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抱庸詩書
-
2 # 原卉詩詞
我也來湊熱鬧參與爭論一下!
首先我要說:格律詩.近似格律的詞不能丟!為啥?格律詩經唐數代人的不懈努力才得以形成和完善。它具有諧美的韻律,鏗鏘的聲調,華麗的對仗,讀之給人以音樂美.語言美.意境美的享受,又易於記憶傳唱。詞經歷的過程就更漫長了,自漢.唐.宋數朝不斷拓展,形成了眾多的詞牌。宋末前的詞是配樂歌唱的,很多詞牌都有它專屬的歌詠物件,分豪放.低抑.歡快.閒雅等不同風格。這些都是老祖宗留下來的東西,是中華文化瑰寶中的一枝奇葩,怎麼能在我們的手中丟掉呢?
當然,格律詩也罷,詞牌也罷,由於有嚴格的格律和譜的要求,的確會限制思想的發揮。對此,筆者認為,這不是放棄的理由。其實格律詩.詞牌本身選擇餘地還是很大的。如格律詩,有五七言的選擇,有律絕的選擇,再放寬一點,還可以有仄.入韻的選擇,新.舊韻的選擇,對仗上還可以有寬對的選擇。在體裁上有平起.仄起.首句入韻.首句不入韻的選擇。還可以有變格體的選擇。這些選擇作者都可運用於創作中來進行調整。至於詞,其本身韻就很寬,句型.格式.體量上有令.引.近.慢眾多詞牌,選擇的餘地更大。
再者,筆者並不贊成唯格律是遵,唯詞譜是遵。遇到實在避不開的情況時,我們仍然可以選擇以意為主。古來很多傳唱不衰的經典也有出律的地方,雖然我們不能以此為藉口,把詩.詞搞成四不像,但一首詩,一闋詞中區域性失律出譜也並非不能容忍。毛主席說過: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格律詩.現代詩完全可以相映生輝。毛主席還說:古為今用,我們學習繼承格律詩詞,發揚光大格律詩詞,不正是為了給時代增色嗎?
末了我要說,爭論是為了進步,不要為爭論而爭論。繼承發揚才是硬道理,腳踏實地才是責任擔當。
-
3 # 老街味道
前言
對於熟悉詩詞格律的朋友來說,格律與非格律的爭論,沒有什麼意義。
兩種詩體,好比海水與江水,各有各的路數。江水好比古體詩,海水好比格律詩。江水匯入大海的時候,會有些相互融合的現象,在詩體的體現上,如同齊梁開始興起的永明體,和初盛唐時期不太標準的格律詩。
一、詩有可以不必分古今體者清朝詩人翁方綱曾經說過一段話:
詩有可以不必分古今體者,如《劉生》、《驄馬》、《芳樹》、《上之回》等題 ,後人即以平仄黏聯之體為之,豈應別作律詩乎?在初唐人,則平仄又未盡黏聯者 ,尤可以不必分也。《石洲詩話》
這段話有兩個內容,說的就是古體與近體有點混淆的部分。第一個部分是說,以古體詩面目出現的樂府詩,在唐以後,出現了很多近體詩的形式。
第二部分說,在初盛唐時,有些格律詩不太標準。
因此,翁方綱說,詩做得好就可以,不必分什麼古體詩和近體詩。
除了科舉考試以外,詩人作詩是很自由的。李白擅長古體,也有很多優秀的律詩。杜甫近體優秀,其古體詩同樣有大量的優秀作品。
二、樂府詩中的律詩詩有可以不必分古今體者,如《劉生》、《驄馬》、《芳樹》、《上之回》等題 ,後人即以平仄黏聯之體為之,豈應別作律詩乎?《石洲詩話》
這是什麼意思呢?例如漢樂府《芳樹 》是《樂府詩集·漢》十八曲之一。詩云:
芳樹日月君亂如於風。芳樹不上無心。
溫而鵠。三而為行。
臨蘭池。心中悵。
心不可匡。目不可。
妒人之子愁殺人。君有它心。
樂不可。王將何似。
如絲如魚乎。悲矣⑴。
到了唐朝開元時期,詩人李叔卿的《芳樹》,是一首標準的五律。
春看玫瑰樹,西鄰即宋家。
門深重暗葉,牆近度飛花。
影拂桃陰淺,香傳李徑斜。
靚妝愁日暮,流涕向窗紗。
三、初唐人,則平仄又未盡黏聯在初唐人,則平仄又未盡黏聯者 ,尤可以不必分也。《石洲詩話》
初唐時甚至盛唐時,有些格律詩的平仄未必合律,例如崔顥的黃鶴樓: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上半首是古體詩,下半首是格律詩(近體詩)。
初唐四傑之一盧照鄰也寫過的《芳樹》,這就是“未盡黏聯”五律:
芳樹本多奇,年華覆在斯。
結翠成新幄,開紅滿故枝。
風歸花歷亂,日度影參差。
容色朝朝落,思君君不知。
不過,這種早期的唐朝五律,也有失黏的問題。這首詩第二句和第三句失黏。
