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胡上岸日記

    上個世紀以來,在世界範圍內,隨著經濟的迅速發展,出現了人口爆炸性增長,資源過度開發,對能源尤其是對化學燃料需求猛增,不僅導致了全球性的資源匱乏,生態失衡和環境汙染,而且還由於大量二氧化碳、甲烷、一氧化氮、鹵素碳化物等溫室氣體排入大氣,從而導致發生了全球性氣候變暖現象。

      據報道,目前大氣中二氧化碳、甲烷 和一氧化氮的濃度與工業革命以前相比分別增加了30%、145%和15%。其中二氧化碳濃度由於人類活動引起的增加量高達25%,並且其濃度目前還正在以每年0.5%的速度繼續增加。科學家根據二氧化碳排放量預測,到2100年全球平均氣溫有可能上升1~4.5℃。在氣候變化中,平均氣溫哪怕是隻改變0.5℃,都會對社會經濟和自然生態產生很大影響。

      全球性氣候變暖固然有利有弊,但總的來說是弊大於利,特別是對農業,由於極端氣候事件的頻繁發生,將可能造成土壤乾旱、侵蝕加劇、病蟲害危害程度增高、農業生物物種衰退甚至滅絕、農業成本和投資增大等等。氣候變暖可導致水資源短缺、汙染物濃度增高,以及旱澇災害增多、還會導致極地冰雪融化,從而引起海平面水位升高,海岸帶地區被淹沒、地面下沉等。在高緯度和荒漠化地區,由於氣候變暖會使土質變得鬆散,從而導致植被下降、沙塵天氣增多。在上述幾種溫室氣體中,鹵素碳化物的增加還會消耗大氣平流層中的臭氧,使臭氧層保護地球上的人和其他生物免受太陽紫外線傷害的能力降低。據聯合國的一項專門報告說,隨著全球氣候的繼續變暖,乾旱、洪水、飢餓和瘟疫將成為21世紀人類的嚴重威脅,熱浪和降雨發生的頻率將會加快,因此,水位上漲、洪水、滑坡和雪崩將會增加。經常遭受水荒的南方地區將會遇到更多的颱風、乾旱和嚴重的沙漠化。因此,許多國家的農業產量將會大幅度下降,還可能出現饑荒和流行性疾病。

      自工業革命以來,隨著生產力的飛速發展,人類已成為引起地球氣候變暖的一個最活躍的因素。如果說原始時期對於人類的刀耕火種、毀林種地,環境還可以忍耐和恢復元氣那麼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人口爆炸性的增加,人類無節制地向大自然貪婪地索取,環境便不可避免地向人類實施報復了。“溫室效應”就是環境對人類“溫情脈脈”的回饋。人們不要忘了,全球溫度平均升高的這幾個攝氏度會給人類帶來什麼樣的後果。

      “水可載舟,亦可覆舟”,氣候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之一,它孕育著人的生命,孕育著一切希望,同時也孕育著殺機。作為普通公民,均應把保護氣候當作人身的一種素質和修養,因為氣候關乎每個人的切身利益甚至生死存亡。我們只有一個地球,只有熱愛環境,保護氣候,調整好人與自然的關係,科學合理地利用環境資源,才能使其造福人類,萌及子孫,如果一味地征服自然,只能把人類帶向“幸福的墳墓”。

      保護氣候的具體對策是減少各種溫室氣候的排放量,保護森林,合理利用土地和資源,嚴格控制人口增長等。

      保護氣候的行動不應僅侷限在技術和領導層面上,而是應讓社會各界和廣大公眾來共同關心這個問題,因此有必要在“人與自然的關係”這個更廣泛、更具普遍性的認識論層面上建立全社會的氣候保護意識。

      中國的經濟騰飛有目共睹,但有人說,森林被毀、酸雨、環境汙染、資源過度開採,以及20%的物種瀕臨滅絕等,是經濟飛速發展的“苦澀一面”。面對極端氣候事件的頻繁發生,有識之士紛紛倡議,要與自然和諧相處。人與自然的關係,從古至今一直吸引著眾多專家學者在不斷地進行思索和研究。辨證地、科學地、歷史地看待人與自然的關係,有助於我們加深對保護氣候的認識。保護氣候的根本問題在於調整人與自然的關係,這是一個涉及國家長治久安,涉及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涉及子孫後代的重要戰略問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1986年7月6日出生的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