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曉帆輕舟
-
2 # 石頭剪釖布
導讀:在我看來這隻能是一個選擇題,因為不論一個人再怎麼好,總會有人說你不好,而越是跟別人打交道多,越是出名的人,基本上也就越容易得罪人,就算是自己人有時候也難免會得罪,所以想讓每個人都給你好評,是非常、非常困難的!
但是我們中華大地,源遠流長,所出聖人無數,假如讓我選的話,我會選擇敬愛的周總理,在完全沒有差評這個事上,周總理可以說是完美無瑕的!
遇到困難時周總理說:共產黨人就是為不斷克服困難,繼續前進而存在的。畏難苟安,不是共產黨人的品質。
生病時周總理說:死我並不怕。古人說,人活七十古來稀,我已是七十七歲多的人了,也算得上是高壽了。可是這二十幾年的時間,總應該把國家建設得好點,人民的生活多改善一些,去馬克思那裡報到,才感到安心。現在這種狀況去報到,總感到內疚、羞愧
離開我們前周總理說:把我的骨灰撒到江河大地去做肥料,這也是為人民服務。活著為人民服務,死後也要為人民服務。
這就是我們敬愛的周總理,每一箇中中國人都知道他有多好,所以我在這裡選周總理,可能有些人會不同意,那麼看一看周總理所有的對手、包括敵人如何評價他,也就知道周總理是否完美無瑕了!
為了建立抗日統一戰線,周總理花費一個月的時間先後跟閻錫山進行了三次會談,最終閻錫山同意了周總理提議,在大家讚賞周總理時,發出了這樣的感嘆:“周恩來乃神才也”。
2、張治中
“我的一切進步與我的老朋友周恩來的幫助、教育是分不開的,我永遠不會忘記他的情懷,他那廣泛團結人的思想是中國人學習的楷模。”
3、李宗仁
“周恩來作為國共和談的首席代表,高瞻遠矚,立地生輝,拋開國共兩黨各自的信仰不說,僅以有這樣的傑出領袖人物來看,中國共產黨的勝利,也是天經地義的,順乎情理!”
4、于右任
“周恩來的人格真是偉大”!
5、國民黨內傳言
得周恩來者得天下,委員長若有周輔佐,何至於有今天的局面。
“中國如果沒有毛澤東就可能不會燃起革命之火;如果沒有周恩來,就會燒成灰燼。”
2、英國前外交大臣艾登
“你們早晚會知道,周恩來可不是平凡的人。”
3、印度印中友協會長
“世界上的領導人,能多一些像周總理的,世界和平就有希望了”。
4、聯合國前祕書長哈馬啥爾德
“與周恩來相比,我們簡直就是野蠻人。”
5、蘇聯總理柯西金
“請你轉告周總理,周總理是絕頂聰明的人,只要他在世一天,我們是不會進攻的,也不可能進攻的。”
不過看當下的國際形勢,歷史上馬上就會多一個“完全沒有好評的大眾知名人物,”無論是他的平民百姓,還是大眾媒體,又或者是盟國,小弟國家,甚至聯合國都把視為了這個世界上最危險的人,而他的對手那就不用說了,每天上百萬個差評送給他,也攻不破他那厚厚的臉皮!無怪乎美國媒體稱其有個祕密武器——厚顏無恥!
