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2905675154960

    在中國古代,人們用“銅壺滴漏”的方法計時,把一晝夜分為十二時辰,即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對應於今天的二十四小時。

  • 2 # 使用者8640574423375

    中國古代,人們用“銅壺滴漏”的方法計時,把一晝夜分為十二時辰,即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對應於今天的二十四小時。

  • 3 # 使用者6008746370139

    時辰別稱

    一晝夜分十二個時辰,用十二地支表示,其“別稱”分別為:子時——“夜半”丑時——“雞鳴”寅時——“平旦”卯時——“日初”辰時——“食時”巳時——“隅中”午時——“日中”未時——“日映”申時——“哺時”酉時——“日入”戌時——“黃昏”亥時——“人定”

    節日別稱

    正月初一:正朝,三朝,元春,元旦,元日,無朔,元正,元春。正月初七:人曰。 正月十五:元宵,元夕,元夜,上元,燈節。 二月初一:中和日。 三月初三:重三,上巳,三巳,上除,令節。 四月初八:浴佛日。四月十九日:浣花日。 五月初五:端午節,蒲節,午日。 六月初六:天貺節。 七月初七:七夕,星節,乞巧節。 七月十五:中元。 八月十五:中秋節,仲秋節。 九月初九:重陽節,菊花節,重九。 十月十五:下元。 十二月三十:除夕,守歲。

    季令別稱

    一年四季,一季三個月,常用孟、仲、季來稱呼。如:孟春、仲春、季春。春:陽春,三春,九春,芳春,青春,豔陽,陽中。夏:朱夏,三夏,九夏,朱明,昊天。秋:金秋,素秋,三秋,九秋,素商,高商,金天。冬:寒冬,三冬,九冬,安寧。

    月令別稱

    一月:正月,孟春,初春,早春,上春,端春,端月,徵月,初月,泰月,楊月,寅月,孟陽,春陽,初陽,首陽,新正,月正,開歲,獻歲,芳歲,華歲,歲歲。

    二月:仲春,中春,甜春,正春,仲陽,如月,杏月,麗月,令月,卯月,花朝,竹秋。三月:季春,暮春,晚春,末春,嘉月,蠶月,花月,桃月,桃浪。四月:初夏,首夏,孟夏,維夏,槐夏,仲月,梅月,陰月,乏月,麥月,余月,巳月,槐月,清和月,中呂,麥候,麥秋。五月:仲夏,中夏,榴月,蒲月,午月,皋月,天中,端陽。六月:季夏,晚夏,暮夏,暑月,季月,荷月,伏月。七月:首秋,早秋,新秋,初秋,孟秋,上秋,蘭秋,申月,蘭月,巧月相月,霜月。八月:仲秋,正秋,桂月,壯月,酉月,獲月,仲商,南呂。九月:暮秋,晚秋,季秋,涼秋,菊月,戌月,玄月,秋白,霜序,暮商,季商。十月:初冬,孟冬,上冬,開冬,吉月,良月,坤月,陽月,小陽春,亥月,應鐘。十一月:仲冬,中冬,子月,辜月,龍潛月,葭月,暢月,黃鐘。十二月:嚴冬,季冬,殘冬,末冬,暮冬,窮冬,臘冬,嚴月,臘月,冰月,大呂。

  • 4 # 使用者9392370205602

    古代將一晝夜分為十二時辰,即:天干地支是古代紀年紀月紀日紀時用的二十二個漢字,其中天干十個,分別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十二個,分別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兩者搭配使用,形成六十甲子,在年月日時裡迴圈使用,週而復始。根據六十甲子可以推算出具體的年月日時。而在計時使用裡,由於一天為二十四小時,古代正好是十二時辰,因此形成兩個小時一個時辰的換算關係,具體為:

    深夜23點到子夜1點為子時,1-3點為丑時,3-5點為寅時,5-7點為卯時,7-9點為辰時,9-11點為巳時,11-13點為午時,13-15點為未時,15-17點為申時,17-19點為酉時,19-21點為戌時,21-23點亥時。

    除了以此計時外,另外地支計時法還與干支計日聯絡在一起形成六十干支計時法,即甲己日子時以甲開頭,成為甲子時,然後丑時成為乙丑時,寅時成為丙寅時,依次類推。乙庚日子時以丙開頭,成為丙子時;丙辛日子時以戊開頭成為戊子時。丁壬日子時以庚開頭,成為庚子時;戊癸日開頭以壬開頭成為壬子時。這樣六十天干形成完整的紀年紀月紀日紀時法,每人出生的時辰也就有了確定的四組天干八個字組成的生辰,簡稱“八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開關電源如何改電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