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隱的淚,其中幾個典都能直接拿來用別。
蓋別之常有淚。
你這一首別,都是一個差不多意思的別。李商隱的淚就不同,因何不同,因淚流之因由不同。所以他那首淚寫完,八句雖然都是淚,但是不重複。你這首寫完,基本就是兩句搞定的事情。
要學李商隱,要從別之因由不同而寫,而不是泛泛的找幾個離別場景。
比如為了養家餬口而別妻子,為了保家衛國而別父母,為了理想抱負而別兄弟……
最後再來一個能切合自己身世的別,這個別要和前面的別有個關係,無論是包含還是被包含,都要能承接上面的別,不然全篇就顯得散。
總而言之,你這首詩,最多四句的內容,卻被你寫成了八句,而且結尾並不能全收,所以,其實不及格。
新來潮水舊來波,未抵江湖離恨多。
王子解憐桃葉面,謝娘清唱竹枝歌。
金陵肆本尋常見,灞水橋曾取次過。
馬上琵琶期復久,人間到此擲飛梭。
淚
李商隱
永巷長年怨綺羅,離情終日思風波。
湘江竹上痕無限,峴首碑前灑幾多。
人去紫臺秋入塞,兵殘楚帳夜聞歌。
朝來灞水橋邊問,未抵青袍送玉珂。
《二馮先生評閱才調集》:
馮舒:句句是淚,不是哭。馮班:平敘八句,律詩變體。
《唐詩貫珠》:
起二句總說世間墮淚不休之人,下四句道古來滴淚之事,是由虛時實之法。結歸到作者見在實事,謂終於青袍流落長安矣。
《李義山詩解》:
此詩是欲發己意,而假事為辭以成篇者也。其本旨全在結局……以詩論,則由虛而實;以情論,則由淺而深。結言凡此皆可悲可涕之處,然終不若灞水橋邊,以青袍寒士而送玉珂貴客,抱窮途之恨為尤甚也。
《玉溪生詩意》:
平列六句,以二句結,七律原有此格,非玉溪創調。
《重訂李義山詩集箋註》:
程夢星曰:此篇全用興體,至結處一點正義便住。不知者以為詠物,則通章賦體,失作者之苦心矣。八句凡七種淚,只結句一淚為切膚之痛。
《唐體餘編》:
六句實賦,似是正面,結句一筆翻落,化實為虛,局法奇甚。
《唐詩別裁》:
以古人之淚形送別之淚,主意轉在一結。
《山滿樓箋註唐人七言律》:
一二先虛寫,一是宮娥,二是思婦。此二種人,最善於淚,故用以發端。中二聯,皆淚之典故,然各有不同;三四是為人而淚者;五六是為己而淚者;送終感恩,悲窮嘆遇,盡於此矣。七八再虛寫天下之淚,無有多於送別;而送別之淚,無有多於灞橋:故用以收煞。
《唐賢清雅集》:
昔人謂句句是淚不是哭,信然!愚謂前半猶人所知,後半放筆言之,末仍說出自己心事,方不是空空詠淚。詩骨在此,須細看“朱抵”二字。
《玉溪生詩集箋註》:
香山《中秋月》已有作法,此則尤變化矣。
《詩境淺說》:
詩題只一“淚”字,而實為送別而作。其本意於末句見之,前六句列舉古人揮淚之由,句各一事,不相連續,而結句以“未抵”二字結束全篇:七律中創格也。首二句以韻語而作對語,一言宮怨之淚,一言離人之淚。三句言撫湘江之斑竹,思故君之淚也。四句言讀峴首之殘碑,懷遺愛之淚也。五六句言白草黃雲,送明妃之遠嫁;名姬駿馬,悲項羽之夭亡:家國蒼涼,同聲一慟,兒女英雄之淚也。末句言灞橋送別,揮手沾巾,縱聚千古傷心人之淚,未抵青袍之溼透。五溪所送者何人?乃悲深若是耶!
