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obayang159

    我個人的看法如下:

    1:無條件投降和承認戰敗後的停戰,是兩個不同的概念。無條件投降代表這個政權被消滅了,而承認戰敗後停戰則還是同一個政權。而法西斯政權必須消滅。

    2:如果當時德國承認戰敗後投降,在德國領土的佔領上,蘇聯會吃很大的虧,不用查停戰時的實際控制線,只要看東西德的國界就知道了。

    3:蘇聯經過二戰已經千瘡百孔,急需拿到補償,這種補償必須是全方位的,經濟、政治、科學、人才什麼都要。

    2000多萬人的犧牲不是講笑的。

    4:仇恨。

    蘇聯在二戰中犧牲了2000多萬人,在我看來,沒把納粹殺光,已經算人家剋制了。

    5:西方反蘇問題。

    反蘇不是二戰後才開始的,而是從蘇聯建立時就開始了。

    這個屬於階級問題。也是蘇聯的立國之本,沒得妥協。為了展示自己的力量,爭取國際地位。這仗一定要打。

  • 2 # 史海泛舟擺渡人

    柏林戰役時期,德軍還有很強的實力

    蘇聯軍隊包圍柏林的時候,柏林並不是一座孤城,希特勒仍然可以調動數百萬軍隊作戰,只是這些部隊都被牽制在其他地方,無法快速支援柏林。即使在這種情況下,德國仍然調動了一百多萬軍隊支援柏林,而蘇聯為了快速攻克柏林,前後調動了260萬軍隊參戰。

    柏林戰役是美蘇瓜分歐洲的重要戰役

    二戰造成了英法兩國的衰落,美國和蘇聯都十分明白,二戰結束後美蘇兩國將分別成為對方的主要競爭對手。因此美蘇兩國都積極地擴張自己的地盤,想要在二戰後分到最大的利益,而柏林是歐洲的重要城市,攻克柏林對美蘇兩國戰後佈局十分重要。

    蘇聯不怕犧牲

    蘇聯是二戰中受損最大的國家,二戰期間共有2600多萬蘇聯人喪命,其中包括數百萬蘇聯軍人。柏林戰役蘇聯戰死8萬人,受傷20多萬人,這樣的損失對二戰中損失慘重的蘇聯來說已經是“不痛不癢”了。

    總結

    付出總會有回報,蘇聯付出了30多萬人的代價,也獲得了半個柏林,以及柏林周邊地區的控制權。從長遠的角度來看,蘇聯顯然是“賺到了”。假如蘇聯放緩進攻的節奏,那麼德國很可能會垂死反擊,美國也可能會搶奪蘇聯的勝利成果,到時候蘇聯將會變得十分被動。

  • 3 # 天宇的文史情懷

    做為歷史愛好者,我個人覺得柏林戰役完全是斯大林好大喜功,可以說三十萬蘇軍傷亡毫無意義。

    柏林戰役完全可以避免,在當時德國處於東西兩線夾擊中可以說敗局已定,無論希特勒怎麼掙扎都無濟於事了,在蘇軍打到柏林城下時,柏林守軍可以說已經是內無糧草外無援兵,就是硬困也把德軍困死了。

    可斯大林毫無人性,在佔盡天時地利人和的大好形勢下還是下令強攻柏林,而且還沒等英美軍隊一起來打柏林,最重要的一點是打下柏林後還是分給英美一半,用民間話說這圖於啥呢?

    最後說,斯大林除了毫無人性外,政治上太短視,斯大林既然決定不顧傷亡強攻柏林了,那就不如再往前一步再狠點,那就是打下柏林後也不接受德國投降,下令蘇軍橫掃德國全境,把德軍殘部全部殲滅,這樣一來也就等於把日耳曼族男人全部殲滅了,日耳曼族也就等於滅族了,這雖然殘忍,可對子孫後代有利啊,就等於為俄羅斯消除一個大隱患,可是斯大林沒這麼做,這也等於蘇軍在柏林傷亡三十萬人毫無價值。

    現在德國也可以說重新崛起了,全歐洲都不喜歡俄羅斯,看著吧這矛盾早晚還會爆發。

  • 4 # 我有觀點

    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柏林戰役

    柏林戰役發生於1945年4月16日~5月9日之間,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規模最大的一次戰役,也是歐洲戰場的最後一戰。

    在這一戰中,蘇軍集中了三個方面軍270多個步兵師與騎兵師,總兵力超過260萬人。德軍方面共集中了80萬兵力,蘇德兵力對比大致為3:1。

    在技術裝備上,蘇軍集中了6250輛坦克和突擊炮,42000門火炮,7500架飛機。德軍集中了10400門火炮和迫擊炮,1500輛坦克和強擊火炮、3300架作戰飛機,雙方對比大致為4:1。

    從力量對比上看,蘇聯處於絕對優勢。

    柏林戰役最終以蘇聯的勝利而告終,此戰的結束標誌著納粹德國的徹底滅亡。蘇聯也為此戰付出重大傷亡代價。

    當時德國失敗已成定局,蘇聯為什麼非要不顧重大傷亡攻佔柏林呢?

