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泊,明朝中期人,原籍安陽市仁義衚衕,明朝萬曆年間在朝中當過閣老,人稱郭閣老。郭閣老是個很講老鄉情誼的人,民間流傳著很多有趣的故事:
故事一:閣老小時在河順鎮前莊村讀書時,鍛造了一個三立方米的石槽,作為洗衣之用,並在石槽底下刻下“郭泊”二字,此物現在前莊村後邊放著。閣老幼時聰明好學,曾與安陽縣鹿山村的牛通判、可樂山村的孫相公一起讀書。一天晚上,閣老和通判入睡了,孫相公還在那裡用功。忽然,相公覺得咪咪忽忽,似睡非睡,一位老人站在跟前說:“學非學,用非用,啥命是啥命,相公就是相公。”孫相公猛地驚醒,將信將疑。第二天,孫相公考慮再三,決定退學。當閣老和通判得知相公退學的原因後,就許下諾言:“如果我們富貴,也一定要為你謀個一官半職。”後來,閣老和通判到京城有了官職,就派人來接孫相公進京,誰知,剛到可樂山村邊時,孫相公便一命嗚呼了。人們傳說,相公就是相公命,要是不來接他,也許能多活幾年。
故事二:林州市任村鎮楊耳莊村的楊春元到京城買花椒巧遇明神宗三女兒榮昌公主拋綵球招選駙馬,凡是未婚男子,不論貧富,都可赴宴應招,無心當駙馬的楊春元卻幸運地接住了綵球。當時主持招選儀式的是老鄉郭閣老,郭閣老一見,命隨從差人伺候春元坐下,開口問道:“今日你已中彩,就是當朝駙馬了,請將你的尊姓大名報於老臣知曉,老臣好安排你與榮昌公主的婚事。”春元見問,便大大方方答道:“晚生姓楊名春元,是彰德府林縣楊耳莊人氏,原是來這京城賣花椒,聽說皇上要為公主招駙馬,想來看看熱鬧,誰知……”郭閣老一聽,高興地說道:“恭喜老鄉今日高中駙馬郎!”春元中了駙馬,可一直惦記著他那花椒還未出手,聽郭閣老說是老鄉,就說:“老鄉你在這京都一定很長時間了,熟人也一定不少,可得幫我們將那幾擔花椒賣了。”“那花椒的事你就甭管了,宮中也是常用的,我隨後派人給你送進宮去。以後你就不用再去賣花椒了,與榮昌公主在這裡共享榮華富貴吧!你先去休息一下,這裡的事一切由我安排就是。”第二天,宮內笙笛悠揚,鼓樂齊鳴,春元身穿蟒袍玉帶,頭戴烏紗帽,與榮昌公主結為伉儷,成了駙馬郎。新婚不久,小兩口發生了矛盾,郭閣老出面調和,使雙方和好如初。
故事三:郭閣老在路上見到一個人推著一車棒槌去賣,經過交談,得知這個推車的人是林縣老鄉,他就想了一個計策幫老鄉銷貨。他過生日時,別的禮不要,只要棒槌,前來賀壽的官員很多,不大會兒,一車棒槌就賣光了。
故事四:有一次,皇上要他回老家察民情,他見到家鄉連年災荒,老百姓生活十分貧困,在同情之餘,就隨手取了個長得很小的白蘿蔔回朝覆命,皇帝聽他講明實情,又見他手中的蘿蔔,動了惻隱之心,當即指示讓河南少繳三成皇糧。相比之下,朝內有的大官同樣去考察民情,弄虛作假,本來農業收成不好,卻硬要浮誇。結果欺瞞了皇上,皇上信以為真,就叫那個地方多繳皇糧,可想而知,那裡的老百姓的日子就更不好過了。
故事五:郭閣老的老家門前的街道本來不寬,可鄰里蓋房子時,向外擴了一尺,其家人看不過,決定也把自家的房基向外擴一尺,於是兩家發生了爭執。其家人認為他在朝中作官,定要為自家撐腰,不久,家人收到了他寄回家中的一封信,信裡要家人寬宏大量,不要侵佔公共利益,信中有這樣兩句話:“千里捎書為一牆,不覺使人笑斷腸,和睦仁愛隔鄰居,讓他一尺有何妨?”家人接信後,認為他說的有理,不僅不往外擴,還向裡挪了一尺,鄰居原以為郭閣老要依仗權勢壓服自己的,沒想到郭閣老風格這樣高,也不好意思侵佔公家的地盤了,也自動往裡移了一尺。這樣一來,街道比原先寬了2尺,後人將這條街道稱作仁義巷。