李商隱的淚,其中幾個典都能直接拿來用別。
蓋別之常有淚。
你這一首別,都是一個差不多意思的別。李商隱的淚就不同,因何不同,因淚流之因由不同。所以他那首淚寫完,八句雖然都是淚,但是不重複。你這首寫完,基本就是兩句搞定的事情。
要學李商隱,要從別之因由不同而寫,而不是泛泛的找幾個離別場景。
比如為了養家餬口而別妻子,為了保家衛國而別父母,為了理想抱負而別兄弟……
最後再來一個能切合自己身世的別,這個別要和前面的別有個關係,無論是包含還是被包含,都要能承接上面的別,不然全篇就顯得散。
總而言之,你這首詩,最多四句的內容,卻被你寫成了八句,而且結尾並不能全收,所以,其實不及格。
新來潮水舊來波,未抵江湖離恨多。
王子解憐桃葉面,謝娘清唱竹枝歌。
金陵肆本尋常見,灞水橋曾取次過。
馬上琵琶期復久,人間到此擲飛梭。
淚
李商隱
永巷長年怨綺羅,離情終日思風波。
湘江竹上痕無限,峴首碑前灑幾多。
人去紫臺秋入塞,兵殘楚帳夜聞歌。
朝來灞水橋邊問,未抵青袍送玉珂。
《二馮先生評閱才調集》:
馮舒:句句是淚,不是哭。馮班:平敘八句,律詩變體。
《唐詩貫珠》:
起二句總說世間墮淚不休之人,下四句道古來滴淚之事,是由虛時實之法。結歸到作者見在實事,謂終於青袍流落長安矣。
《李義山詩解》:
此詩是欲發己意,而假事為辭以成篇者也。其本旨全在結局……以詩論,則由虛而實;以情論,則由淺而深。結言凡此皆可悲可涕之處,然終不若灞水橋邊,以青袍寒士而送玉珂貴客,抱窮途之恨為尤甚也。
《玉溪生詩意》:
平列六句,以二句結,七律原有此格,非玉溪創調。
《重訂李義山詩集箋註》:
程夢星曰:此篇全用興體,至結處一點正義便住。不知者以為詠物,則通章賦體,失作者之苦心矣。八句凡七種淚,只結句一淚為切膚之痛。
《唐體餘編》:
六句實賦,似是正面,結句一筆翻落,化實為虛,局法奇甚。
《唐詩別裁》:
以古人之淚形送別之淚,主意轉在一結。
《山滿樓箋註唐人七言律》:
一二先虛寫,一是宮娥,二是思婦。此二種人,最善於淚,故用以發端。中二聯,皆淚之典故,然各有不同;三四是為人而淚者;五六是為己而淚者;送終感恩,悲窮嘆遇,盡於此矣。七八再虛寫天下之淚,無有多於送別;而送別之淚,無有多於灞橋:故用以收煞。
《唐賢清雅集》:
昔人謂句句是淚不是哭,信然!愚謂前半猶人所知,後半放筆言之,末仍說出自己心事,方不是空空詠淚。詩骨在此,須細看“朱抵”二字。
《玉溪生詩集箋註》:
香山《中秋月》已有作法,此則尤變化矣。
《詩境淺說》:
詩題只一“淚”字,而實為送別而作。其本意於末句見之,前六句列舉古人揮淚之由,句各一事,不相連續,而結句以“未抵”二字結束全篇:七律中創格也。首二句以韻語而作對語,一言宮怨之淚,一言離人之淚。三句言撫湘江之斑竹,思故君之淚也。四句言讀峴首之殘碑,懷遺愛之淚也。五六句言白草黃雲,送明妃之遠嫁;名姬駿馬,悲項羽之夭亡:家國蒼涼,同聲一慟,兒女英雄之淚也。末句言灞橋送別,揮手沾巾,縱聚千古傷心人之淚,未抵青袍之溼透。五溪所送者何人?乃悲深若是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