    德國的策略是向英美軍隊投降,這是蘇聯不願意看到的

    戰爭進行到1945年3月,德國的完全戰敗已經不可避免。

    在東線,蘇軍的前鋒已經直逼奧德河,距離柏林只有100公里,南線的蘇軍也已經攻佔了奧地利,剪除了柏林側翼的殘餘德軍。

    在西線,盟軍已經攻入德國本土,正在向東推進,也已經到達距離柏林120公里的地方,準備與蘇聯合力殲滅德軍。

    德國統帥部自知戰爭已經徹底無望,投降已成定局。他們決定在東線盡全力抵抗蘇軍的進攻,在西線則不予抵抗,任由盟軍快速推進。

    德國這麼做是有自己的算盤的,在他們看來,美英與蘇聯的矛盾必然要爆發,他們期待美英軍隊到達後與蘇聯發生衝突,然後德國加入美英一方共同對蘇聯作戰。

    如果形勢按照德軍的這種預判發展,那麼德國可能爭取到對自己最有利的和談條件。

    所以,如果蘇聯不攻下柏林,德國是不會向蘇聯投降的。

    從戰後利益分配考慮,蘇聯必須攻佔柏林

    攻佔柏林意義重大,不但能搶走更多的地盤,而且還能在戰後利益分配的博弈中掌握著更多的籌碼,使自己處於更加有利的態勢。

    以當時的力量對比來看,蘇軍已經有必勝的把握,蘇聯沒有理由不進攻柏林。

    實際上,在同一時期,美英領導人從戰後格局考慮,也急切的想要首先攻佔柏林,但是由於前線盟軍準備不足,才不得不放棄這個計劃。

    當時,西線的盟軍部隊也已經推進到了距離柏林100多公里的地方,隨時都可能發起攻佔柏林的戰役。

    攻佔柏林有巨大的歷史意義

    柏林是納粹德國的首都,攻佔柏林意味著德國法西斯的最後覆滅,誰能攻佔柏林就意味著是誰最終打敗了德國法西斯,必將會在歷史上留下濃重的一筆。

    好名聲的斯大林當然不會放過這個揚名立萬的機會。

    總結

    從當時的形勢來講,誰攻佔柏林誰就獲得了最大的利益,蘇軍兵力強大、準備充分,自然不會放過解放柏林的機會。

  • 5 # 清墨講歷史

    斯大林做決定,向來只會考慮蘇聯的利益,絕不會在乎人命。

    第一,為了強力震懾對蘇聯有非分之想的人。

    攻克柏林,就是斯大林向英美展示蘇聯紅軍戰鬥力的舞臺。而蘇聯紅軍在柏林戰役中展現出來的殘暴無比的巨炮洗地,鋼鐵洪流打法,確實震懾住了西方,連最瘋狂的反共狂人丘吉爾,都乖乖閉上嘴巴。

