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香姐逛歷史
-
2 # 多爾袞愛新覺羅
避暑山莊的“避”字右邊的“辛”下部多寫了一橫,成為天下第一錯字,主要有以下幾種說法;
康熙題字時,寫到“避”字的時候,認為不吉利,難道到這裡來避暑就是為了逃避?於是大手一揮,在“辛”字下加了一橫,這在古代書法上稱著是“添筆”或是“缺筆”,主要是為了避諱某種寓意或者其他因素,全憑書寫者個人觀念而為。
其二:故意寫錯
在“辛”字下加一橫,主要是康熙認為皇帝之路非常艱辛,清朝能走到自己手裡確實不易,加上自己8歲登基,14歲親政,智擒鰲拜、平定三藩、穩定西南、驅逐沙俄等一系列壯舉,實屬辛苦,如今到這裡來享受,這一路上的艱辛只有自己知道,所以加了一橫。
其三:造字
據說康熙題字時氣勢恢巨集,一頓操作寫完之後發現“避”字寫錯了,於是就將錯就錯,反正自己寫的大臣也不敢多言,正好可以看看自己的威望。
其實這些都是後世文人揣測的。康熙臨摹過很多書法,這種加一橫的“避”字,康熙並不是第一個寫的,中國歷史上很早就有。
唐歐陽詢的《九成宮醴泉銘》,書寫唐太宗在九成宮避暑時發現醴泉之事,其中銘文中避暑的“避”字便多了一橫。
李白詩《蜀道難》:“朝避猛虎,夕避長蛇。”兩個“避”字均多一橫。
這些在《中國書法大詞典》中都是有記錄的,康熙本就酷愛書法臨摹,不可能不知道,雖說比不上他的孫子乾隆那樣喜歡到處題字,但是也留有不少題字直到如今。比如杭州西湖裡的“花港觀魚”,繁體“魚”字就和其他人寫的不一樣,別人的都是四點,康熙的卻是三點,這種三點“魚”字的寫法也並非康熙獨創,之前就有過這種寫法。其中唐代張衡、褚遂良就這樣寫過。
-
3 # 歷史畫中人
河北省承德市的熱河行宮正門牌匾上書寫的四個大字“避暑山莊”,就是康熙親筆所題。細心的人會發現,“避暑山莊”裡面的那個“避”字在“辛”下多了一橫。
漢字經簡化以後流傳到現在,大家通俗所知道的“避”並不是這個康熙所題的這個字。於是避暑山莊的這個“避”字有了一個“天下第一錯別字”的稱號。
康熙題寫的“避暑山莊”的“避”真的是“天下第一錯字”嗎?首先康熙題寫的“避暑山莊”裡的“避”字並非錯字,也不是所謂的天下第一錯字,在古代,這個字就是這樣寫的,這樣寫是正確的,這個字也可以說是“避”的異體字,是另外一種寫法。
避暑山莊的“避”字右邊的“辛”下部多寫了一橫,成為天下第一錯字,主要有以下幾種說法;
康熙題字時,寫到“避”字的時候,認為不吉利,難道到這裡來避暑就是為了逃避?於是大手一揮,在“辛”字下加了一橫,這在古代書法上稱著是“添筆”或是“缺筆”,主要是為了避諱某種寓意或者其他因素,全憑書寫者個人觀念而為。
在“辛”字下加一橫,主要是康熙認為皇帝之路非常艱辛,清朝能走到自己手裡確實不易,加上自己8歲登基,14歲親政,智擒鰲拜、平定三藩、穩定西南、驅逐沙俄等一系列壯舉,實屬辛苦,如今到這裡來享受,這一路上的艱辛只有自己知道,所以加了一橫。
其三:造字
據說康熙題字時氣勢恢巨集,一頓操作寫完之後發現“避”字寫錯了,於是就將錯就錯,反正自己寫的大臣也不敢多言,正好可以看看自己的威望。
唐歐陽詢的《九成宮醴泉銘》,書寫唐太宗在九成宮避暑時發現醴泉之事,其中銘文中避暑的“避”字便多了一橫。
李白詩《蜀道難》:“朝避猛虎,夕避長蛇。”兩個“避”字均多一橫。
-
4 # 世界人文通史
康熙帝是清朝入關後第二位皇帝,8歲登基,14歲親政,智擒鰲拜,削平三藩,收服漠北蒙古,擊敗葛爾丹。
可以說,康熙不僅有著卓越的政治才能,還具有極高的文化休養。
可是,這樣一位文武全才的皇帝為何卻在“避暑山莊”的牌匾上書寫了一個大大的錯別字呢?
