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論角度來說軍艦上裝有專用的裝彈吊機後,軍艦就可以不用返回港口直接在海上重新裝填導彈發射模組,但是美國海軍已經用實際行動證明了軍艦上的裝彈吊機根本用途不大,所以包括美海軍自己和中國等多個國家都已經放棄了利用海上吊機重新裝填導彈。
隨著戰爭模式的轉變,特別是現代很多戰機或者導彈採用超低空或者高速突防作戰後,使得水面艦艇的攔截率越來越低,為此軍艦在防空攔截時不得不採用雙彈發射、多輪連續攔截以增強其攔截率。特別是編隊長期出海作戰時對於導彈的消耗量更大,由此也出現了一個問題就是軍艦上導彈垂髮單元內裝載的導彈數量有限,很可能軍艦裝備的導彈數量在短短几天內就會發射消耗完,但是之前導彈垂髮系統重新裝填導彈都是在港口利用專用的起重機完成裝填的,所以早期的導彈垂髮裝置會設計有專用的導彈裝填起重吊臂來滿足海上裝填需求。比如美國的MK41導彈垂直髮射裝置因為有著良好的模組化、通用化優勢,裝備在很多國家的軍艦上,而且早期的MK41導彈垂髮裝置就設計有專用的海上導彈裝填吊臂,這個吊臂模組透過摺疊收縮後可以直接整合在導彈垂髮單元中,而且只佔據三個導彈發射模組。
同時期包括中國早期建造的兩艘採用俄羅斯里夫M導彈垂髮裝置的052C型導彈驅逐艦,也有相應的艦載導彈垂髮單元裝填吊機存在。不過相比MK41的內建方案而言,裡夫M的裝彈吊機是直接擠在各個導彈發射單元之間的空隙中間,不過從未見過其實際開啟過。
但是為什麼後面不管是美國還是中國等國家的導彈垂髮單元都無一例外的取消了海上裝填吊機呢?其實原因也很簡單。
最大的原因就是這個海上裝填吊機在實際使用過程中非常繁瑣和複雜,首先是需要伸出、展開後和彈藥補給船建立橫向補給線並完成導彈發射單元模組的橫向轉運,在這個過程中受制於導彈發射單元模組的長度比較大,在橫向轉移的過程中搖擺不定,轉運速度非常慢。
等橫向轉移過來後還需要放下重新繫結吊鉤再垂直、精準的吊裝近MK41發射單元框架中去,整個過程必須小心翼翼的進行,但是軍艦在海上航行期間,整艘軍艦都是隨著海浪不停搖擺的,所以想要每次精準的操作吊車完成橫向轉運到精準的放入發射單元框架內,在整個過程中不發生任何碰撞的難度極大,那麼也就存在操作難度係數極大的同時、小心翼翼的作業週期很長效率就很低,最終體現在海上重新裝填中的實用價值反而沒有重新裝填中發生碰撞爆炸後的風險大。
再一個在現階段戰爭中真的還能存活到導彈全部發射完、自身卻毫髮無損的機率非常低。那麼對於像能夠裝備128個導彈發射單元的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還是裝備有96個導彈發射單元的伯克級導彈驅逐艦而言,首先軍艦基本都是以編隊形式在海上航行,就算面對來襲目標也不可能等到全部防空導彈發射完,來襲目標依然大量存在的可能,真的到那個時候,面對已經飛過來的敵方來襲導彈,就算保留有海上重新裝填吊機,速度根本來不及吧。
另外值得一說的是,雖然美海軍已經在前面證明了海上裝填吊機的“不實用、雞肋"屬性,使得中國在海軍發展路上少走了很多彎路,但是仍然能夠在有些052D型導彈驅逐艦上看到類似MK41那種內建摺疊吊機的起重臂存在,這也就意味著不光052D甚至連最新的055型導彈驅逐艦隻要有海上裝填需求,也是可以加裝這一海上模組的。不過鑑於我軍包括054A、052D等驅逐艦的導彈垂髮單元全部選擇靠港裝填,或許整合在中國產導彈垂髮單元中的起重吊臂並不是用來裝填的,更像是應急維護的裝置。