結束語上面列舉的,都是早期的古體與近體相互融合變化的作品。不能將這些詩,作為格律詩可以不守律的例證。
初唐的律詩,以及齊梁的永明體詩,是律詩發展的兩個階段。因此會有看似律詩,卻有出律的現象。
平時我們作詩,如果作律詩,還是要符合格律的。如果不註明要做律詩,就可以作自由一些的古體詩。古體詩也好,近體詩也好,並不是衡量詩作是否優秀的標準。
-
4 # 語過添情4987
你想寫什麼就寫什麼,哪種體裁適合這件事、物表達用哪種,我是啥都寫自由詩、打油詩、歌詞也寫。但是你寫的不是律絕就別標律絕,更別叫囂要改格律,要自詩自律自作主,更不能別人一說就像踩了尾巴一蹦三尺高,張嘴就老夫如何,滾一邊去。哪就是當下詩道,周立人,靳軍之流荼毒詩界、禍害後學了
-
5 # 懷仁心美
我認為,老是爭,也爭不出個所以然,特別是那種不冷靜的爭,更有點好像出了文學氛圍的圈,會讓一些旁觀者看笑話。
詩詞的形式也好,內容也好,都是歷史的產物,都應當秉持繼承與發展的觀點來看待。關於格律與非格律,詩詞發展變化的脈絡很清楚,就是由不太嚴的非格,到比較嚴的格,再到不太嚴的非格,這樣一個變化過程。
詩詞總要像詩詞的樣子。樣子就是形象,對於詩詞來說,就是格、律、韻的一些規範。這一點,無論是嚴格或非嚴格,都應有要求。誰能說非格詩詞想怎寫就怎寫、想寫啥就寫啥嗎?其它文體也不能這樣子吧。其實散文、論文也有各自特定的樣子,也是不能脫樣的,只是不叫格律而已。
當然,有規範不等於死守一套老規矩。古人就不是一成不變的。“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時代在變,內容在變,形式也要在繼承中創新。格律也好,非格律也好,我相信,在創新的過程中,一定都會找到更美的形式,模樣會變得更亮麗。
”
-
6 # 海洋47522
詩詞爭論主要是懂格律的改革者同初學而進入著迷的走火入魔的忠實者之爭頭,也正常,鬥了上千年了,當下主要原因是懂格律的實地創作者靳軍遭到走火入魔的格律忠實者無情而無德的打罵,唐詩為什麼到千年以後的今天能靠你來宏揚?宋詞怎麼來的?中華文化不是這細小點點點的唐詩,也就是比例點點點,那其他和今天的散文詩呢?我是認為唐詩的格律嚴苛已經過去,不是宋詞原因,也困為到今天詞彙'拼音都有不一樣了,而且成語也很豐富,時代在前進,應跟上,唐詩儲存不滅就夠了,也因為唐詩朦朧假象不適用了。我認為詩就是堆一堆的成語,會不斷在發展的,唐詩是祖宗,要學而且要寫,在唐詩框架基礎上有破格更好,還要鼓勵破格,正面破格就代表發展,不然破格錄用何來???下面贈詩二
~破格~
百業本基礎,
發明存志苦。
革新成主導,
伯樂破格扶。
~效應~
名人效果如潮漲,
美女頭身照樣香。
全無本錢糟相樣,
依託妄想到黃粱。
-
7 # 關天越
沒有爭論的必要,因為三種詩體是並行的,互不干擾的!是唯格律者霸氣而無知地否定其它詩的體裁的詩。聲言不是詩,而引一場混戰,毫無意義!
-
8 # 有所不為T6H8
回答這問題、先搞懂詩詞的社會功能作用是什麼、不就是文學藝術帶給人們的精神飲料嗎?如果是這樣、那麼先問問老百姓喜歡什麼、按黨的《一切為了人民》的宗旨、詩詞怎麼讀起上口、讀起押韻、聽是舒服就OK了、時代在發展、你可以寫新體詩、但也不能否定格律詩、傳承發展傳統文化、是文化人的責任義務、所以、無休止的爭論是沒有意義的、、、、。/
-
9 # 陸游子
網上寫五言或七言詩的100個人當中,大多數人只能寫所謂的古風非格律詩,只有那麼少數幾個人有功力和悟性才能寫得出真正的格律詩,技不如人,有什麼好爭的,努力才是正道!
-
10 # 閒人云中仙
不存在什麼爭論,你寫古風就別標格律,標格律就要符合格律,就完事了,各種體裁之間也不存在好壞你死我活的關係,爭什麼呢?更可笑的是,一幫不懂不會寫詩的二桿子在叭叭叭的整天講詩,把自己的觀點當標準,挑事挑紛爭,以偏激奇談怪論等謀流量知名度,這完全不是詩人的品行。已屬於不要臉,還爭論,別侮辱爭論這個詞,爭是有了,但沒有論,就是扯犢子,哪來的爭論。可以講,現在當下,沒有作家,或許有作者,沒有詩人也沒有詩。寫寫自娛自樂就完了,還真當自己是詩人啊,在那指點江山啊,要點臉吧!
