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知乎目目老師
-
2 # 理性科普者
先科普一下。聲音是由物體振動而產生的。描述聲音特性的四個物理量:聲音的傳播速度、音調、響度、音色。在15℃的空氣中,聲速為340m/s,每升高1℃,聲速增加0.6m/s。音調:聲源每秒振動的次數。人耳可聽見聲音訊率範圍:20Hz(赫茲)~20000Hz(赫茲),頻率低於20 Hz的為次聲波,頻率高於20000 Hz為超聲波,都是人耳聽不見的聲音。響度:聲音的大小或強弱,又叫音量。與聲源振動的幅度有關,響度的單位用分貝(dB)來表示。0 dB,人耳聽見最微弱的聲音。30-50 dB為安靜環境。70 dB以上為噪聲環境。90dB 以上,人的聽力受到損傷,感到耳疼、頭痛。為了保護聽力,應控制噪聲在90 dB以內。音色:物體振動發聲的品質,是區分不同物體發聲的重要物理量,與聲源的材料、結構、發聲的方式有關。由於問題只涉及到響度問題。所以,只談聲音的響度。
物體發聲的響度(音量)與物體振動的幅度有關,即物體振動時,偏離平衡位置距離的大小不同。振幅不同,響度不同,音量不同。如果用示波器反應響度的變化情況,在波形上,響度越大,波影象上的每點縱座標越長(理想的簡諧振動波形是正弦曲線)。在日常生活中,說話聲音的大小就是指響度不同,例如,嘶聲力竭,引吭高歌等。
我們聽到聲音響度(振幅)不同的原因,主要是作用在聲源上的力大小不同,距離聲源的遠近不同,聲音的傳播方式不同。用大小不同的力敲鼓,鼓發聲的響度不同。課堂上,前面和後面的同學聽到老師講課的聲音大小(響度)不同。醫生用聽診器聽腸胃蠕動聲或肺部氣流聲,感覺聲音較大;我們用紙筒喊話、把揚聲器做成錐形等都是改變了聲音的傳播方式,使聲音能夠傳播較遠的距離,響度減小得較慢。聲音在耳道中傳播屬於這種情況。
另外,聲音響度減弱的快慢還與聲音的傳播(路徑的)介質有關。在空氣中,聲音減弱的較快,在固體中傳播,聲音減弱的較慢,液體在固體和氣體之間。一般情況下,物體的密度越大,傳播速度越快,聲音的響度減弱得越慢,聲音傳播的距離越遠。這是由於物體的密度越大,組成物體的顆粒越緊密,顆粒之間的距離越小,傳播振動的效果越好。在空氣中,如果溫度引起空氣密度突然大幅度地改變,就會發生音障現象,例如,超音速飛機。
知道上述原理,就可以回答問題了。戴耳機阻礙了聲音的傳播路徑:空氣,使聲音的響度大大減小。這時,戴耳機的人,主要靠固體傳播聲音,固體包括頜骨、頭骨、耳機、導線等,雖然固體傳播聲音效果好、速度快,但由於在說話者與聽話者之間是靠空氣傳播,聲音的響度已經減弱不少,如果說話者不增大聲音的響度,到達聽者耳朵的聲音響度就比較微弱。你可以用一個小實驗來驗證一下,在二人之間連線一根拉直的固體線(土電話),就可以克服這個缺點了。
戴耳機的人說話聲音為什麼要很大呢?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說話經驗---響度標準,即每個人說話聲音響度的大小要保證聽話者能夠聽到你的說話聲音。教師平時給學生上課時的聲音響度較大,是要保證教室中每個學生都能夠聽到你講課聲音(使用耳麥情況除外),這個標準帶到日常生活中,教師說話時,聲音的響度較大。本人一說話,夫人、孩子都罵我。如果是其他人,總是有人用眼睛瞪著我,“大聲喧譁”!戴耳機者受到聲音傳播介質和傳播路徑的影響,來自耳機內的聲音響度又很大(傳播方式特殊),他聽到外界聲音的響度比較小,以自己平時講話的響度為標準,他認為,這樣的響度不足以使別人聽到自己說話的聲音,必須增大自己說話的響度,“大聲喧譁”就不可避免。謝謝閱讀。
回覆列表
因為我們是靠耳朵來調整說話音量的。
也就是說耳朵判斷環境噪聲,然後告訴大腦現在要用什麼音量去說話。
而這個耳機是封閉的,也就是說隔絕了環境的噪聲,還有很多人戴耳機會開很大聲聽音樂,這個是不好的習慣,長久會損傷聽力,但是很多人還是會那麼做。
因為封閉的耳機環境導致那些戴耳機的人耳朵得到的反饋是環境噪聲很大,所以大腦就會覺得外界很吵,於是你跟他說話他就會很大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