    丘吉爾曾經暗中向羅斯福建議過,消滅德國後,趁著雙方會師的機會突然發難,一舉消滅蘇聯紅軍的主力。

    對於這個瘋狂的無厘頭想法,羅斯福當然毫不猶豫的拒絕了。但是世界上沒有不透風的牆。斯大林通過各種途徑聽到了這個想法。

    英美軍隊和政客中存在大量敵視蘇聯的分子,這點斯大林是清楚的。這個時候的蘇聯看似強大,其實大戰之後經濟很虛弱了。

    斯大林不願和英美起衝突,也不願服軟。所以他需要一場酣暢淋漓的勝利,向英美展示蘇聯紅軍的戰鬥力,讓英美中的好戰分子不好輕舉妄動。

    第二,為了增加戰後瓜分戰利品的籌碼。

    大戰結束之後,劃分戰利品,重新劃分世界勢力範圍,這是題中應有之意。攻克柏林這個納粹德國的首都,可以極大的增加斯大林談判的籌碼。

    一方面,蘇軍攻佔柏林時表現出的戰鬥力,就是斯大林和英美討價還價的底氣,另一方面,柏林在手,在談判中可以最大限度的索取和交換各種利益。

    第三,攻佔柏林具有巨大的歷史和政治意義。

    整個二戰,歐洲現場就屬蘇聯打的最苦,功勞最大。斯大林格勒保衛戰,庫爾斯克大會戰,莫斯科保衛戰,雙方動輒就是幾百萬人的大會戰,可以說,蘇聯打的無比的艱苦,無比的慘烈,無比的悲壯。幾乎耗光了國家的元氣。蘇聯的功勞是最大的。

    而英美卻故意儲存實力,遲遲不開闢第二戰場,目的就是為了消耗蘇聯的元氣。眼看蘇聯節節勝利,又趕緊諾曼底登陸,來搶摘勝利果實。這是斯大林不能容忍的,同時希特勒又表現出投降英美的傾向。

    如果出現這種情況,將來的史書上,消滅納粹德國的首功,就會變成英美了,蘇聯人民的血都白流了,斯大林絕不能容忍這種情況發生,所以要不惜一切代價強攻柏林。

  • 6 # 始終先生

    柏林戰役是二次世界大戰末期重要的戰役之一。在這場戰役中,蘇軍投入260萬人,德軍投入約80萬人,最終以蘇軍陣亡8萬受傷27萬,德軍傷亡投降40萬,蘇軍佔領柏林結束戰爭。

    很多人都對這場戰役抱有疑惑的態度,因為當時戰爭大局已定,守衛柏林的,只有德軍的維斯瓦集團軍群全部及大量獨立部隊,以及中央集團軍群一部第四坦克集團軍、柏林衛戍部隊,合計約80萬人,原本讓希特勒抱有翻盤希望的第九集團軍和第十二集團軍,都被蘇聯和美軍牽制在了外圍,無法解柏林的圍。也就是說,蘇聯完全可以將柏林城圍死,等待納粹集團投降。可當時蘇聯領導人斯大林卻還要冒著損失慘重的風險,率先攻破柏林呢?

    我猜測有以下幾點因素。

    報仇

    德國和俄國的宿怨由來已久,日耳曼民族和蘇聯的斯拉夫民族本就不和,再加上蘇聯搞的社會主義那一套,本就被資本主義世界視為洪水猛獸,德國在西線未穩的情況下,也要發動對蘇聯的東線戰爭,更是讓斯大林極其不爽,畢竟當時蘇德表面上還是穿一條褲子的。

    搶奪資源

    眾所周知,德國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湧現出一大批的物理學家,威廉·倫琴發現了X射線,阿爾伯特·愛因斯坦提出了相對論,維爾納·海森堡則是量子力學的創始人之一,“宇航之父”馮布勞恩等等。

    而當時,德國確實也進行並研發出了很多領先世界的高科技產物,最先研究核武器的是德國,擁有V2火箭的是德國,甚至傳說中的UFO碟形飛行器,德國也在二戰時期進行過試飛。作為任何一個同盟國,必然想要將這些高科技的一手資料收穫囊中。

    另外,二戰時期,德國從各國掠奪了大量的黃金,這一點在二戰結束後,已經被證實。誰先佔有這批黃金,其他國家自然也沒有辦法再追回了。

    鞏固戰爭勝果

    如果按照一戰的樣子來說,戰爭勝利國有權利瓜分或者讓失敗國以土地為代價,對勝利國進行賠償。從沙俄時期的俄國就一直想要打通波羅的海,蘇聯在二戰時期不好直接對波羅的海三國進行人口置換,這可難不倒斯大林。他強佔了以柯尼斯堡為核心的東普魯士,還把德中國人全部驅逐出去,將這裡變成了純俄羅斯的加里寧格勒。

    佔領柏林,就有了足夠的底氣,要求德國和盟軍妥協,讓俄國擁有波羅的海出海口,以達到蘇聯稱霸歐洲的雄心。

    震懾資本主義世界

    攻克柏林,可以打出蘇維埃的氣勢和決心,寧可犧牲30萬人,也要打敗社會主義的敵人,這也是斯大林想要展示給英法美等同盟國看的。只是他萬萬沒有想到,半個世紀後的蘇聯,會以解體而告終。

