“華陽之戰”“鄢郢之戰”。以白起為主將,令各國聞風喪膽。殲敵百萬計,掠地無數,這是一個將優勢轉化為勝勢的時期。
但是連年累戰,即使如秦之強大,也總有吃不消的時候,戰爭對秦國的消耗也到了頂點。在著名的各國聯合抗秦的“邯鄲之戰”中,秦軍損失三十萬人,再也無力形成對六國的壓制,之前的成果幾乎損失殆盡,進入一個相持階段。
因此說,秦昭襄王時代是一個“互害模式”,秦國打擊了六國,但自身也“傷敵一萬,自損八千。”如果說秦昭襄王時期能一統六國,不是沒有可能,但必須有鬼斧神工的運氣。
戰國殺神白起是和昭襄王“相愛相殺”的。作為秦軍主將,昭襄王時期主要戰果都伴隨著“戰神”的身影。統帥的作用至關重要,白起的存亡也成了秦國一統最大的變數。
長平戰後,趙國四十五萬主力盡失,已經奄奄一息。白起建議,趁勢滅趙,消滅六國中最能打的對手。但這事被秦國另一位權臣——範睢攔下來了。因為擔心白起功勞過大,壓住自己。範睢便向昭襄王進言,長期勞師遠征,秦軍已經疲憊不堪,不宜再戰。
建議未被採納,認為失去戰機的白起一怒之下,閉門稱病。即使在邯鄲之戰久攻不下,危急之時昭襄王請白起重新掌軍,仍然是拒不受命。盛怒之下的秦王隨即下令賜死白起,一代名將自此隕落。
我們試著推演一番。焦點在趙國,長平戰後,作為秦國主要戰爭目標的韓趙魏楚四國雖已疲弱,但北方、東方還有燕齊兩國窺視。特別是齊國,在魏國強盛痛毆趙國時,曾圍魏救趙兩度救援,桂陵馬陵伏擊戰令魏國一蹶不振。因此,千萬不要低估各國維持力量均衡的決心。
趙國一滅,各國必危。即使長平戰後,依從白起之策一舉滅趙,其餘各國決不會坐視不理。他們最喜歡的就是秦趙兩大強國兩敗俱傷。“邯鄲之戰”充分證實了這一點,當邯鄲被圍困一年之久,楚魏才派出援軍,無數的細作、探子早已灑遍邯鄲城,軍情戰況隨時會傳入密切關注戰局的君主們耳中,不到最後一刻,他們絕不出手。
但白起如在,邯鄲之戰的結局對於秦國應不致於如此慘痛,以白起的軍事才能,不會使得秦國陷入“添柴戰術”的囧況中,以至落入被聯軍圍殲的危局。即使無法攻破邯鄲,“運動戰專家”白起也有能力帶領秦軍安全撤回。
用四個字來概括結論“時機未到”。
秦孝公至秦昭襄王時期秦國的情況秦國強大,由秦孝公時期,商鞅變法開始。之前的秦國,窮弱落後,被山東六國所鄙視。在孝公時期,深化法制,此時秦國屬於“站穩腳跟”能漸與六國抗衡的情況。
之後的秦惠文王嬴駟,剷除了國內兩大不安定因素,商鞅勢力和舊貴族勢力,用司馬錯收巴蜀作為秦國的糧倉和大後方,用張儀連橫各國均衡力量。這個時期,秦國是逐漸崛起超越各國的階段。
隨後的秦武王因為好武鬥勇,跟人比賽舉鼎時受傷身死,執政期過短,只有三年。
主角秦昭襄王出場了,贏稷,是秦武王的異母弟,當時被押在燕國做人質,其母大大有名,即秦宣太后,就是《羋月傳》裡的羋月。昭襄王執政56年,與秦孝公、秦始皇並稱“秦國最重要的三段執政期”。
在昭襄王時期,六國力量才被明顯削弱,秦國上升為一枝獨秀,逐漸形成對六國的壓制。昭襄王文用範睢,武用白起,終其一生,不斷的對各國發起戰爭,集中於韓魏趙楚周邊四國。
較為著名的有“長平之戰”“伊闕之戰”“華陽之戰”“鄢郢之戰”。以白起為主將,令各國聞風喪膽。殲敵百萬計,掠地無數,這是一個將優勢轉化為勝勢的時期。
但是連年累戰,即使如秦之強大,也總有吃不消的時候,戰爭對秦國的消耗也到了頂點。在著名的各國聯合抗秦的“邯鄲之戰”中,秦軍損失三十萬人,再也無力形成對六國的壓制,之前的成果幾乎損失殆盡,進入一個相持階段。
因此說,秦昭襄王時代是一個“互害模式”,秦國打擊了六國,但自身也“傷敵一萬,自損八千。”如果說秦昭襄王時期能一統六國,不是沒有可能,但必須有鬼斧神工的運氣。
秦昭襄王與白起的恩怨戰國殺神白起是和昭襄王“相愛相殺”的。作為秦軍主將,昭襄王時期主要戰果都伴隨著“戰神”的身影。統帥的作用至關重要,白起的存亡也成了秦國一統最大的變數。
長平戰後,趙國四十五萬主力盡失,已經奄奄一息。白起建議,趁勢滅趙,消滅六國中最能打的對手。但這事被秦國另一位權臣——範睢攔下來了。因為擔心白起功勞過大,壓住自己。範睢便向昭襄王進言,長期勞師遠征,秦軍已經疲憊不堪,不宜再戰。
建議未被採納,認為失去戰機的白起一怒之下,閉門稱病。即使在邯鄲之戰久攻不下,危急之時昭襄王請白起重新掌軍,仍然是拒不受命。盛怒之下的秦王隨即下令賜死白起,一代名將自此隕落。
如果不殺白起,秦昭襄王能一統六國嗎?我們試著推演一番。焦點在趙國,長平戰後,作為秦國主要戰爭目標的韓趙魏楚四國雖已疲弱,但北方、東方還有燕齊兩國窺視。特別是齊國,在魏國強盛痛毆趙國時,曾圍魏救趙兩度救援,桂陵馬陵伏擊戰令魏國一蹶不振。因此,千萬不要低估各國維持力量均衡的決心。
趙國一滅,各國必危。即使長平戰後,依從白起之策一舉滅趙,其餘各國決不會坐視不理。他們最喜歡的就是秦趙兩大強國兩敗俱傷。“邯鄲之戰”充分證實了這一點,當邯鄲被圍困一年之久,楚魏才派出援軍,無數的細作、探子早已灑遍邯鄲城,軍情戰況隨時會傳入密切關注戰局的君主們耳中,不到最後一刻,他們絕不出手。
但白起如在,邯鄲之戰的結局對於秦國應不致於如此慘痛,以白起的軍事才能,不會使得秦國陷入“添柴戰術”的囧況中,以至落入被聯軍圍殲的危局。即使無法攻破邯鄲,“運動戰專家”白起也有能力帶領秦軍安全撤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