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哦哦無痛vvv

    出自《孝經・開宗明義》“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解釋:我們的身體毛髮面板是父母給我們的,我們必須珍惜愛護它,這就是行孝盡孝的開始。讓自己健康成長、按正確的原則做事,讓自己的名字為後人所景仰,就會讓後世知道自己的父母教導有方,這是人行孝盡孝的結束。《孝經》中國古代漢族政治倫理著作。儒家十三經之一。傳說是孔子作,但南宋時已有人懷疑是出於後人附會。清代紀昀在《四庫全書總目》中指出,該書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遺言”,成書於秦漢之際。《孝經・開宗明義章》是《孝經》第一章。擴充套件資料:《孝經》中國古代儒家的倫理著作。儒家十三經之一。傳說是孔子作,但南宋時已有人懷疑是出於後人附會。開宗明義章,原文: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參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復坐,吾語汝。”“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大雅》雲:‘無念爾祖,聿修厥德。’”【解釋】 孔子在家裡閒坐,他的學生曾子侍坐在旁邊。孔子說∶“先代的帝王有其至高無上的品行和最重要的道德,以其使天下人心歸順,人民和睦相處。人們無論是尊貴還是卑賤,上上下下都沒有怨恨不滿。你知道那是為甚麼嗎?”曾子站起身來,離開自己的座位回答說∶“學生我不夠聰明,哪裡會知道呢?”孔子說∶“這就是孝。它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教化產生的根源。你回原來位置坐下,我告訴你。”“人的身體四肢、毛髮面板,都是父母賦與的,不敢予以損毀傷殘,這是孝的開始。人在世上遵循仁義道德,有所建樹,顯揚名聲於後世,從而使父母顯赫榮耀,這是孝的終極目標。所謂孝,最初是從侍奉父母開始,然後效力於國君,最終建功立業,功成名就。《詩經・大雅・文王》篇中說過∶‘思念你的先祖,修養自己的德行。’”參考資料:百度百科-孝經

  • 2 # spades13

    俗話說,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至始也。開宗明義章第一 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 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參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 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復坐,吾語汝。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 終於立身。《大雅》雲:‘無念爾祖,聿修厥德。’” 最近因為眼睛不適,不能長時間對著電腦,所以突然之間也對這句話有所感悟.所以我們要好好活著,身體髮膚是受之於父母,我們要好好保管,不能弄壞了,或者更為甚者,弄丟了.傷害自身的後果,是我們自己不可估計的.謂為心憂者,終會為我流淚.流淚會帶來什麼,只有悲傷而已. 只有好好活著,才有精力去做想做的事,去做有意義的事,去做那些曾經幻想過,而不曾實現的事.生活很簡單,生活也很複雜,個人如何權衡,就過出了不同的人生.不管是平庸,平凡,亦或是偉大,精彩,那只是個人所需不同,沒有任何指責或是羨慕的理由.平淡有平淡的味道,精彩有精彩的色彩,只是所用的調料或是塗料的不同.沒有人會覺得現在的生活有什麼不妥. 很喜歡一個人搭車的感覺,既沒有已經到達一個陌生地方的擔憂,也沒有同一個地方的習慣的困擾.既可以感受即將到一個全新的地方的新鮮感,又有還沒有走出熟悉的地方的依賴和安全感.在旅程中,你可以有很多時間來想一些事情,一些你以前從沒有時間考慮的問題.如果能輕裝上陣,那樣會更棒.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紅海效應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