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在於阿爾及利亞民族解放陣線採取了將獨立戰爭國際化的戰略方針
阿爾及利亞民族解放陣線(National Liberation Front,簡寫:NLF)知道自己在軍事上根本不是法國的對手,兩者之間的力量懸殊太大。因此,NLF領導層決定製定新的戰爭策略,目的就是使這場戰爭國際化。他們分析:雖然在軍事上比法國弱,但是在政治、外交和國際上他們有一定的優勢。
首先在政治方面,強調阿爾及利亞民族解放陣線的合法性;其次,與其他殖民地相比,阿爾及利亞具有特殊地位,因此這一戰略具有極其重要性。由於阿爾及利亞是“法國大都會”的一部分,法國極力將衝突控制在法國內部防止外部化,以免損害法國的國際形象。
基於這些因素,阿爾及利亞民族解放陣線(NLF)則尋求將衝突國際化,以獲取來自國際社會的支援。同時也在外交上向法國政府施加壓力。由此,NLF很好的利用了冷戰緊張關係以及第三世界的崛起,使衝突迅速國際化。
第一、利用美蘇兩大集團之間的緊張關係
FLN利用美蘇兩大集團之間的緊張關係來到達自己的目的。事實上,FLN他們就是希望得到東方陣營的物質援助,這樣的話,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就會馬上做出反應,促使他們獲得獨立。因為阿爾及利亞留在西方陣營完全符合美國的戰略利益。
不僅如此,FLN還利用了法國與美國之間的矛盾。因為美國與法國是盟友,美國不能容忍殖民統治但又不能公開宣稱,同時又不能放棄這個聯盟。這樣下去會在國際上給他們造成不良影響,最終會將阿爾及利亞推向東方陣營。如果出現這種情況,美國就會選擇促成阿爾及利亞獨立。
第二、尋求第三世界國家的支援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由於非殖民化運動而產生了很多新興的國家。1945年,聯合國只有51個成員國,可1965年上升到了117個。因此,聯合國的話語權其力量平衡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非殖民化產生的新興國家當時在聯合國佔了大多數,所以,這些第三世界國家擁有巨大的力量。
世界在兩極分化後又出現了另一種新氣象——不結盟運動。提倡不結盟運動的國家反對殖民主義,反對霸權主義,因此對阿爾及利亞發生的衝突事件感到極為關注,並在國際舞臺上支援阿爾及利亞民族解放陣線(NLF)。例如,1954年阿爾及利亞革命開始後不久,南斯拉夫就開始宣傳阿爾及利亞人民的獨立鬥爭;1955年,FLN受邀代表阿爾及利亞參加萬隆會議,從國際社會這個大層面對其合法性作出了認可。第三世界國家不斷敦促聯合國大會討論阿爾及利亞衝突事件,從而使法國政府在國際上越來越孤立。
第三、中國以及蘇聯對阿爾及利亞的援助
阿爾及爾戰役後,阿爾及利亞的民族解放力量損失慘重。因此,他們迫切需要得到國外的援助。這其中就有來自同為第三世界國家的中國的援助。中國不但提供財力還提供軍事援助,幫助重建了兵力達2萬多的阿爾及利亞民族解放軍。蘇聯也提供了極大的幫助和支援,並且促使美國為此作出反應。
1958年,阿爾及利亞共和國臨時政府(PGAR)成立,並得到了第三世界國家以及所有共產主義國家的承認。而當時被國際社會孤立的法國,在國際社會以及美國的壓力下只能屈服,最終於1962年3月18日在埃維昂萊班簽署了歷史性的《Évian Accords》協定(“埃維昂協定”或“依雲協定”)。
第四、阿爾及利亞人民的巨大貢獻
這一點也是非常重要的,特別是阿爾及利亞婦女,其中包括大多數穆斯林婦女。城市婦女就佔總兵力的20%,她們戰鬥在各行各業,包括情報、募捐、護士、後勤、實戰等等。其他就不再贅述。
總之,雖然法國鐵血鎮壓阿爾及利亞獨立,但是,阿爾及利亞人民依靠不屈不撓的頑強精神,經過堅持不懈的鬥爭最終取得了勝利。這就是法國必定失敗的根本原因。