  • 7 # 汗青正浩

    提起二次世界大戰,那真是驚天地,泣鬼神。亞洲、歐洲,不同世界的百姓,全都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可是,納粹首領希特勒還嫌戰場不夠大,不斷拉攏日本、義大利等國,再三讓戰火擴燃。不過,多行不義必自斃,不可一世的希特勒終於在世界聯合的情況下,被打回了老家。

    二戰中最大的戰役

    當年,德軍鐵蹄直逼蘇聯首都,情勢之急,戰勢之危,一度讓蘇聯人民忐忑不安。好在斯大林夠冷靜,哪怕是硬著頭皮,還是召開了紅場大閱兵。也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蘇聯人民奮起直擊,從而改變了等待捱打的現狀。

    應該說就是在這個時候開始,納粹的威風一去不回。至1945年4月,蘇聯已經完全從捱打狀態反客為主,直接逼到了德國柏林的家門口。

    在這樣的情況下,希特勒竟然還不願投降,藏在城中作困獸之鬥。但他沒有想到,斯大林出牌不按常理,他居然沒有圍城不攻,而是馬上選擇了奮起直擊。

    這對希特勒來說是很被動的,雖然他很想等待援軍。可是,斯大林卻沒有給他這樣的機會,百萬軍隊直逼城下,並且下令儘量在兩週內完成攻城。

    當時的領軍之將朱可夫雖然很不理解斯大林的命令,但還是將在外也接受了軍令。於是,14000門遠端重型火炮將柏林來個大包圍。

    如此,希特勒的指令發生了障礙性傳播。與此同時,納粹黨內部派系的爭鬥因為不同意見而呈現出最白熱化對峙。這樣一來,害得希特勒一度想要動用自己新研製的V2彈道導彈來對付蘇軍的主力軍。

    可惜的是朱可夫沒給他這樣的機會,大量的裝甲部隊,在火炮及轟炸機、T-34裝甲洪流的支撐下,兵分兩路開進了柏林。

    一入城就是一場死戰,簡直可以用殺紅了眼來形容。反正蘇軍也好,納粹軍也好,大家都心知肚明,敵不死就是我死,誰不拼命就只能斃命。

    特別是希特勒臨時組織起來的全民皆兵隊伍,完全不是蘇軍的對手。他們沒經驗,沒武器,面對被仇恨衝昏頭的蘇軍,無異於以卵擊石。

    4月16日開攻,27日蘇軍便打到了柏林中心。至30日,萬念俱灰的希特勒在地洞裡自殺了。到5月2日,這場堪稱二戰最大的戰役全面結束,德軍投降,被殲滅人數約70萬,蘇軍記載傷亡人員超過30萬。

    細數蘇聯的軍事陣容

    可能人們感覺好奇了,畢竟納粹軍也不是白給的,蘇聯到底用了什麼強力武器,竟然在短短的十幾天時間就將其給殲滅了呢?

    其實蘇軍除了斯大林這個瘋狂的領袖之外,所有帶軍的人都不白給,那是傾其蘇聯所有精華式的帶隊模式:元帥朱可夫,輔帥羅科索夫斯基以及科涅夫。這三個人都稱得上智勇線上,相比納粹元帥凱特爾等人,絕對不在話下。

    除了到位的領兵元帥,那就是可以讓人數到手軟的武器了。遠端重型火炮42000門、坦克6250輛、作戰機7500架,還有強擊火炮、槍支等武器若干。

    這個裝備相比航空力量已經薄弱不堪、城內物資明顯不足的納粹軍來說,那實在是天壤之別。非但如此,蘇軍出動的人資料統計超兩百萬人。

    這批人中包括白俄羅斯第1、第2方面軍,烏克蘭第1方面軍,162個師以及騎兵師,坦克、機械軍2個,空軍集團軍4個。這些人數約為納粹全民皆兵一百萬的一倍多,只是人數上的優勢就足以讓柏林搖搖欲墜了。

    至戰爭結束,柏林城內幾乎就已經沒多少人,被抓起來的官兵有48萬之多,死亡的近30萬。當然,蘇軍也死了很多,但相比納粹軍,還是值得慶幸的。

    如此之大火力,高強度的戰爭,死亡、俘虜眾多的人數,都意味著二戰的開展對哪一個國家都沒有好處。可惜希特勒明白的太晚了,又或者說,他至死可能都不想明白這一點,因為他只有一個夢,那就是統治世界。

    強攻柏林的終極原因

    此時問題就來了,太多人在問:明明不用動武,只要圍著柏林,希特勒早晚出門投降的,何必要造成這樣大一場傷亡呢?斯大林此決定值得嗎?

