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為《清明上河圖》題跋者凡13人,實際上可能比這要多。
題跋中詩文並舉,有的以簡約文字記之,有的以詩記述感懷,也有的先詩後文,洋洋灑灑。
其中明代李東陽先後兩次為該圖題跋,是為特例。
較早用詩題跋的是金代的張公藥,跋詩系七言古體共12句:“通衢車馬正喧闐,是宣和第幾年。
當日翰林呈畫本,承平風物正堪傳。
水門東去接隋渠,井邑魚鱗比不如。
老氏從來戒盈滿,故知今日變邱墟。
楚拖吳檣萬里舡,橋南橋北好風煙。
換回一晌繁華夢,簫鼓樓臺若個邊。”詩中既有對畫家當時聲名未傳的感嘆,也有對滄桑變化、繁華如夢的社會現實的思考。
詩句流暢上口,可吟可誦。
張公藥,字元石,以父蔭入仕,曾做過郾城縣令,官職不高,喜書畫收藏,對長卷深有研讀。
稍後一些時候,金人酈權的跋詩與張公藥的作品詩體句數相同。
這首詩與張公藥詩的不同之處在於,他借圖畫的觀賞之感,直接而有力地批評了宋代的奢靡享樂之風(到了政和及宣和年間尤其嚴重)。
“而今遺老空垂涕,猶恨宣和與政和”,“不念遠方民力病,都門花石日千艘”。
酈權,字元輿,安陽人,金章宗明昌年間(1190-1195)為著作郎,傳有《坡軒集》。
金人王、張世積的跋詩各為一首七律。
王詩云:“歌樓酒市滿煙花,溢郭闐城百萬家。
誰遣荒涼成野草,維垣專政是奸邪。
兩僑無日絕江舡,十里笙歌邑屋連。
極目如今盡禾黍,卻開圖本看風煙。”詩人抒發了自己的見解,把宋代繁華不再的原因歸結為奸臣當政。
張世積詩云:“畫橋虹臥汴河渠,兩岸風煙天下無。
滿眼而今皆瓦礫,人猶時復得璣珠。
繁華夢斷兩橋空,唯有悠悠汴水東。
誰識當年圖畫日,萬家簾幕翠煙中。”詩中用對比的手法,提醒人們汲取歷史教訓,透過上下努力,可以使珠璣復得,繁華之夢成真。
金代開了個跋詩的先河,元代幾乎無人響應。
一直到了明代,才又繼續跋詩的傳統。
其代表人物便是大學士、詩人李東陽。
他在繼承中有創新,就是詩文並舉,先詩後文,這可能與他的政治地位較高(官至禮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和才氣縱橫有關。
全詩乃七言古體,有36句之多。
該詩一氣呵成,一吐為快。
詩以畫面內容為起筆:“宋家汴都全盛時,萬方玉帛梯航隨。
清明上河俗所尚,傾城仕女攜童兒。”然後筆鋒一轉,開始詠歎畫家張擇端,字行之間充滿了讚賞與同情:“翰林畫史張擇端,研朱吮墨鏤心肝。
細窮毫髮夥千萬,直與造化爭雕鐫。
圖成進入輯熙殿,御筆題簽標卷面……姓名不入宣和譜,翰墨流傳藉吾祖。”詩人還把這歷史的罪過歸結到以蔡京為首的權奸和嫉賢妒能的小人身上,然而與倒行逆施者的願望相反,張擇端及其歷史長卷《清明上河圖》的藝術光輝誰也無法磨滅。
全詩抒情和敘事相結合,事理相融,讀來順爽,頗有唐詩遺風。
在李東陽之後,還有一位如壽先生也留下跋詩一首,是七言律詩:“汴梁自古帝王都,興廢相尋何處無。
獨憐徽欽從北去,至今荒草遍長衢。
妙筆圖成意自深,當年景少對沉吟。
珍藏易主知多少,聚散春風何處尋?”這首詩語言簡潔,興廢題詠,對《清明上河圖》的收藏、傳承過程中人物故事感慨興嘆,都如春風過耳一般。
此詩當是題詠張氏畫卷的上乘之作。
可惜除落款有“鷺津如壽”四字之外,作者的身世、生卒年等均已無從查考了。
