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clothes made of cloth]∶(布制的衣服。麻布衣服(古時老百姓只能穿麻布衣服)。《大戴禮記·曾子制言中》:“布衣不完,蔬食不飽,蓬戶穴牖,日孜孜上仁。”《後漢書·禮儀志下》:“佐史以下,布衣冠幘。”《古今小說·月明和尚度柳翠》:“﹝ 柳翠 ﹞又制下布衣一襲,每逢月朔月望,卸下鉛華,穿著布素,閉門唸佛。”
2. [cloth gown worn by scholars not in government]∶借指平民百姓。古代平民不能衣錦繡,故稱。《荀子·大略》:“古之賢人,賤為布衣,貧為匹夫。”漢 桓寬 《鹽鐵論·散不足》:“古者庶人耋老而後衣絲,其餘則麻枲而已,故命曰布衣。”宋 沉括 《夢溪筆談·技藝》:“ 慶曆 中,有布衣 畢昇 ,又為活板。”清 李漁 《玉搔頭·締盟》:“多應是皂蓋填門多顯輩,因此上錯認了風塵一布衣。” 臣本布衣。——諸葛亮《出師表》典故《鹽鐵論》中說:古代普通人要到八九十歲才能穿絲綢衣服,在這以前,只能穿麻衣。所以老百姓稱為布衣。
詞語釋義布衣bùyī
1. [clothes made of cloth]∶(布制的衣服。麻布衣服(古時老百姓只能穿麻布衣服)。《大戴禮記·曾子制言中》:“布衣不完,蔬食不飽,蓬戶穴牖,日孜孜上仁。”《後漢書·禮儀志下》:“佐史以下,布衣冠幘。”《古今小說·月明和尚度柳翠》:“﹝ 柳翠 ﹞又制下布衣一襲,每逢月朔月望,卸下鉛華,穿著布素,閉門唸佛。”
2. [cloth gown worn by scholars not in government]∶借指平民百姓。古代平民不能衣錦繡,故稱。《荀子·大略》:“古之賢人,賤為布衣,貧為匹夫。”漢 桓寬 《鹽鐵論·散不足》:“古者庶人耋老而後衣絲,其餘則麻枲而已,故命曰布衣。”宋 沉括 《夢溪筆談·技藝》:“ 慶曆 中,有布衣 畢昇 ,又為活板。”清 李漁 《玉搔頭·締盟》:“多應是皂蓋填門多顯輩,因此上錯認了風塵一布衣。” 臣本布衣。——諸葛亮《出師表》典故《鹽鐵論》中說:古代普通人要到八九十歲才能穿絲綢衣服,在這以前,只能穿麻衣。所以老百姓稱為布衣。
閱讀古文甚至近來作品時,都可碰到“布衣”一詞。“布衣”指平民百姓的最普通的廉價衣服;“布衣蔬食”常形容生活儉樸;“布衣百姓”乾脆指廣大勞苦大眾了。
“布衣”顧名思義是布做的衣服。請大家注意了,這裡的“布”,可不是現在常說的百分之百棉花織出的“棉布”啊!追溯古代說的“布”,是今日叫做麻布的麻製品。所以,那個形容窮苦百姓的“布衣”,是穿麻製衣料的普羅大眾呢!先別驚詫,雖然麻製衣料現時比棉布還貴重,但古代卻恰恰相反。古時中國盛產各種麻類,用麻織布歷史悠久,棉花產量曾經甚少。物以稀為貴,棉布衣服只有大富大貴的顯赫人家才穿得起。大約在南北朝前後,中國的棉布是從南洋進口的走俏外國貨,只是運費也使得棉布身價成十倍的翻番,普通窮人只能將就著穿麻料衣服呢!直到元朝時,有名的黃道婆從瓊州帶回黎族人的紡織技術,種植棉花才漸漸多起來。朱元璋建立明朝後,規定凡有四畝田地的耕種者,必須種植桑、麻、棉各半畝;有十畝田地者,種棉加倍。這一來,棉花的種植,才逐漸在全國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