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浩東jy

    所謂擠壓法,即不透過任何的穿卯,僅依靠刀柄與刀頸相互擠壓固定的方法。

    這種方法最為原始,使用也最為廣泛,主要有以下三類:

    一、各種“環首刀”

    其實大多數國內普通民眾對古兵器的認知一直都是被資本牽著鼻子走的。首當其中的就是東部沿海某省的一批打著“非遺”旗號的刀匠群體。這些人對古兵器的研究非常淺薄,但在資本的推動下掌控了話語權。

    古兵器復刻本應該是“老的什麼樣就照什麼樣復刻”,卻愣是被那個群體帶偏了,變成了“大師做成什麼樣,老的就應該什麼樣”。

    所謂的“漢環首”就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

    90年代開始,“漢環首”的概念就被搬出來各種炒作。作為早年間靠日本單養活的現代東南某省刀匠群體,他們製作的“漢環首”均使用與日本刀類似的目釘法連線。

    這導致很多人都認為漢代刀劍多使用目釘法連線。

    而事實上,大多數環首刀並不能在刀頸上找到任何用於鉚目釘的穿孔。也就是說,這些環首刀完全是依靠纏繩或扎箍的方法將刀柄擠壓在刀頸上。而類似的環首刀採用“擠壓-目釘組合法”最早也要追溯到北朝時期,而單純的目釘法直至隋唐才在中國大規模出現。

    這種連線方法看似原始,但操作簡單。製作、維修、更換的成本都極低。因此自古典時代開始,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2000多年的時間裡,始終有大量中國兵器採用這一方法。

    二、獨料柄或全金屬柄的內亞化兵器

    有不少現代學者,以“新清史”流派為首,喜歡以一種反傳統的思路來理解18世紀的中國,即大清帝國是一個內亞帝國,而乾隆不僅是漢人的皇帝,也是內亞帝國的統治者。

    關於這一歷史問題,我們在此不做過多討論。不過乾隆對刀劍的品味確實符合他“內亞帝國皇帝”的身份。當下清宮所藏的乾隆朝刀劍,除了部分採用傳統尾鉚法連線外,還有不少刀劍使用的是印度進口的痕都斯坦玉做刀柄,使用的連線方法自然也是與印度刀劍類似的擠壓法。

    正可謂“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乾隆對整料痕都斯坦玉的熱愛自然也影響到了後世以及民間,因此乾隆朝之後依然有不少中國刀劍採用類似的裝飾風格以及連線方法。

    這種連線方法放在中國刀劍上當屬獨特,但在它的“老家”印度則成為了幾乎所用刀劍都會使用的一種處理方法。

    具體的操作方法分三步:

    1、在柄料上打孔

    2、將刀頸插入柄料

    3、將明礬塞入柄料與刀頸之間的縫隙之中壓實

    4、用松香封口

    使用這種方法可以在沒有任何穿鉚的情況下將刀柄牢牢地固定在刀身上,比纏繩的方法要牢固很多。需要拆卸的時候只需將燒紅的鐵片將松香燙化即可輕鬆取出刀頸。這種方法的優勢還是很明顯的,堅固牢靠、拆裝簡單,還不用擔心因為鉚接的原因而破壞珍貴的柄料。

    類似的金屬柄刀劍,例如塔瓦,或坎達,使用的也是類似方法。

    三、克力士

    基本上所用的克力士使用的都是擠壓法。所以無論是在刀柄的底部還是側面都找不到任何穿鉚的痕跡。

    其具體操作流程與印度-波斯刀劍類似,只不過克力士並不會使用明礬填充,而是用絲線纏繞刀頸來填充,而且大多數並不會用松香封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有的大醫院的醫生都把自己的笑容藏起來了呢?有的小醫院醫生都是笑容滿面呢,這是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