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慶陽親王

    戰爭規則裡,是沒有這些迂腐陳規的。

    在英美等西方體系,即現代海軍鼻祖,一致認為,培養一個優秀海軍艦長,非常不容易,艦長比軍艦更寶貴。所以,西方海軍海戰,當艦艇遭到重創,艦長就下令棄艦逃生。

    但,在軍國主義瘋狂的國度,如日本,艦長把軍艦視為比生命更重要,在軍艦受到重創,或海戰戰敗不可避免,這些瘋狂的艦長,往往選擇與自己的艦艇同沉大海。這,無疑使日本海軍戰力迅速衰減。

    即使,在中國,在極“左”年代,也有艦長選擇與艦艇同沉,並被宣傳為蓋世英雄,有著綿長而沉痛的不良影響。

    但願我們能清醒意識到,戰爭和戰鬥必須以人為本,鋼鐵是可以再造的,人才是最為寶貴的,人才也戰爭和戰鬥勝利之本。

  • 2 # 夏夜的蚊子168

    為什麼這些船長在船沉了之後不逃走呢?難道是害怕回國之後會受到制裁嗎? 我們要明白,只要是船長盡了自己的全力和義務,就算是船沉,也不會得到懲罰,就算是自己的失誤導致沉沒,也不會被判處死刑,他們選擇一起沉入海底的原因有兩條: 一、軍人的恥辱感,一個士兵沒有了武器,一個船長沒有了船,這是對他們最大的侮辱,如果他們選擇了離開,就會受到很多人的責罵,不僅在國內抬不起頭來,還會被人罵成“逃兵”,所以為了這一點,他們是一般不會離開的。 二、軍人肩上的責任,船長的指責就是護衛好軍艦,軍艦就相當於自己的陣地,一旦出現了事故,就說明自己的陣地丟失了,這是軍人最不想看到的,正所謂人在塔在,應該就是這個道理吧。

    最後,我想說下,艦長選擇“與艦同沉”,這最早應該是英國的海軍傳統,艦長與軍艦同沉,當年的“日不落帝國”是海軍強國啊,海軍的榮譽使得每名艦長與艦共存亡成為一種“傳統”,其實從國家培養海軍力量角度,一名成熟的,優秀的艦長他的價值遠比一艘軍艦值錢的多,理應儲存有生之身,繼續報效祖國,換艘戰艦,來日再戰。

  • 3 # 橘皮文書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我們無法理解軍事領導目送自己部隊即將被殲滅時生不如死的感受。我們無法理解軍人整隻部隊或者艦船即將覆滅時再沒有“番號”的心灰意冷。我們更無法體驗軍事領袖與自己部隊出身入死融入的精神之舟即將沉入冰冷海水時的殉葬心理。

    所以,這裡沒有成文的規定,沒有特定的慣例,這裡也許有一種騎士精神,也許有一種貴族氣質,也可能僅僅是責任感、負罪感。或者確切地說,其中夾雜著一種海洋文化中特有的儀式感!

    軍官在全軍覆沒時會有世界末日的崩潰感,亦或苟且偷生的恥辱感。艦長與艦共存亡始於歐洲。我不敢說亞洲文化不是海洋文化。但這種“愚忠”還真的不是開始於亞洲。只是日本海軍也受到西化的訓練和影響,而且後來學得有點走樣。

  • 4 # 此生無悔入華夏

    這是海軍傳統,艦長與軍艦同沉。

    舉個小例子在當時,滿清缺乏造艦能力,軍艦沉了,戰爭失敗了,也就沒戲了,艦長也沒有用了,自沉的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展示精神,振奮一下士氣,北洋海軍的致遠艦管帶我們的民族英雄鄧世昌,在致遠艦被擊沉後,選擇與軍艦同沉,這是何等的壯哉。

    軍艦,不僅僅是一個國家實力的象徵,更是一座座浮動的國土,而艦長,無疑是這片國土上最榮耀的位置。但是,剛軍艦被擊沉之後呢?艦長又會有怎樣的選擇?據統計,自有記錄的現代海戰以來,80%被擊沉戰艦的艦長,選擇了和自己心愛的戰艦一同沉入海底,以死殉國!

    這也是軍人的榮譽,一種比自己生命更加重要的榮譽感!想想看,一塊祖國的故土就這樣在自己手中丟失了,那種罪惡感和羞恥心是每一個有血性的軍人所受不了的。況且,隨著這份國土失去的還有自己日夜陪伴的戰艦以及艦上計程車兵。這樣的疼也只有熱血的軍人才能理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電影《芳華》被起訴侵權,導演馮小剛是否被冤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