理論角度來說軍艦上裝有專用的裝彈吊機後,軍艦就可以不用返回港口直接在海上重新裝填導彈發射模組,但是美國海軍已經用實際行動證明了軍艦上的裝彈吊機根本用途不大,所以包括美海軍自己和中國等多個國家都已經放棄了利用海上吊機重新裝填導彈。
隨著戰爭模式的轉變,特別是現代很多戰機或者導彈採用超低空或者高速突防作戰後,使得水面艦艇的攔截率越來越低,為此軍艦在防空攔截時不得不採用雙彈發射、多輪連續攔截以增強其攔截率。特別是編隊長期出海作戰時對於導彈的消耗量更大,由此也出現了一個問題就是軍艦上導彈垂髮單元內裝載的導彈數量有限,很可能軍艦裝備的導彈數量在短短几天內就會發射消耗完,但是之前導彈垂髮系統重新裝填導彈都是在港口利用專用的起重機完成裝填的,所以早期的導彈垂髮裝置會設計有專用的導彈裝填起重吊臂來滿足海上裝填需求。比如美國的MK41導彈垂直髮射裝置因為有著良好的模組化、通用化優勢,裝備在很多國家的軍艦上,而且早期的MK41導彈垂髮裝置就設計有專用的海上導彈裝填吊臂,這個吊臂模組透過摺疊收縮後可以直接整合在導彈垂髮單元中,而且只佔據三個導彈發射模組。
同時期包括中國早期建造的兩艘採用俄羅斯里夫M導彈垂髮裝置的052C型導彈驅逐艦,也有相應的艦載導彈垂髮單元裝填吊機存在。不過相比MK41的內建方案而言,裡夫M的裝彈吊機是直接擠在各個導彈發射單元之間的空隙中間,不過從未見過其實際開啟過。
但是為什麼後面不管是美國還是中國等國家的導彈垂髮單元都無一例外的取消了海上裝填吊機呢?其實原因也很簡單。
最大的原因就是這個海上裝填吊機在實際使用過程中非常繁瑣和複雜,首先是需要伸出、展開後和彈藥補給船建立橫向補給線並完成導彈發射單元模組的橫向轉運,在這個過程中受制於導彈發射單元模組的長度比較大,在橫向轉移的過程中搖擺不定,轉運速度非常慢。
等橫向轉移過來後還需要放下重新繫結吊鉤再垂直、精準的吊裝近MK41發射單元框架中去,整個過程必須小心翼翼的進行,但是軍艦在海上航行期間,整艘軍艦都是隨著海浪不停搖擺的,所以想要每次精準的操作吊車完成橫向轉運到精準的放入發射單元框架內,在整個過程中不發生任何碰撞的難度極大,那麼也就存在操作難度係數極大的同時、小心翼翼的作業週期很長效率就很低,最終體現在海上重新裝填中的實用價值反而沒有重新裝填中發生碰撞爆炸後的風險大。
再一個在現階段戰爭中真的還能存活到導彈全部發射完、自身卻毫髮無損的機率非常低。那麼對於像能夠裝備128個導彈發射單元的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還是裝備有96個導彈發射單元的伯克級導彈驅逐艦而言,首先軍艦基本都是以編隊形式在海上航行,就算面對來襲目標也不可能等到全部防空導彈發射完,來襲目標依然大量存在的可能,真的到那個時候,面對已經飛過來的敵方來襲導彈,就算保留有海上重新裝填吊機,速度根本來不及吧。
另外值得一說的是,雖然美海軍已經在前面證明了海上裝填吊機的“不實用、雞肋"屬性,使得中國在海軍發展路上少走了很多彎路,但是仍然能夠在有些052D型導彈驅逐艦上看到類似MK41那種內建摺疊吊機的起重臂存在,這也就意味著不光052D甚至連最新的055型導彈驅逐艦隻要有海上裝填需求,也是可以加裝這一海上模組的。不過鑑於我軍包括054A、052D等驅逐艦的導彈垂髮單元全部選擇靠港裝填,或許整合在中國產導彈垂髮單元中的起重吊臂並不是用來裝填的,更像是應急維護的裝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