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行說電影
-
2 # 夢想永生
阿甘正傳改編自小說原著《阿甘正傳》,觀照影片與小說之後,在我的腦海裡,小說《阿甘正傳》給我的感覺是幽默、詼諧、離奇等等詞彙;而電影《阿甘正傳》留在我腦海中的卻是另一番滋味,這是一種溫情,讓我感動的溫情,看完影片就如同剛剛經歷一場溫情的人生之旅。就電影與小說原著來說,形式上雖然有很大的差別,但是主題內涵上,二者並沒有大致,這是一種形異而實同的改編,其內涵都是表達了人生的荒誕性和不可捉摸性,鼓舞著人們的奮鬥精神。就如同電影和小說中不同的點題之筆卻表達同一個意思一樣。“生命就象一盒巧克力,你永遠不知道你將得到什麼。”這是電影《阿甘正傳》中的一句臺詞,也是整個影片中的點題之筆。“誰不是白痴呢?”這是小說《阿甘正傳》結尾之處女主人公珍妮說完阿甘白痴之後的一句獨白,也是一語道破整部小說的內涵的全部。然而,相同主題下的小說和電影,為什麼會小說給我詼諧幽默之感,而電影卻如此溫情呢?巡著這個疑問,慢慢地思索著二者的不同,在下文中將我重點論述電影《阿甘正傳》為什麼會較之於原著小說具有溫情之感。電影《阿甘正傳》與小說原著的首要不同點,就是敘事結構的不同,電影用的是倒敘然後正敘到結尾,倒敘的部分透過阿甘準備收到珍妮的信,去找珍妮的路上,坐在公路邊等車,給身邊的人講他人生當中所經歷的故事,然後接著見到珍妮和自己的兒子之後故事開始了正敘的發展;而小說原著沒有這麼複雜,就是透過阿甘的視角,正敘他長大以及後來發生在他身上離奇的人生之旅,故事結尾也就是阿甘講述自己人生的結尾。從影片和小說原著的這種敘事結構差異中,可以看出電影改變了小說的敘事結構,這種改變相較於整個故事而言並沒有太大的差別,但就是這種沒有太大差別的改變,使得影片具有了一份溫情之感。 小說和電影雖然都是以阿甘的口吻來敘述自己的生平,但是電影敘事結構的調整,改變了小說那種線性敘事的方式,改變了讓人覺得阿甘經歷了一切之後超然世外的敘述自己的人生經歷,而代之以阿甘仍然在故事之中,他還沒有經歷一切,並不是超然世外,而是參予其中,即使是在他說自己的人生經歷的時候,他依然在生活之中,在車站等車,等著去見好久沒有相見的珍妮,這位她人生中唯一的愛人和最初最永恆的朋友。當他說完自己的人生經歷之後,從身旁不停抹著眼淚的老太太的口中得知去珍妮住處的路線時,他又急不可耐的踏上了眼下的人生之路。總體來說,還是電影更好看。
回覆列表
電影好看,小說只是單純的諷刺,即透過阿甘這個傻子的眼睛來看著個世界,因此全文都用第一人稱。小說中很辛辣的諷刺了美國社會的拜金主義。也透過一些比較隱晦的手法批評了社會中諸如吸毒,性開放等社會問題。而阿甘的各種人生經歷以及和珍妮的愛情只是表達這種諷刺的一種方式,並沒有勵志以及對人生的思考。
而電影則比小說所表達的意義以及思考要寬廣的多,因此其情節也複雜的多。在電影中,導演在原作的基礎上進行了大的修改,幾乎等同於另寫一本小說。影片就像一個大的展覽室,將美國社會的方方面面進行解剖3K黨、搖滾、越戰、肯尼迪、尼克松、約翰·列農、種族隔離、乒乓外交、水門事件、艾滋病、橄欖球都被包含在裡面。影片展現歷史與個人的約定,以小人物的經歷透視美國政治社會史的史詩片。
電影也對人生進行了深刻思考,友誼、愛情、忠誠、母愛、永不放棄的精神很好的融合在一起。真的很經典。
其實兩者對於各人來說有不同的意義,這因人而異,沒有一個統一的答案.
我個人比較喜歡電影
小說偏諷刺一點
電影改編後很柔和很無害也更有容易體現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