這個字原本是清聖祖康熙皇帝所寫,不過卻多了一筆。許多旅遊的人都會被山莊大門前牌匾上的康熙御筆所吸引,人們紛紛提出疑問:精通滿、蒙、漢文化,對儒家文化研究至深的康熙皇帝為什麼會書寫出一個錯別字?
但很多人不知道,這個享譽中外的錯別字其實大有來頭。相傳,承德避暑山莊初建時,康熙皇帝下旨開設宴款。康熙帝飲食剛飽,酒至正酣時,督建大臣進言請康熙帝為行宮命名題匾。
醉意朦朧的康熙帝欣然提筆寫下了“避暑山莊”四個大字,越寫越激昂,不知不覺間竟然在停筆之前給“避”字多寫了一筆。酒宴周圍的人看到皇帝寫了錯別字,也不敢上來提醒,都只是唯唯諾諾。
後來,歷經雍正、乾隆、嘉慶等多位皇帝,都沒有改寫這個牌匾,所以才流傳至今,成為一段奇聞。當然了,也有人說是康熙帝故意而為之,目的其實是為了顯示自己的赫赫皇權。
這座避暑山莊是清朝皇帝最喜歡去的避暑行宮,因此享譽中外,聞名遐邇。康熙帝在這裡處理過許多軍國大事,乾隆帝在這裡接見過蒙古和西藏地方首領以及外國使團。如今,這裡已經成為了一座著名的旅遊景點,每天接待著絡繹不絕的中外遊客,而那幅牌匾上的“避”字更是為這裡增添了一絲別樣的風采。
-
5 # 一老沈一
康熙題寫的“避暑山莊”的“避”,真的是“天下第一錯字”嗎?
不是。
乾隆皇帝對自己的詩及書法,向來自負的很。
說實話,他一生作詩四萬多首,亦說將及四萬,但絕對高產是沒話說的。不過,能算得上好詩的,大概鳳毛麟角。
書法,乾隆自幼用功。據說,能在眾多皇孫中受到爺爺康熙的特別關注和寵愛,與其尚小時書法功課有模有樣不無關係。
在學習漢文化方面,包括漢字,乾隆也是下了功夫的。
即便作為皇帝,乾隆御筆就是“聖旨”,沒哪個臣子奴才敢說不對,但乾隆題字不寫錯字這點兒把握還是有的。
“避”字,小篆體如下——
但實際上,許慎所處的東漢,漢字已經“隸變”,漢隸的“避”字,已經寫如以下——
以後的魏碑、行、草,“避”字寫法,無大變化——
為什麼會這樣?
因為,小篆的“辛”寫為這樣——
隸變之後的“辛”,就寫為這樣——
隸變之後的“闢”字,也寫為這樣——
這是從行、草變化而來的。
於是,後來“闢”,也就成了這樣;“避”,也成了現在這樣。
所以,從哪個角度說,乾隆這個“避”字,都寫得毫無問題。
-
6 # 江水趣談
承德避暑山莊有一塊著名的牌匾,就是避暑山莊的題字,為康熙皇帝所寫。但是避暑山莊的"避"字比我們常寫的多了一個橫,所以有人說它是天下第一大錯字。
這個字是不是錯字,還有待商榷。
後世有一種說法,康熙皇帝特意加了一筆,是他認為:“此是避暑之避,不是避難之避”。皇上是忌諱“避”字有“逃避”的意思,不吉利,所以大筆一揮加上一橫,這樣就沒有“逃避”之意了。可結果並非如此,從下面古代留存下的字畫中我們可得到答案!
