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浮生漫讀
-
2 # 三觀粉碎機
如果這裡問的結局是蜀漢和曹魏(東晉)的結局怎麼樣?
那麼不會怎麼樣,諸葛亮和司馬懿的對決,主要還是代表著蜀漢政權和曹魏政權的對決,他們兩個人雖然可稱為各自陣營的第一軍師,但是實際上對蜀漢和曹魏之間最後的輸贏影響非常小,這是因為本身蜀漢就和曹魏差距太大所造成的。
如果這裡問的結局是諸葛亮和司馬懿個人的結局怎麼樣?
雖然司馬懿和諸葛亮在身平中正面直接對決的次數很少,但是我們依舊可以從其各自所作所為可以看出來,司馬懿不管是掌帥能力還是治民能力都弱於諸葛亮。不過在肯定這個結論之前我們需要知道的事,曹魏人才濟濟,而蜀漢在後期確實已經不行了,這才使得諸葛亮的才能特別突出。換句話也就是說,諸葛亮在曹魏未必就能得到司馬懿這樣的重用,至少在權術方面無法判斷諸葛亮是否強於司馬懿(千萬不要認為諸葛亮就沒有權術黑暗面)。
所以如果是他們個人的結局,還是看曹魏和蜀漢的結局。
總之《三國演義》是一部小說,所以他會突出個人的神話與能力,但在真實三國曆史中,他們都不過是這場動亂中的一枚早就安排好的棋子罷了,是隨歷史洪流的一粒沙子,單一個人,誰也改變不了。
-
3 # 巴山夜雨涮鍋
從現有史料來看,兩人各有所長。司馬懿在用人不拘一格、隱忍含蓄、心狠手辣、見機而行方面超過諸葛亮,諸葛亮則在戰略規劃、內政治理、依法治國、以德服人等方面超過司馬懿。軍事上,諸葛亮練兵和正面指揮戰鬥能力超過司馬懿,兩人在231年的交鋒以司馬懿全面失敗而告終。但司馬懿在大膽穿插、奇謀多變、果決殺伐方面又比諸葛亮表現突出。
從個人品行上,諸葛亮是為了捍衛自己的信仰(興復漢室)不惜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司馬懿則是為了自身和家族利益可以忍辱負重見風使舵。
因此,假設在公元231年這個節點,換成諸葛亮在曹魏,司馬懿在蜀漢(姑且不論按照兩人的價值觀,司馬懿為何會選擇弱勢的蜀漢,諸葛亮為何會選擇篡漢的曹魏這種矛盾),那麼很大機率雙方的行動是這樣的:
司馬懿執掌相對弱小的蜀漢,應該不至於為了興復漢室這個理念去冒險北伐。而諸葛亮作為曹魏的重臣,將盡力輔佐皇帝曹睿,一方面防範東吳、西蜀入侵,另一方面發展經濟,恢復人口,與民休養生息。同時由於諸葛亮輔政,曹睿壓力沒那麼大,生活沒那麼荒淫,壽命更長,曹魏的政治格局也比歷史上好很多。經過一代人左右發展,曹魏可能在250年左右得到充分發展,擁有碾壓的實力。隨後,年屆七旬的諸葛亮(如果那時候還沒累死)制定戰略規劃,數年內平定吳蜀。司馬懿稍加抵抗後,勸劉禪投降。曹魏統一全國,延續數百年江山。
-
4 # 站在山頂眺望世界
首先曹魏麾下人才輩出,諸葛亮肯定不會得到重用,如果非要讓諸葛亮獨攬大權,那麼肯定連年伐蜀,司馬懿擅長防守加上蜀地天險,曹魏鐵騎優勢全無,蜀軍衛國戰鬥力倍增,魏國常年勞民傷財民不聊生,如果諸葛亮能加強統治有效鎮壓各地起義和叛亂,三國格調可能永久延續(如果諸葛亮不死)。
回覆列表
不才也試著假設一下。
諸葛亮和司馬懿是性格完全不同的兩類人,諸葛亮清高而端方,司馬懿多疑而圓融。
在曹魏複雜的政治環境下,諸葛亮未必能玩得轉,很可能像孔融一樣早就被結果了,這也就是水鏡先生所說的“得其人不得其時”,諸葛亮和劉備是絕配。
司馬懿如果到了劉備身邊,確實更能施展自己的才華,但容易被關、張二人排擠,這兩個直性子,不喜歡彎彎繞繞。如此一來,也就容易失去劉備的信任。
一家之言,聊作笑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