-
3 # 帝國的臉譜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白璧還會有微瑕,一個人完全沒有負面評價,想想是蠻難的。不過,歷史幾千年,芸芸眾生數以兆億計,期間聖哲賢明者亦難以計數,怎麼就不會出現完人呢?人上一百,形形色色,既然有千奇百怪的人,自然就會有完全沒有負面評價的完人。通過對歷史以來大眾知名人物的篩選,竊以為千古第一完人,蘇東坡算一個。
千百年來,蘇東坡的詩詞歌賦文,風靡了無數讀者,凡是閱讀過蘇東坡詩詞歌賦文章的人,幾乎沒有不喜歡的,很多人一生都在他才華的光環中沐浴,心甘情願地成為了他的粉絲,就連很多本身才高八斗的文人,也情不自禁地對蘇東坡讚歎有加,佩服得五體投地。比如,大作家林語堂。
林語堂先生寫過一本《蘇東坡傳》,他在書中對蘇東坡的追捧與喜愛,簡直是從每一個字、每一句話中洋溢位來,透露出他真心而難以掩飾的喜愛,他在序言中這樣說蘇東坡:“像蘇東坡這樣的人物,是人間不可無一難能有二的。……蘇東坡是個秉性難改的樂天派,是悲天憫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畫家,是偉大的書法家,是釀酒的實驗者,是工程師,是假道學的反對派,是瑜伽術的修煉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祕書,是飲酒成癮者,是心腸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堅持己見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詩人,是生性詼諧愛開玩笑的人……蘇東坡的人品,具有一個多才多藝的天才的深厚、廣博、詼諧,有高度的智力,有天真爛漫的赤子之心——正如耶穌所說具有蟒蛇的智慧,兼有鴿子的溫柔敦厚,在蘇東坡這些方面,其他詩人是不能望其項背的。”
確實,蘇東坡吸引人的,不僅僅是他的詩文,還有他寬廣的胸懷和迷人性格。蘇東坡和章惇之間的故事,便可以充分顯示蘇東坡的大度。二人年輕時曾是朋友,後來,因為熙寧變法,章惇曾收拾過朋友蘇東坡。1094年,宋哲宗任命章惇為宰相,章惇因曾遭到保守派的貶謫,他上臺後,就開始大肆報復。他把已故宰相司馬光的牌坊拆了,把朝廷賜司馬光的墓碑碑文磨平了。蘇東坡曾經反對過變法,章惇先將他貶至惠州,為寧遠軍節度副使,後又貶至海南。
1100年,宋哲宗去世,宋徽宗繼位,變法派失勢,章惇也被貶到廣東雷州。章惇的兒子章援在蘇東坡任主考官時中了進士,是蘇東坡門生。章援去雷州探望貶居的父親時,想順路拜見蘇東坡,又擔心老師記仇,後來便寫了一封長信給老師,希望老師能夠原諒自己的父親。蘇東坡回信說:“我與你父定交四十餘年,雖中間稍有誤會,交情卻無增損。聞其高年寄跡海隅,此懷可知。但以往者更說何益?惟論其未然者而已……”在信中,蘇東坡還談到了當年章惇對自己諍友般的規勸。這就是東坡,不記人家的仇,不忘人家的好。
蘇東坡雖然被動地陷入過政治鬥爭,但蘇東坡只對事不對人,從不記恨那些給他使過絆子的人。王安石、惇等人,都曾排擠或陷害過他,但對他們個人,蘇東坡從來都沒有表露過絲毫的怨恨,後來甚至還與王安石成為了朋友。這說明,在蘇東坡的人生字典裡,沒有“敵”而只有“友”,蘇東坡只恨那些可恨之事,具體到某個人,他卻從來不放置心頭的。對於起起落落的仕途,蘇東坡也坦然自若,順流快慰,逆流也不悲苦。這些性格特點,就是他讓人著迷的地方。
-
4 # 夏雨風
有,在毛澤東時代湧現出了無數個完全沒有負面影響的大眾人物。焦裕祿和雷鋒是其中傑出代表。
在寸草不生的乾旱的蘭考縣,來了縣長焦裕祿,旱土難產,百姓疾苦,焦縣長看了哭了:我願此生撲在蘭考,不把旱土變糧倉,誓不返鄉。
焦縣長從此不顧妻兒苦難,一心撲在改造鹼土的艱苦工程上。多少回老母惦記,孩兒病危,都幾過家門而不入。共產黨縣官直到病死在崗位上,也沒為老母妻少添置過一草一木。他為蘭考種植了綠化改良了土地向祖國盡了忠!
乞討流浪的雷鋒,解放翻身做主人。從工人到軍人,都永遠感恩黨和國家。他刻苦掃盲,學習上進,用大公無私精神報答社會,一路助人,一路感恩。他的曰記是充滿了愛國愛黨愛人民的純樸而美麗的思想火花,一個流浪兒成長為大愛天下的偉大的戰士!
國家最高領袖噙淚為他題詞:"向雷鋒同志學習!"
世界最高軍校美國西點軍校的名人牆上,掛著中國軍人雷鋒的肖像!