    簡單粗暴地回一句:絕對值得!

    首先,斯大林此決定的終極目的不可忽略,那就是將納粹集團全面殲滅。事實是這樣一個決定對世界,對蘇聯,甚至是對德國本身,都是有益的。如果放任希特勒投降、停戰,那很可能是放虎歸山。

    其次,納粹昔日之強,完全沒將蘇聯當成人看,只差一點就將整個蘇聯給踏平了。這種滅國之痛是每一個蘇聯人心上的傷,不經過一場血戰,不來一次大反殲,蘇聯人內心難以平衡。哪怕是犧牲在柏林,相信蘇聯人的內心也是自豪的吧,終於站起來了。

    除了這兩個方面之外,斯大林的自私也有目共睹,那就是搶佔先機,盡最大可能將德國一切工業、軍事的資源及成果都據為蘇聯所有。

    那蘇聯到底在這場犧牲重大的戰役中獲得了什麼?德國是當時世界第一的軍工製造業國家,軍工裝置、車床、武器、飛機、輪船,甚至是各工廠的製造原料,哪怕是一顆小螺絲釘,都成了蘇聯的囊中之物。

    除此之外,德國最為重要的資源是人才,那些可以研究軍工武器以及化學專家等人才是最大的財富,他們最終也成了蘇聯的。

    可能有的人還會看得更遠一些,那就是蘇聯在這一戰之中,絕對為自己在世界的舞臺上樹立了全新的形象。在後來蘇聯與美國並稱世界強國的歲月中,有太多是這一次戰役而得來的口碑。

    由此不難看出,斯大林是個什麼樣的人物,每一舉一動,那必定是站在高屋建瓴的角度來操作的。一個政治老狐狸,怎麼可能白浪費槍彈與性命呢。

    事實上,哪怕是時間已經過去了若干年,但人們一提及柏林戰役,終就還是唏噓不已。不只是感慨希特勒的瘋狂,更多的人大概都是在給斯大林點贊。雖然蘇聯最終解體了,但在他的影響下,現在的俄羅斯不還是世界強國之一嗎?

  • 8 # 小小小百科全書

    為什麼蘇聯在德國敗局已定的情況下還要拼命去攻打柏林呢?原因也有很多,首選一點是加速德國的投降。二戰末期也就是在1945年4月12日,美國總統羅斯福逝世。螺羅斯福去世的訊息讓希特勒又燃起了希望。希特勒認為德國還有一戰之力,還沒有敗。而且希特勒又堅決表示不會投降。所以盟國方面只能徹底的擊敗德國,讓德國失去最後的希望。只有這樣才能徹底擊敗德國。而柏林不只是德國的首都,同時還是希特勒的大本營。只有徹底佔領了柏林,才會摧毀德國抵抗分子的決心。所以說,斯大林拼著損失慘重也必須要攻破柏林。

    第二方面原因就是為了爭奪戰後歐洲的話語權。蘇聯方面很清楚德國戰敗在即,德國戰敗後,蘇聯和英國美國就成了主要競爭對手。而戰後英國的勢力肯定會衰敗下去。而蘇聯和美國會趁機介入到歐洲事務當中。這對於蘇聯來說十分關鍵。要知道蘇聯早從沙俄時期就迫切的想要進入到歐洲當中。但歐洲對於沙俄一直保持著相當高的警惕性。而二戰則是蘇聯的希望。蘇聯擊敗德國之後就可以名正言順的佔據德國不走了。由此以點入面擴大蘇聯在歐洲的影響力。

    要知道盟國之間利益爭奪已經到了相當殘酷的地方。就在盟國準備登陸歐洲作戰的時候也有好幾個選擇。大家相互之間勾心鬥角之下才選擇了英國提出的登陸地點諾曼底。而進攻柏林的時候,英國是完全不同意蘇林介入的。但蘇聯堅持要求進攻柏林。再加上美國方面希望戰爭快速結束。所以美國也希望蘇聯進攻柏林儘快結束戰爭。在蘇聯和美國的雙重壓力下,英國也不得不讓步。而且在戰後佔領德國後,蘇聯最先介入德國事物當中也有利於蘇聯的利益。