宋徽宗寫過千字文,其中有幾句,“杜稿鍾隸 漆書壁經 府羅將相 路俠槐卿”。這個壁字,如果拋開下面的土字,其上半部分,也就是“闢”字,它與避暑山莊的“避”字,應當是相同的結構,因此,趙佶的"漆書壁經"可以作為參考的。很顯然,“壁”字的右半部分,出現了與康熙相同的表達方式,辛字多了一橫。
唐代有一個大家,就是薛稷,薛字和避字除了草字頭和坐車偏旁不同,造字的主體是完全相同的,我們只要重點觀察其中的“闢”字的寫法似乎就足夠了。在這幅書畫的後跋當中,北宋的文同用隸書給出了最為清晰地表述,“唐薛稷傳世真跡,丁丑春,文同與可鑑定”。同樣,薛稷之薛一樣在“辛”字上多了那麼一橫。
如果這是個錯字,康熙不會讓它堂而皇之地掛在門上,最不濟也應該晚上悄悄把正確的牌匾換上去,怎麼會讓所有人看到這個奇怪的呢。慈禧當年寫"福"字,因為多了一點,李蓮英立馬提醒,慈禧趕緊又寫了一幅。
康熙是個皇帝,受過正統教育,他的書法老師都是大家,怎麼會寫出這樣的字。事實上,這個“避”字有好多種寫法,多了一筆也是可以的,很多名家如米芾、趙子昂,他們的書法作品裡,都有兩橫的“避”字。乾隆還寫了一幅“花港觀魚”,"魚"字下面也只有三點。
康熙可能是用這個錯字來考考臣子們的忠心。
趙高把持朝政,想測試群臣們是否願意支援他,於是把一匹鹿牽到秦二世面前,說這是馬,秦二世哈哈大笑,說這明明是鹿。大臣們有的說這是馬,有的說這是鹿。趙高暗暗記下大臣們的回答,之後想方設法殺了那些說這是鹿的人。康熙可能也想用這種方法考驗屬下,屬下知道關竅,自然不會指出。
還有人說康熙認為“避”字有避世、逃避之意,因此為了避諱,特意把“避”字多寫一橫,就像古人為避名諱,把父母名字寫錯一樣。
-
7 # 蟈蟈的文史原創
之所以有人將康熙題寫的“避暑山莊”中“避”字作為“天下第一錯字”,我認為主要基於兩個方面的認識,一是從字面上來看,是以當代簡化之後的漢字作為參照標準來評判的,二是因為書寫這是千古一帝康熙大帝,自然就會對其所寫之字關注的多,吹毛求疵的也多。
在我認為,康熙將“避暑山莊”中“避”字中將“辛”字下放多寫了一橫,並沒有錯誤,而之所以這麼說,主要有以下方面的原因:
【1】康熙被稱為千古一帝,學識豐厚。他的學識、閱歷、知識可謂十分的豐富,再說,作為皇子他們很小就開始讀書識字,並且開始練習書法,對中國的漢字可以說是掌握非常精通,字面字裡瞭解的是相當的透徹。同時,作為漢字的“避”字,不是一個生僻字,是一個經常用的字,作為滿腹經綸的康熙大帝不會寫錯的。
【2】避字中“辛”字下面兩橫古代早就有這種寫法。通過查詢《中國書法大詞典》,發現在康熙帝之前,很多人甚至是一些書法大家在寫“避”字的時候都是寫成辛字多加一橫的避字,如北魏鄭道昭、鄭文公碑,唐朝歐陽詢記錄發現醴泉之事的銘文,還有宋代米芾的三希堂法帖,以及元代趙子昂的三希堂法帖等。
【3】今人的過渡演義。中國文字自古以來就博大精深,一字多解,單字有單字的意思,組成詞語後在固定的語境中又有其他的意思,況且再聯絡一下寫字者的身份,以及當時的國家社會情況等等綜合因素等後,那個字就不是它本身了,它包含了包羅永珍的意義。就如康熙帝寫的“避暑山莊”的避字,本來避暑山莊聽起來就是供皇帝休息娛樂,就像現在休假功能的場所,也就是現在的娛樂會所,而且這還是皇帝專供的,這避免不了民間百姓對皇帝,以及朝廷的認識,認為大清王朝,以及皇帝就知道吃喝玩樂,不理政事,天下那麼多的事情需要處理,那麼多吃不飽穿不暖的貧民百姓,他們卻躲在承德避暑山莊裡吃喝玩樂,不顧民間百姓的疾苦與死活。所以,康熙帝為了避免民間對其有所誤解,將普通大眾寫的避字,寫成了辛字下有兩橫的避字,以避開逃避、躲避的意思。