雷鋒充滿正能量的光輝形像,代表了中國千千萬萬的善良而忠義者,不僅是中國的驕傲!也是世界的驕傲!
-
5 # 吉祥如意
可以肯定的說,沒有。
原因之一就是在國內流傳很廣的一句話可以詮釋: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不論是歷史人物,還是當今名人。不論是叱吒風雲,還是默默無聞的人,都不可能做到無人誹議的那種程度。
秦始皇開創了用武力統一中國的先河,統一道路、統一度量衡、統一文字等等,為建立大一統的江山和文化,可以說建立了不朽功勳。但由於徵勞役修長城、修陵寢和焚書坑儒遭遇幾千年的罵名。
孔老夫子,可謂是從古至今的文化名人,由於不尊重婦女,不尊重農業生產勞動,也不是所謂的完人。
當代還有一個被稱為新文化運動的開創人,死後被老蔣封為“當代完人”的胡適,學貫中西,文化泰斗。個人一生倡導婦女解放,婚姻自由。最終不還是尊重母命,娶了一個纏小腳而又目不識丁的女人為妻,也有違他個人的初衷。
綜上所述,追求完美是一個人一生中的崇高理想境界。只要不斷努力,修正自我,減少人生歷程中的失誤。不給社會、不給他人、同時不給自己造成大的傷害。根據個人能力大小,對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也就是很了不起的事了。至於負面評價,那是他人的事情。俗話說,能捆住驢嘴,還能捆住人嘴嗎?(2019/06/17)
-
6 # 薛白袍
1
比方說周公。周朝那個。周公吐哺天下歸心的周公。
周公名叫姬旦,呃,古人起名字有很多很奇怪,姬旦同學這個名字如果不連起來念,還是挺好的。
周公是文王姬昌的第四個兒子,武王姬發早逝,周公輔助年幼的成王七年,很多周朝的典章制度都是在周公手下完善起來的,比方說嫡長子繼承製,宗法制度、分封制、井田制等。
當時謠言說周公早晚會篡了成王的江山,因為他基本上一手把持了周朝的草堂上下,周公吐哺說的是他的忙碌。
周公恐懼流言逃到了楚地躲避,後拉又被成王請回,他曾說自己整天這麼忙就是為了鞏固周朝江山大業。
周朝江山是文王和武王打下來的,但是真正使得周朝傳承數百的基礎卻是周公奠定的。
打江山易,守江山難。
所以賈誼說周公:周公集大德大功大治於一身。孔子之前,黃帝之後,於中國有大關係者,周公一人而已。
周公在歷史上的標籤就倆字:完人。
而在中國近代史上,姓周的人很多,但是被稱為周公的卻只有一個人,這人不管在敵我雙方,威信都很高,被所有人敬重。
周公是人們發自內心對他的尊稱,他的作為不遜於古代的周公。
2在知名人物中,諸葛亮應該算是黑點比較少的人之一。
不過現在好像黑他的人蠻多的。
諸葛亮算是古代讀書人最想達到的境界,年紀輕輕被明主賞識,出山後縱橫捭闔,依靠著超人的謀略為漂泊了半生的劉備打下大大的江山。
劉備死後他又殫精竭慮的輔助哪位有點缺根筋的後主,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最後累死在自己工作崗位上。
可以說諸葛亮身上的品質是古代讀書人和君王都很看重的。
讀書人看重他得遇明主被賞識重用,一身本事終得施展。
君主看重的是他的忠誠,不管皇位上坐的是一頭虎還是一頭豬,諸葛亮都盡心服務,不會像隔壁司馬家一樣,時刻想著把坐上哪位拉下來,自己坐上去。
後世很多人想學諸葛亮,但是成功者寥寥。
比方說明朝的活神仙劉伯溫,在民間和諸葛亮齊名,當年朱元璋請劉伯溫出山,劉伯溫還想學習諸葛亮讓朱元璋來一次三顧茅廬。
但是朱元璋不是劉備,派手下人拿著寶劍和書信再請劉先生,局勢很明顯,你來或不來,你選擇生還是死。
所以諸葛亮其實是不好學的,畢竟歷史上沒有那個老闆混的像劉備一樣慘,四十多了還在寄人籬下,他急需要一個人給他指明前進的方向,諸葛亮的出現無疑是雪中送炭。