  • 9 # 梓蕤

    主要原因還是蘇聯擔心夜長夢多,怕煮熟的鴨子飛了。

    心生間隙

    蘇聯與西方國家的意識形態不同,其同盟關係並不是牢不可破。在二戰的最後時刻,納粹還想著離間蘇聯與西方國家的關係。美軍解放巴黎時,一支2萬多德軍的部隊不戰而降,這個舉動卻為蘇聯和西方國家埋下了不和的種子,引起斯大林極大的猜忌。斯大林由此懷疑德中國人與英中國人在瑞士伯爾尼祕密媾和,讓德軍把主力全部調到東線對付蘇軍。

    當蘇軍打到德國的奧得河時,羅斯福還為此發電報給斯大林作解釋。羅斯福說所謂的伯爾尼事件,是納粹製造的謠言,萬萬不可聽信。但蘇聯與西方國家的裂痕不會因羅斯福的解釋而彌合,彼此的信任已經不復存在。蘇聯與西方國家的結盟,是基於一個強大的敵人而建立起來的,當納粹即將滅亡時,這種基礎也即將塌陷。

    情況有變

    並不是沒有這種可能性。德軍當時普遍不願意落入蘇軍的手中,盛傳德軍要死守東線,直至西線的盟軍踢到他們的“屁股”。而且西線盟軍在突破萊茵河防線後,在向德國本土推進時,只遭到德軍輕微的抵抗。很多駐守西歐城市的德軍不經抵抗,就繳槍投降。

    同樣斯大林也深知丘吉爾心裡的算盤,1945年4月16日凌晨,蘇軍發起對柏林的總攻。根據指揮柏林戰役的朱可夫回憶,當時蘇軍的戰役準備並沒有完成,甚至有一個方面軍還沒有到達指定戰位。斯大林命令他迅速發起總攻,朱可夫還為此埋怨斯大林操之過急。朱可夫還不知道柏林會成為歐洲戰後政治格局的樞紐,東西方陣營對峙的橋頭堡。蘇軍再遲一點進攻柏林,柏林可能就易主了。

    換句話說,蘇軍如果不迅速搶佔柏林,美軍就很可能會來搶人頭了。由於艾森豪威爾沒有按照丘吉爾的建議進攻柏林,斯大林到晚年還在感念艾森豪威爾,稱他為真正有主見,有原則的軍人。但是在此之前,斯大林也不可能知道艾森豪威爾是否會遵守《雅爾塔協議》,任何時候先下手為強都是正確的。

    (逃往易北河西岸的德中國人)

    這也就意味著,蘇軍如果再選擇圍而不打的戰術,德國的科技人才和資源就會落到西方國家的手裡,蘇軍即使最後攻陷柏林,得到的也只是座廢墟。為了與西方國家搶奪戰後資源,蘇軍只能上緊發條,全力進攻柏林,控制戰後資源的繼續外流。畢竟僧多粥少,再遲連湯都喝不上了。

    軍事是政治的延續,蘇軍搶攻柏林,完全是出於國家利益考量。而那些先知先覺的政治家,已經在為未來佈局。儘管蘇軍為此損失了30萬士兵,但是獲取了覆滅納粹的殊榮,更加重要的是,蘇聯獲取了被圍困在柏林的科技人才,以及擁有了在冷戰中和西方國家叫板的資本。

  • 10 # 依稀說史

    到了1945年,德國法西斯戰敗已經成為定局,蘇聯紅軍和英美盟軍已經開始兩面夾擊德國,戰火已經燒到了德國本土。早在柏林之戰打響之前,美英蘇三大國在雅爾塔召開會議。三大國再一次確定要聯合打敗德國法西斯,以及戰後重建問題。當時三大盟國依然處於結盟階段。但是由於國家利益以及意識形態等多方面因素,大家都知道他們能做在一起開會的主要原因是由於共同的敵人。雅爾塔會議之後,三大盟國對德國展開猛烈攻擊,絞殺希特勒的行動進入了最關鍵的階段。1945年4月份,蘇林紅軍已經兵臨柏林城下,柏林戰役一觸即發。