我認為這種可能性非常的小,純屬後來文人墨客的私自擴大化杜撰,即便在辛字下面再加一橫,人們對於這個字還是讀bi,老百姓聽到這個音後,想到的第一個字還是躲避的避,這豈不是掩耳盜鈴。
-
8 # 無筆
這個寫錯的字是“避”,右邊的“辛”多了一橫。錯別字一向都是人所躲避的,但是這個錯別字卻被冠以“天下第一字”的稱號,這裡很不解。首先先得知道一個事實,那就是這個字是康熙皇帝親筆所寫,意義非凡。
瞭解康熙皇帝的都清楚,他是個飽讀詩書的著名文化皇帝,按照常理而言,錯別字在他身上發生的概率極為低。但是令人不可思議的事情發生,他就是寫錯了。
筆者猜想康熙應該是有意為之的。為何這樣猜想呢?避暑山莊作為皇家的專屬的政治會晤場所,歷來都是皇帝接待各少數民族的首領,可以說,避暑山莊雖然沒有得到法律上明文規定的實際皇家別苑的地位,但是它的歷史地位和實際作用還是十分重要的。對於這個錯字有四種說法,總結而言就是美麗的誤會。
還有一種解釋是康熙當時深感自己做皇帝依賴一直都勤勤懇懇、不敢有絲毫的懈怠。因此在“避”字上多加了一橫,來慰勞自己的勞苦功高,這是一種自我安慰。可以說這樣說來,這個“避”字是一種象徵,說明了康熙皇帝對自己的一種肯定以及對自己這一生忙忙碌碌、充實的滿足之感。
這裡說個題外話,避暑山莊真的是個和康熙皇帝“糾葛”頗深的地方。其內部宮殿區的“澹泊敬誠”匾額便是出自康熙皇帝之手。這個地方是清朝歷代皇帝在來到避暑山莊之後處理朝政和舉辦各類重大慶典的地方。遙想當年,康熙皇帝在這裡會見各個民族的首領和王公大臣、亦或是遠道而來的外國使者,殿內富麗堂皇的裝飾,無不透露著大清帝國的國力強盛。
而“澹泊敬誠”出自諸葛亮《戒子書》中的“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用來宣揚自律的思想,康熙皇帝希望通過這四個字來規勸後人能夠始終自律自省。因此這四個飽含深意的字變這樣攜帶著康熙皇帝的希冀傳承下來,可真可謂用心良苦。
因此康熙皇帝在這個“避”字上特意多加了一筆,應該就屬於這種情況,他是想用這種做法來說明沒有什麼是需要逃避的,一切都要依靠努力。
其實不論以上那種說法,也無論這個錯字究竟是怎樣而來的,在關注“避暑山莊”匾額中的“避”這個字的時候,筆者認為我們更應關注的是它背後的時代的特徵以及相似狀況的對比與歸類。
這個錯字很大程度上是為了彰顯康熙皇帝對自己的一種總結,特意之舉動,其內涵豐富。而在歷史上許多錯別字的出現都成為了一段佳話,這是古人的一種樂趣,在文字上動腦筋,來表示當時的心境亦或是為了紀念些什麼,如此從細節下手,頗顯其妙思。康熙皇帝當時的書寫的這個錯字似乎也是為了紀念某些事情或者是鼓勵自己,而刻意而為之。
-
9 # 聽三哥說歷史
這個問題三哥來回答。去過承德避暑山莊的遊客都會發現,景區牌匾上的“避”字右邊的“辛”下多寫了一橫,導遊可能還會告訴你,這是“天下第一錯字”,出自康熙皇帝之手。康熙到底是筆誤還是有意為之,民間演繹出不同的說法。那麼,這個“避”是真的寫錯了嗎?
避暑山莊是清朝皇帝的消夏行宮。康熙四十一年,北巡塞外的玄燁駐蹕熱河上營,發覺此地“西北山川多雄奇,東南多幽曲”,氣候宜人,草肥林茂,可堪利用。而且,這個地方除了有絕佳的生態環境,還兼具地利之便,“去京師至近,章奏朝發夕至,綜理萬機,與宮中無異”。玄燁就有了在此建行宮的打算。