而劉伯溫遇上朱元璋時,朱元璋正和陳友諒張士誠爭奪天下,龍灣大戰一觸即發,劉伯溫對於朱元璋來說屬於錦上添花,而且還是四朵花,劉伯溫只是其中一朵花而已。
所以看看中國歷史諸葛亮也只此一例而已。
===========================
-
7 # 木劍溫不勝
明朝名臣,民族英雄于謙。公元1449年,年輕的明英宗御駕親征瓦剌,卻在土木堡遭遇襲擊,全軍覆沒。皇帝被俘,北京城內一片慌亂,文武百官已經開始商議遷都之事,唯有于謙力排眾議,堅持請求固守北京城。隨即明代宗即位,封于謙為兵部尚書。
明代宗親自率軍二十二萬鎮守北京城,瓦剌以英宗為要挾,逼代宗投降。代宗以“江山為重,君為輕”一口拒絕,瓦剌要挾失敗只得放過英宗。于謙積極部署北京保衛戰,請求將南北兩京、河南和沿海佈防的抗倭軍緊急調至順天府,暫時安定人心,全權負責京城防禦工作,後屏退瓦剌,為大明朝立下了汗馬功勞。後人說于謙給大明續了兩百年的命,這一點都沒有誇大,只是向來功臣良臣都不得善終。
公元1457年2月16日,于謙在他曾經拼命保護的大明官民面前被斬首示眾。此時,距離土木堡之變不過八年之久。
這年正月,因代宗病重,石亨、徐有貞等人說動了孫太后同意,協助被幽禁在南宮的太上皇明英宗恢復帝位,史稱奪門之變。明宣宗一共有兩個兒子朱祁鎮和朱祁鈺,朱祁鎮當年被俘,是孫太后一紙詔書將明代宗推上寶座,也就是說只要孫太后不承認明代宗的合法性,朱祁鎮也可以名正言順地奪回位置。
明代宗病入膏肓,他在病榻之上聽聞政變,第一怕的竟然是于謙傭兵造反。聽聞是朱祁鎮發起政變之後才長舒一口氣:“哥哥坐,好!好!”他生怕皇權落入旁人之手,即便這是他曾經重用的大臣。明英宗這廂本也不想殺于謙,他也知道于謙對大明有功勞,不忍殺之。石亨、徐有貞趕忙勸英宗:不殺當年擁護代宗的于謙,復辟便出師無名。英宗便下了決心將其處死。
此時的于謙,身份格外敏感尷尬起來,他手握重兵,完全可以將朱祁鎮勢力以謀反之罪鎮壓。但是如果這麼做,孫太后也會受到牽連,最終後果必將是被罷黜後和朱祁鎮一同被囚禁。而朱祁鈺時日不多,他必須要找到另一個太子。朱祁鎮以謀逆之罪被囚禁,他的子孫必然失去了繼承皇位的資格。而朱祁鈺的兒子朱見濟也在四年之前死亡,于謙只能從藩王之中選擇一人,這必將會讓大明陷入混亂之中。
自己的命和天下的安寧,于謙最終選擇了天下。這世間能救國家於將傾的大將何其之多,但是在這樣的生死抉擇之下選擇犧牲自己的又有幾個?孫太后本不知于謙之死,知曉後哀悼了好幾天,英宗也後悔莫及。
據說于謙寫這首詩的時候才十二歲,和他的人一樣,這首詩語言質樸,沒有華麗的辭藻雕琢,卻字字透露著正氣和無畏。後人對朱祁鈺、朱祁鎮兄弟褒貶不一,只是對這位功臣,只有褒獎之詞。
-
8 # 史海爛柯人
這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或許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崇拜的歷史人物,甚至會覺得他完美無瑕。然而,或許能真正被大家認可的,卻只有一位,那就是我們敬愛的好總理。
他少年時便立下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遠大志向,並將自己的一生都奉獻給了祖國和人民。他的故事太多,也太精彩,無論是挑出哪一段來,都能被大家拍案叫絕,深為敬佩。
這個回答堪稱巧妙,因為當時我們的錢幣面額分別為十元、五元、兩元、一元、五角、兩角、一角、五分、兩分和一分,加在一起共計是十八塊八毛八分。
類似這樣的巧妙回答,還有許多版本。這些故事都反映出周總理偉大的智慧和靈活的應變能力。也正因如此,周總理在國際外交舞臺上始終立於不敗之地,更是贏得了不少對手的尊重。
總理的一生都很簡樸,他嚴於律己,寬和待人,幾乎贏得了世人的一致好評。如果說,歷史上真有哪一位人物沒有負面影響的話,我想,這個人自然要首推人民的好總理!