郭泊,明朝中期人,原籍安陽市仁義衚衕,明朝萬曆年間在朝中當過閣老,人稱郭閣老。郭閣老是個很講老鄉情誼的人,民間流傳著很多有趣的故事:
故事一:閣老小時在河順鎮前莊村讀書時,鍛造了一個三立方米的石槽,作為洗衣之用,並在石槽底下刻下“郭泊”二字,此物現在前莊村後邊放著。閣老幼時聰明好學,曾與安陽縣鹿山村的牛通判、可樂山村的孫相公一起讀書。一天晚上,閣老和通判入睡了,孫相公還在那裡用功。忽然,相公覺得咪咪忽忽,似睡非睡,一位老人站在跟前說:“學非學,用非用,啥命是啥命,相公就是相公。”孫相公猛地驚醒,將信將疑。第二天,孫相公考慮再三,決定退學。當閣老和通判得知相公退學的原因後,就許下諾言:“如果我們富貴,也一定要為你謀個一官半職。”後來,閣老和通判到京城有了官職,就派人來接孫相公進京,誰知,剛到可樂山村邊時,孫相公便一命嗚呼了。人們傳說,相公就是相公命,要是不來接他,也許能多活幾年。
故事二:林州市任村鎮楊耳莊村的楊春元到京城買花椒巧遇明神宗三女兒榮昌公主拋綵球招選駙馬,凡是未婚男子,不論貧富,都可赴宴應招,無心當駙馬的楊春元卻幸運地接住了綵球。當時主持招選儀式的是老鄉郭閣老,郭閣老一見,命隨從差人伺候春元坐下,開口問道:“今日你已中彩,就是當朝駙馬了,請將你的尊姓大名報於老臣知曉,老臣好安排你與榮昌公主的婚事。”春元見問,便大大方方答道:“晚生姓楊名春元,是彰德府林縣楊耳莊人氏,原是來這京城賣花椒,聽說皇上要為公主招駙馬,想來看看熱鬧,誰知……”郭閣老一聽,高興地說道:“恭喜老鄉今日高中駙馬郎!”春元中了駙馬,可一直惦記著他那花椒還未出手,聽郭閣老說是老鄉,就說:“老鄉你在這京都一定很長時間了,熟人也一定不少,可得幫我們將那幾擔花椒賣了。”“那花椒的事你就甭管了,宮中也是常用的,我隨後派人給你送進宮去。以後你就不用再去賣花椒了,與榮昌公主在這裡共享榮華富貴吧!你先去休息一下,這裡的事一切由我安排就是。”第二天,宮內笙笛悠揚,鼓樂齊鳴,春元身穿蟒袍玉帶,頭戴烏紗帽,與榮昌公主結為伉儷,成了駙馬郎。新婚不久,小兩口發生了矛盾,郭閣老出面調和,使雙方和好如初。
故事三:郭閣老在路上見到一個人推著一車棒槌去賣,經過交談,得知這個推車的人是林縣老鄉,他就想了一個計策幫老鄉銷貨。他過生日時,別的禮不要,只要棒槌,前來賀壽的官員很多,不大會兒,一車棒槌就賣光了。
故事四:有一次,皇上要他回老家察民情,他見到家鄉連年災荒,老百姓生活十分貧困,在同情之餘,就隨手取了個長得很小的白蘿蔔回朝覆命,皇帝聽他講明實情,又見他手中的蘿蔔,動了惻隱之心,當即指示讓河南少繳三成皇糧。相比之下,朝內有的大官同樣去考察民情,弄虛作假,本來農業收成不好,卻硬要浮誇。結果欺瞞了皇上,皇上信以為真,就叫那個地方多繳皇糧,可想而知,那裡的老百姓的日子就更不好過了。
故事五:郭閣老的老家門前的街道本來不寬,可鄰里蓋房子時,向外擴了一尺,其家人看不過,決定也把自家的房基向外擴一尺,於是兩家發生了爭執。其家人認為他在朝中作官,定要為自家撐腰,不久,家人收到了他寄回家中的一封信,信裡要家人寬宏大量,不要侵佔公共利益,信中有這樣兩句話:“千里捎書為一牆,不覺使人笑斷腸,和睦仁愛隔鄰居,讓他一尺有何妨?”家人接信後,認為他說的有理,不僅不往外擴,還向裡挪了一尺,鄰居原以為郭閣老要依仗權勢壓服自己的,沒想到郭閣老風格這樣高,也不好意思侵佔公家的地盤了,也自動往裡移了一尺。這樣一來,街道比原先寬了2尺,後人將這條街道稱作仁義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