是年十一月,康熙皇帝頒佈詔諭:“習武木蘭,已歷二十載,柔遠撫民,朕所惟念……尚無從容駐蹕之所。今從臣工之請,宜於熱河肇建行宮,俾得北疆之安綏。”
避暑山莊自康熙四十二年七月動工營建,至康熙四十七年初具規模。期間,康熙皇帝在選址、設計等方面傾注了許多心血,不但命工部和內務府“參酌南北名園供奉畫稿,構設燙樣,以呈御覽”,竣工後還御筆題寫牌匾——“避暑山莊”。
(康熙)
可是,有些人認為“避”字寫錯了,右邊的“辛”下多寫了一橫。皇帝寫錯字了,身邊的臣僚即使看出來了也不敢指出來呀,於是就被戲稱為“天下第一錯字”。
還有人認為這是康熙有意為之。因“避暑”“避難”共用一字,很不吉利,故增添一劃,以趨吉避凶。不過,這所舉世聞名的避暑行宮後來還真的成為了“避難行宮”。咸豐十年(1860),英法聯軍攻佔北京,圓明園被焚,咸豐皇帝被迫逃到熱河避難。
其實,無論是筆誤之說,還是有意為之的說法,均是民間的臆測。筆者甚至懷疑這種以訛傳訛的說法是不是避暑山莊景區為了進一步擴大知名度的刻意炒作。
大家知道,中國漢字字形有個演變的過程,在未出臺規範漢字之前,有些字有好幾種寫法,現在看來是“錯字”的在歷史上可能是一種異體字。“避”字就屬於這種情況。
這是南北朝時魏碑的寫法,多了一橫:
這是唐代楷書大家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中的“避”字,學歐體的書法愛好者繞不過的字帖。
同是唐代大書家的顏真卿在《東方畫贊碑》中的“避”也是多了一橫的。
那麼,康熙皇帝這麼寫“避”字就不值得大驚小怪了。清朝皇帝自順治帝開始,對中原文化就情有獨鍾。康熙帝尤其酷愛書法,臨摹名家數十年。他曾說:“朕自幼好臨池,每日寫千餘字,從無間斷。凡古名人之墨跡、石刻無不細心臨摹,積今三十餘年,實亦性之所好。”
前人書家寫“避”字多一橫,可見是被世人認可的一種寫法。康熙帝心摹手追,沿襲這種寫法,自然不能視為錯字。豈能因為帝王之尊和名勝古蹟的緣故而隨意演繹所謂的“歷史典故”?
-
10 # 尚宮女史
我們看古代的皇帝,會發現這樣一個有趣的現象,即很多皇帝熱衷於修離宮,也叫做行宮,這其中又以避暑行宮最為必要,這通常是皇宮之外,皇帝住得最久的地方。說到避暑行宮,就不得不提在時間上離我們最近的承德避暑山莊。
康熙帝別出心裁的選取了園中的三十六處絕美景緻取名“三十六景”。從此這就成了康熙帝在紫禁城之外生活最久的地方。康熙帝去世後,雍正帝繼位,並未對避暑山莊做過多的修建,基本保持了原貌。一直到了1741年,即乾隆帝繼位的第六年,這位迷之自信的皇帝又開始大肆擴建避暑山莊,以至於園中又多了三十六處美景。
處處學習康熙帝的乾隆自然又效仿爺爺也題了一個“三十六景” ,合起來就是七十二景了,西遊記中齊天大聖孫悟空會七十二般變化,而避暑山莊中有七十二處美景,倒也是相得益彰。不過唯一美中不足的似乎就是康熙帝題寫的“避暑山莊”四個字,因為其中的“避”字竟然多了一橫,難道是康熙帝寫錯了?
還有一種說法就是康熙帝多加一橫是為了突出自己的功績,如果真是如此,一個“避”字就能突出他的功績,那麼問題來了,普通老百姓誰能看懂這個?
再一種說法就是康熙帝造字,這就更不靠譜了。如果康熙真的學武則天造字,那麼勢必得推廣吧,難道只是在題“避暑山莊”這四個字的時候造了一個“避”字,而官方文書以及民間等都不曾推廣?