    蘇聯為了最後一戰做了充足的準備。蘇聯調集了烏克蘭第一方面軍、白俄羅斯第1、2方面軍共270個精銳師,以及20個機械化和坦克軍,還有14個空軍集團軍,總共250萬大軍。蘇聯為了在火力上佔據優勢,還配備了42000門大口徑火炮以及突擊炮,7500架最新式作戰飛機,還有6200多輛作戰坦克。此時的蘇軍都是經過戰爭歷練的精銳部隊,不僅具有足夠的作戰經驗,協同作戰能力非常強,各種武器使用也已經非常熟練。蘇聯紅軍軍隊人數和武器裝備上都佔據絕對優勢,而且蘇聯攜戰勝之威士氣高漲。面對來勢洶洶的蘇聯紅軍希特勒並沒有放棄的意思,希特勒還決定做最後一搏。希特勒自信能夠讓柏林變成蘇聯的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希特勒依然在調兵遣將,跟蘇聯做最後一搏。希特勒調集了維斯瓦集團軍群全部及大量獨立部隊,共約55萬人,中央集團軍群一部第四坦克集團軍約15萬人,加上柏林衛戍部隊共約12萬人,總計48個步兵師、9個摩托化師、6個裝甲師,總共約80萬人。此外配備10400門火炮和迫擊炮、1500輛坦克和戰車。

    1945年4月16日開始,蘇聯紅軍開始發動柏林會戰,柏林會戰也是蘇德之間最後一次大戰。1945年5月2日,蘇德兩國基本上停火。蘇聯取得柏林會戰的勝利。柏林會戰的時間雖然不長,卻非常慘烈。戰爭期間蘇聯紅軍消滅80萬德軍,其中俘虜38萬,摧毀繳獲火炮1萬多門,4500多架飛機,還有1500輛坦克和自行火炮。蘇軍在這次戰役中也付出了慘重代價,蘇聯一共損失軍隊30餘萬,坦克2156輛、火炮1220門、飛機527架。

    當時的納粹德國已經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希特勒自殺之前連一桶汽油都很難找到。當時的德國用不了多久就會崩潰,按道理說蘇聯完全可以選擇圍而不攻,最後逼迫希特勒投降即可。為什麼蘇聯還要強行發動柏林會戰,而且蘇聯也為此付出了極其慘重的代價。其實如果可以不戰而屈人之兵,斯大林也不想以如此慘重代價佔領柏林。斯大林強攻柏林自然有其原因。

    當時德國確實已經到了山窮水盡之時,德國的崩潰就在眼前。不過當時德國尚且有200萬左右兵力。希特勒之所以死守柏林,很大程度上在於他還有可以回攏的兵力。當時希特勒在柏林附近只有80萬兵力,在其他戰場上面尚且有百萬大軍。中央集團軍還有幾十萬軍隊,南方集團軍還有近50萬軍隊,其他地區還有30多萬大軍。希特勒在柏林自殺之前的推動原因是希特勒在27日明確得知前來救援的兩個集團軍無法按時趕到。蘇聯為了殲滅80萬德國,動用了250萬大軍。如果德國回攏更多軍隊守衛柏林,到時候蘇聯再想進攻柏林可能需要更多兵力,也有可能會付出更多犧牲。所以趁德國軍隊沒有完全回攏到柏林之前就攻破柏林是最好的選擇。一旦柏林被攻陷,也就意味著歐戰結束。

    斯大林非常瞭解希特勒,他也知道希特勒是怎樣一個人。希特勒絕對不是那種會輕易投降的人,希特勒只要不死他就會一直拼到底。希特勒自負到變態性格使其始終相信自己還能挽回戰局,還能反敗為勝。所以直到柏林會戰之時,希特勒還像打了雞血似的調兵遣將,完全沒有放棄的意思。所以對付希特勒最好的辦法不是逼其投降,更不是引誘他投降,而是徹底將其消滅。如果蘇聯對柏林只是圍而不攻的話,希特勒絕對不會因為圍困而輕易投降。希特勒一定會通過各種方式打擊蘇聯紅軍,但時候蘇聯紅軍的損失和傷亡未必會比進攻柏林要少。到時候蘇聯有可能既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又無法完成既定目標。所以蘇聯還不如咬咬牙趁希特勒沒有完全調集軍隊之前攻破柏林。

    雖然希特勒還在發瘋似的調兵遣將,而且誓死要和蘇聯紅軍死拼到底。此時已經有不少官兵建議希特勒撤離柏林,轉戰其他地方繼續和盟軍作戰。柏林被圍困之後,依然有軍官建議希特勒突圍轉戰他地。當時希特勒拒絕了手下軍官們的建議,不同意放棄柏林,也沒有選擇突圍而出。如果蘇聯選擇圍困的話,不能保證希特勒不會改變主意,最終選擇跑到其他地方和盟軍繼續為敵。希特勒雖然不會投降,倒是有可能跑到其他地方繼續和蘇軍作戰。到時候蘇聯可能需要一支部隊一支部隊逐個擊潰德軍部隊。