-
11 # 南國詩人
格律詩確實比較嚴格,但是格律詩的弱點是遏制了情感的自由發揮,所以,特別在白話文時代,格律詩已經不符合廣泛應用要求,應該成為文學經典欣賞才對。
-
12 # 風雨流年一局棋
不懂格律詩、也學不會格律詩的人百分之百的找出些理由極力排斥、貶損甚至否定格律詩。這類人往往是低層次、沒什麼知識的大笨蛋!在現實社會里,同樣是草包、廢物一個!根本沒有提及的必要。"百花齊放”的方針,對各種體裁的詩歌同樣適合。沒有必要丶也沒有理拿一種體式的詩去否定另一種體式的詩。況且,格律詩興起於唐代,併為歷代文人騷客所喜愛。它的自身不僅有一種整齊劃一的格式美,平仄對仗美、詞性與詞語結構的對仗美,而且也有自身的氣格、韻致、體態與精氣。我們肯定格律的體式,並不由此而包括那些劣質的偽格律詩。同時,也並不認為有些古體詩的體式好寫一些,就是“真情實感"的表達者。平庸之輩向來認為古體詩容易寫,然而殊不知,在古體詩中,能夠寫好七言古詩與雜言古體詩的巨人,歷史上只有兩位,一是李白,一是杜甫,那種出神入化的手筆,沒有一個著名詩人能夠比肩,更不要說今人了,做個小螻蟻都不夠格。因為其中的藝術精華,即"三換三不換",除李、杜任何人都做不到。"三換”,指換氣、換句與換韻,其中包括氣換韻不換,韻換而句不換,句與氣同時變換而韻不換。非大氣魄、大手筆、大才情的人,難達此境。其中五言古最易學,不懂格律的人,不妨先從五言古、五言古絕開始學,然後再識聲律,試寫五、七言絕句,最後學習七律及五律。現代詩這兒就不說了。
-
13 # 草根206192134
詩詞格律是前人對詩詞的要求,平仄對仗以及押韻,應該是必須的。既然要寫詩詞,就應該按詩詞的格律來,否則就不叫格律詩詞了。寫詩你可以寫五言七言,只要不標註是什麼五絕五律七絕七律,沒人說你,既然標註,就應該按照格律。至於詞曲,更應該按照格律來寫,寫出幾句長短句,既無平仄又無對仗也不押韻,那不能叫詞。
每個人有每個人的看法,對這個問題沒有爭論的必要。
回覆列表
古詩(舊體詩)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格律詩)。詞與散曲屬於格律詩。格律詩出現之後,古體詩並沒有被消滅,而是與格律詩和諧共生、並行發展。兩千多年來的古人都沒有爭論,今人爭論個啥?
按照詩歌歷史發展的脈絡,先有古體詩,後有近體(格律)詩,有人說按照事物發展由低階到高階的規律,格律詩的藝術層次要高於古體詩。未必,藝術這東西不好說,就比如書法,你能說今人書法藝術層次高於魏晉唐宋嗎?
近體(格律)詩與古體詩最大的區別就是聲韻之格,平仄和韻部有嚴格要求。比如古詩韻寬且可以數句換韻,句中逐字的平仄沒有固定的要求。而格律詩通篇不換韻,平仄規律是鄰句相協奇偶相對,律詩有雙聯對仗的要求,除此之外還講究“四聲八病”等。因此,在形式上,格律詩內涵更加豐富,入手的難度要稍大一些。
但是,這並不能夠說明,格律詩的境界就一定比古體詩要高。二者只有形式的不同,沒有藝術境界的高低之分。
既然如此,為什麼唐代之後,那麼多的詩人喜歡寫格律詩?
實際上,自永明體後,古詩形式的重心已經向格律詩過渡。也就是說,在詩壇的前沿,格律詩是研究交流、切磋創作的主要形式。原因其實很簡單,格律詩吟讀起來更符合抑揚頓挫的聲律美感,格式也比較固定,便於步和、競詠和量化品鑑。
今人談及格律詩,有的曲解其義,認為格律是一種桎梏,就像“八股文”,會影響制約詩的境界。其實則不然。格律詩自有格律詩的妙處,古體詩自有古體詩的自由,至於境界,不是形式所能束縛的了的,關鍵還是詩心詩情詩的修養造詣。比如杜甫的七律《登高》,崔灝的七律《黃鶴樓》,王之渙的七絕《涼州詞》等等,都是形神俱美的曠世力作。另外,全部的宋詞與元散曲,也都屬於格律詩詞的範疇。
抱庸妄談。(圖片均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