歷代為《清明上河圖》題跋者凡13人,實際上可能比這要多。
題跋中詩文並舉,有的以簡約文字記之,有的以詩記述感懷,也有的先詩後文,洋洋灑灑。
其中明代李東陽先後兩次為該圖題跋,是為特例。
較早用詩題跋的是金代的張公藥,跋詩系七言古體共12句:“通衢車馬正喧闐,是宣和第幾年。
當日翰林呈畫本,承平風物正堪傳。
水門東去接隋渠,井邑魚鱗比不如。
老氏從來戒盈滿,故知今日變邱墟。
楚拖吳檣萬里舡,橋南橋北好風煙。
換回一晌繁華夢,簫鼓樓臺若個邊。”詩中既有對畫家當時聲名未傳的感嘆,也有對滄桑變化、繁華如夢的社會現實的思考。
詩句流暢上口,可吟可誦。
張公藥,字元石,以父蔭入仕,曾做過郾城縣令,官職不高,喜書畫收藏,對長卷深有研讀。
稍後一些時候,金人酈權的跋詩與張公藥的作品詩體句數相同。
這首詩與張公藥詩的不同之處在於,他借圖畫的觀賞之感,直接而有力地批評了宋代的奢靡享樂之風(到了政和及宣和年間尤其嚴重)。
“而今遺老空垂涕,猶恨宣和與政和”,“不念遠方民力病,都門花石日千艘”。
酈權,字元輿,安陽人,金章宗明昌年間(1190-1195)為著作郎,傳有《坡軒集》。
金人王、張世積的跋詩各為一首七律。
王詩云:“歌樓酒市滿煙花,溢郭闐城百萬家。
誰遣荒涼成野草,維垣專政是奸邪。
兩僑無日絕江舡,十里笙歌邑屋連。
極目如今盡禾黍,卻開圖本看風煙。”詩人抒發了自己的見解,把宋代繁華不再的原因歸結為奸臣當政。
張世積詩云:“畫橋虹臥汴河渠,兩岸風煙天下無。
滿眼而今皆瓦礫,人猶時復得璣珠。
繁華夢斷兩橋空,唯有悠悠汴水東。
誰識當年圖畫日,萬家簾幕翠煙中。”詩中用對比的手法,提醒人們汲取歷史教訓,透過上下努力,可以使珠璣復得,繁華之夢成真。
金代開了個跋詩的先河,元代幾乎無人響應。
一直到了明代,才又繼續跋詩的傳統。
其代表人物便是大學士、詩人李東陽。
他在繼承中有創新,就是詩文並舉,先詩後文,這可能與他的政治地位較高(官至禮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和才氣縱橫有關。
全詩乃七言古體,有36句之多。
該詩一氣呵成,一吐為快。
詩以畫面內容為起筆:“宋家汴都全盛時,萬方玉帛梯航隨。
清明上河俗所尚,傾城仕女攜童兒。”然後筆鋒一轉,開始詠歎畫家張擇端,字行之間充滿了讚賞與同情:“翰林畫史張擇端,研朱吮墨鏤心肝。
細窮毫髮夥千萬,直與造化爭雕鐫。
圖成進入輯熙殿,御筆題簽標卷面……姓名不入宣和譜,翰墨流傳藉吾祖。”詩人還把這歷史的罪過歸結到以蔡京為首的權奸和嫉賢妒能的小人身上,然而與倒行逆施者的願望相反,張擇端及其歷史長卷《清明上河圖》的藝術光輝誰也無法磨滅。
全詩抒情和敘事相結合,事理相融,讀來順爽,頗有唐詩遺風。
在李東陽之後,還有一位如壽先生也留下跋詩一首,是七言律詩:“汴梁自古帝王都,興廢相尋何處無。
獨憐徽欽從北去,至今荒草遍長衢。
妙筆圖成意自深,當年景少對沉吟。
珍藏易主知多少,聚散春風何處尋?”這首詩語言簡潔,興廢題詠,對《清明上河圖》的收藏、傳承過程中人物故事感慨興嘆,都如春風過耳一般。
此詩當是題詠張氏畫卷的上乘之作。
可惜除落款有“鷺津如壽”四字之外,作者的身世、生卒年等均已無從查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