“避”加一橫就和“明”加一橫一樣通常出現在書法寫作中,歷代的很多書法家在寫“避”的時候都會加上一橫,尤其是出現在楷書中。
我們單看這其中的“辛”字,下圖就是“辛”在從甲骨文開始的演化過程,從中可以看出,少一橫和多一橫都是可以的,自然用在“避”中也是適用的。
說起來,九成宮也是一座避暑行宮,而且是隋唐兩朝的避暑勝地,最初是隋文帝楊堅於593年在陝西寶雞修建的仁壽宮,歷時兩年。楊堅在仁壽宮度過了十個夏天,也是在仁壽宮,楊堅走到了生命的盡頭。
後來李世民登基後在631年開始擴建仁壽宮,並改名九成宮,第二年,李世民在此處避暑的時候,發現了一處泉水,為此,魏徵撰文,而75歲的歐陽詢書寫成貼,這就是著名的《九成宮醴泉銘》。當然九成宮只是李世民避暑行宮中的一處,還有翠微宮和玉華宮,649年,李世民就是在翠微宮去世的。
隨著時間的流逝,到了現在,“避”字的嚴格寫法就是沒有一橫,如果在學校考試的時候,多加了那一橫,一定是要減分的。當然,倘若再書法作品中看到加了一橫的“避”字,也是正常的,不能當作錯字來對待。
回覆列表
歷來有不少的皇帝喜歡書法,偏好收藏名家大作和摹寫書法作品,比如清康熙帝。康熙帝的書法造詣很深,一生摹寫過許多書法作品。
漢字經簡化以後流傳到現在,大家通俗所知道的“避”並不是這個康熙所題的這個字。於是避暑山莊的這個“避”字有了一個“天下第一錯別字”的稱號。
漢語言文字博大精深,每一個漢字都有自己的故事,但古漢語中有一種特殊現象叫“異體字”,是指字形不同而發音、字意相同的兩個字,可以完全替代使用,儘管兩個字使用頻率不一,但都是正確的,不是錯別字。
另外,基於漢語言文字而產生的書法藝術中,也有一種特殊字型——書法體,由於書法本身不是科學,而是藝術,在創作過程中出現了很多跟日常書寫不完全一致的字,增一筆、減一筆、連筆、斷筆……都很常見,不是錯別字。現在我們來看康熙題寫的“避暑山莊”,這裡的“避”字中“辛”下多了一橫,變成兩橫。這是錯別字嗎?顯然不是,這是異體字。兩橫的“避”字不是康熙發明的,唐代書法家歐陽詢、元代書法家等都寫過兩橫的“避”字,難道他們也寫了錯別字?
“天下第一錯字”的說法以前壓根沒有,這種說法都是當代人揣著明白裝糊塗,為了製造旅遊熱點,牽強附會,生編硬造出一個故事忽悠你,不信去避暑山莊旅遊看看,任何導遊第一個給你講的就是“天下第一錯字”的故事。
其二:故意寫錯在“辛”字下加一橫,主要是康熙認為皇帝之路非常艱辛,清朝能走到自己手裡確實不易,加上自己8歲登基,14歲親政,智擒鰲拜、平定三藩、穩定西南、驅逐沙俄等一系列壯舉,實屬辛苦,如今到這裡來享受,這一路上的艱辛只有自己知道,所以加了一橫。
其三:造字據說康熙題字時氣勢恢巨集,一頓操作寫完之後發現“避”字寫錯了,於是就將錯就錯,反正自己寫的大臣也不敢多言,正好可以看看自己的威望。
其實這些都是後世文人揣測的。康熙臨摹過很多書法,這種加一橫的“避”字,康熙並不是第一個寫的,中國歷史上很早就有。
唐歐陽詢的《九成宮醴泉銘》,書寫唐太宗在九成宮避暑時發現醴泉之事,其中銘文中避暑的“避”字便多了一橫。
以上可以看出,這種多一筆的“避”字,其實是一種書法異體字,康熙作為書法功底頗深的書法家,並不會犯這種錯誤,如果真的寫錯了重新題過便是,為何還會流傳至今。所以說康熙題寫的“避暑山莊”中的“避”字並非是天下第一錯字。
事實上,康熙題寫的“避暑山莊”並沒有錯字。“避”字的寫法不過是個異體字,早在一些魏碑當中便出現過這樣的寫法。最為人熟知的歐陽詢的《九成宮醴泉銘》裡也有著同樣的寫法。另外,米芾和趙孟頫等書法大家都曾有過這樣的寫法。由此可見,康熙寫出“錯”字,並非一時筆誤,而是有著充分依據的。類似的情況其實還有很多,比如“花港觀魚”、“風流宛在”等等,因為能夠找到合理的解釋,大多傳為佳話。我們在欣賞古人的書法作品時,應該多加強自身的文化底蘊,免得鬧出笑話來。
現代以來,字有正體字和異體字之分,比如:流,流是正體字,其餘的寫法便是異體字。
其次,不說別的,單講講結構、章法。一幅書法作品的品位和章法是絕脫不了關係的。如果出於結構、章法的考慮,書者在書寫過程中調遣指派以一氣呵成,這對於一個整幅的作品來說也沒什麼不可以的。但這樣作品中的文字有獨特性,不是通用的,當然也不應該被指為錯別字,因為它並不是被廣泛推廣應用的。
一方面是由於中國古今文化的差異,當然另一方面也不排除有人故意為之的假象,見著康熙皇帝的名號,通過看似是紕漏的文學常識,從而對康熙皇帝,對那一段歷史進行調侃。其實更多的是趣味性,而並非真實的情況反映,關於避暑山莊的避字,自古以來就有那樣的寫法。追根溯源,是我們理解錯了,而並非康熙寫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