    軍事圍固然能無限消耗德軍,讓柏林城內的食物、藥品、彈藥等逐漸消耗殆盡。但是軍事大包圍也會消耗蘇聯的軍事實力。中學階段看過一部電影《投名狀》,清軍長時間圍城。城內的人以為城外有糧食,城外的人以為城內有糧食,結果是城內城外都沒有糧食。蘇聯當時也已經到了足足四年仗,國內均需物資供應也早就出現了短缺。萬一圍困柏林變成了雙方內耗,對於蘇聯來說也是一個難以承受的消耗。所以當時最為穩妥的辦法就是儘快結束戰爭,儘快恢復國內經濟。

    最重要的是當時盯上德國的並不是蘇聯一個國家,當時英美盟軍已經死死咬住了德國。當時的德國已經是待宰的綿羊,死亡只是時間問題。這時候盟軍各國除了要打敗了德國之外,還要搶奪戰利品。當時德國柏林和希特勒就是最好的戰利品。蘇軍已經兵臨城下,英美盟軍也在快速推進之中,用不了多久英美盟軍也會打到柏林城下。到了那時候,將會有更多的國家和蘇聯爭奪戰利品,以蘇聯當時的實力未必爭得過英美盟軍。所以對於蘇聯來說最佳的選擇是趕在盟軍進攻柏林之前,提前打下柏林。即使盟軍來到之後,也可以搶奪更多的勝利果實。事實證明蘇聯的速度還是慢了一點,柏林之戰進行期間英美盟軍就已經趕到了柏林附近。雖然柏林被蘇軍攻克,但是英美盟軍也得以佔領大半個柏林。如果蘇聯趕在英美盟軍趕到柏林之前就已經把柏林嚼爛了嚥到肚子裡,也許蘇聯會獲得更多好處。柏林被攻克之後,蘇聯和英美開始瘋狂搶奪德國科學家。蘇聯又把德國的許多工業設施搶到蘇聯境內,蘇聯把德國能搶走的都搶的差不多了。此外,當時不少德國部隊,寧願投降英美盟軍而不願意投降蘇聯紅軍。不少德國部隊,越過蘇聯紅軍的封鎖線找英美軍隊投降。如果當時蘇聯不及時打下柏林的話,德中國人真有可能在希特勒死後,帶著柏林投降英美盟軍。

    戰爭後期,美英蘇三大國已經開始劃定戰後的勢力範圍,開始重新劃分世界。當然戰後的勢力範圍還需要戰果做為支撐。二戰後,蘇聯將自己兵鋒所到之處劃入到自己的實力範圍之內。美國將自己的兵鋒所到之處也劃歸到自己的實力範圍之內。所以才會造成德國、越南、北韓等國家分裂。蘇聯在兵鋒所到之處的東歐建立起來一個個衛星國拱衛蘇聯。如果當時蘇聯打敗德國,那麼蘇聯將會在戰後劃分世界的時候佔據更加有利的地位。如果柏林最終被英美軍隊攻克,那麼英美在歐洲將會更佔據優勢。其實這種情況在亞太戰場也存在,二戰末期美蘇兩國為了搶奪最後的果實,以求將來獲得更多話語權,一個迫不及待地向日本扔原子彈,一個迫不及待地對關東軍宣戰。即使最後日本已經宣佈無條件投降,蘇聯的軍事行動依然沒有停止。如果當時蘇聯沒有攻克柏林的話,有可能東德的國土面積會更小,有可能冷戰的前沿不在德國而在波蘭、捷克等國家,到時候蘇聯的將會處於不利的地位。

    到了1945年4月份,戰爭局勢已經非常明朗。此時美蘇已經開始提防對方,也需要像對方展示自己的實力,攻克柏林是一個最佳的展示機會。蘇聯紅軍攻克柏林之後,整個歐洲都感受到了蘇聯紅軍的強大,整個西歐都在蘇聯紅軍的威脅之下。蘇聯通過這次軍事行動徹底讓西方世界看到了自己的實力。不光蘇聯有這種想法,美國又何嘗不是呢?當年美國在日本扔兩顆原子彈,既是轟炸日本,同時也是為了嚇唬嚇唬蘇聯,讓蘇聯知道自己的真正實力,利用原子彈訛詐蘇聯。

    蘇聯當時選擇進攻柏林一定是經過多方面考慮的結果,綜合各方面因素最終選擇了進攻柏林。雖然蘇軍付出了慘重的代價,也最終消滅了德國法西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現在看不到孕婦穿防輻射服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