-
9 # 歷來現實
歷史上任何一位統治者,尤其是經歷過戰爭上位的統治者,都不可能在史書上或百姓心目中留下零差評,戰爭意味著殺戮、殺戮意味著死亡,由此帶來的結果是愛者恆愛,厭者恆厭。
哪怕是一位做學問的大家宗師,流派相爭,有再多的支持者,也不缺乏足量的反對者。
再知名的神醫,也都是在不斷的碰壁、試錯中成長,成長的代價就是很多差評。
那麼請問,除了帝王將相、宗師大家,還有什麼能夠知名的大眾人物?
難道古代封建帝王真的沒有口碑無差評的先進人物嗎?
東漢的漢殤帝和漢衝帝,是中國歷史上幾乎沒有任何負面評價的兩位皇帝,不僅對他倆個人沒有任何負面評價,甚至對他倆的後代也沒有絲毫負面評價。漢殤帝劉隆是漢和帝劉肇的小兒子,他的一生是高光的一生,他的人生中有三分之二的時間裡是皇帝,史書裡對他留下的語錄那是一片空白,足見他是一個沉默寡言、惜字如金的內斂型皇帝。
他在位期間,沒有訓斥過一位大臣、更沒有對他們施以任何刑罰,從朝臣這個角度,幾乎很難給皇帝差評。
劉隆三個多月即位,即位僅220天就去世,他的一生還不到十一個月。
同理,要說完全沒有負面評價的,肯定還要算漢衝帝劉炳一個,他是漢順帝劉保的兒子,東漢的第八位皇帝,他的個人履歷也很簡單:
公元143年出生。
公元144年8月即位當了皇帝。
公元145年正月,駕崩。
想給漢殤帝和漢衝帝負面評價的朋友,心裡該有多陰暗,這倆小朋友加起來都沒活過三歲吶! -
10 # 我舞水端
歷史上沒有負面評價的人,應該是不存在的,如果有人說有的話,那也是人們個人的崇拜硬把他放進去的。大多數不會認可的。
回覆列表
古往今來,無論是中國,還是國外,根本沒有所謂“完全沒有負面評價的人”,一個也沒有。
是人就會有過錯,有不足,區別只在於過錯缺失是多是少,是重是輕。
至於貌似“完全沒有負面評價”的知名人物,ta並不是真的十全十美,並不是真的“完全沒有負面評價”,其中有些人甚至問題多多。
既然人無完人,那麼,所謂“完全沒有負面評價”的人,其負面評價的“空缺”,原因何在呢?說起來,原因是很複雜的:
第一種情況:關於ta的過錯、關於人們對於ta的負面評價,都被刻意遮蔽了,造成了“完美”、“評價完美”的假象。
第三種情況:ta的過錯要麼是顯而易見,要麼是有記載,甚至一點也不隱晦,容易被察知,但是,大眾出於盲目的偶像崇拜心理,對於其過錯、對於相關的負面形象及其記錄不願相信,不願承認,不願正視,視而不見,這也造成了“評價很完美”的假象。
第四種情況:崇拜者在宣傳中刻意美化其偶像,甚至人為編造其“感人事蹟”,這些美化、加工後的形象一旦被大眾當成真實予以接受,一傳十、十傳百,非常容易強化“ta完美無缺”的假象。
虛構某偶像的“感人故事”,這種情況,古今中外都不乏其例。
關於美國國父華盛頓,曾經有一個美妙的小故事——“小華盛頓與櫻桃樹”的故事,從大洋彼岸傳到中國,甚至成了中國小學生們的勵志讀物,然而,經美國的歷史學者嚴謹研究,得出的結論是:這個故事純屬虛構,並無此事!
類似的虛構“感人故事”,並非孤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