關鍵在於阿爾及利亞民族解放陣線採取了將獨立戰爭國際化的戰略方針
阿爾及利亞民族解放陣線(National Liberation Front,簡寫:NLF)知道自己在軍事上根本不是法國的對手,兩者之間的力量懸殊太大。因此,NLF領導層決定製定新的戰爭策略,目的就是使這場戰爭國際化。他們分析:雖然在軍事上比法國弱,但是在政治、外交和國際上他們有一定的優勢。
首先在政治方面,強調阿爾及利亞民族解放陣線的合法性;其次,與其他殖民地相比,阿爾及利亞具有特殊地位,因此這一戰略具有極其重要性。由於阿爾及利亞是“法國大都會”的一部分,法國極力將衝突控制在法國內部防止外部化,以免損害法國的國際形象。
基於這些因素,阿爾及利亞民族解放陣線(NLF)則尋求將衝突國際化,以獲取來自國際社會的支援。同時也在外交上向法國政府施加壓力。由此,NLF很好的利用了冷戰緊張關係以及第三世界的崛起,使衝突迅速國際化。
第一、利用美蘇兩大集團之間的緊張關係
FLN利用美蘇兩大集團之間的緊張關係來到達自己的目的。事實上,FLN他們就是希望得到東方陣營的物質援助,這樣的話,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就會馬上做出反應,促使他們獲得獨立。因為阿爾及利亞留在西方陣營完全符合美國的戰略利益。
不僅如此,FLN還利用了法國與美國之間的矛盾。因為美國與法國是盟友,美國不能容忍殖民統治但又不能公開宣稱,同時又不能放棄這個聯盟。這樣下去會在國際上給他們造成不良影響,最終會將阿爾及利亞推向東方陣營。如果出現這種情況,美國就會選擇促成阿爾及利亞獨立。
第二、尋求第三世界國家的支援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由於非殖民化運動而產生了很多新興的國家。1945年,聯合國只有51個成員國,可1965年上升到了117個。因此,聯合國的話語權其力量平衡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非殖民化產生的新興國家當時在聯合國佔了大多數,所以,這些第三世界國家擁有巨大的力量。
世界在兩極分化後又出現了另一種新氣象——不結盟運動。提倡不結盟運動的國家反對殖民主義,反對霸權主義,因此對阿爾及利亞發生的衝突事件感到極為關注,並在國際舞臺上支援阿爾及利亞民族解放陣線(NLF)。例如,1954年阿爾及利亞革命開始後不久,南斯拉夫就開始宣傳阿爾及利亞人民的獨立鬥爭;1955年,FLN受邀代表阿爾及利亞參加萬隆會議,從國際社會這個大層面對其合法性作出了認可。第三世界國家不斷敦促聯合國大會討論阿爾及利亞衝突事件,從而使法國政府在國際上越來越孤立。
第三、中國以及蘇聯對阿爾及利亞的援助
阿爾及爾戰役後,阿爾及利亞的民族解放力量損失慘重。因此,他們迫切需要得到國外的援助。這其中就有來自同為第三世界國家的中國的援助。中國不但提供財力還提供軍事援助,幫助重建了兵力達2萬多的阿爾及利亞民族解放軍。蘇聯也提供了極大的幫助和支援,並且促使美國為此作出反應。
1958年,阿爾及利亞共和國臨時政府(PGAR)成立,並得到了第三世界國家以及所有共產主義國家的承認。而當時被國際社會孤立的法國,在國際社會以及美國的壓力下只能屈服,最終於1962年3月18日在埃維昂萊班簽署了歷史性的《Évian Accords》協定(“埃維昂協定”或“依雲協定”)。
第四、阿爾及利亞人民的巨大貢獻
這一點也是非常重要的,特別是阿爾及利亞婦女,其中包括大多數穆斯林婦女。城市婦女就佔總兵力的20%,她們戰鬥在各行各業,包括情報、募捐、護士、後勤、實戰等等。其他就不再贅述。
總之,雖然法國鐵血鎮壓阿爾及利亞獨立,但是,阿爾及利亞人民依靠不屈不撓的頑強精神,經過堅持不懈的鬥爭最終取得了勝利。這就是法國必定失敗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