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8107137581681

    注意有四大功能即分配、訊號檢測、搜尋和選擇,大師Broadbent、Colin Cherry等人對這一領域的研究有重要貢獻。最基本的3個經典理論是以下3種:

    一、過濾器理論

    Broadbent在1958年提出,他認為同一時間可以被注意到的資訊量是有限的,如果資訊量超過限度,注意過濾器就將選擇讓一些資訊透過,並將另一些資訊排斥在注意之外。過濾器模型是一種“全或無(all-or-none)”的模型,這就是說,由於過濾器的作用,來自一個通道的資訊由於受到選擇而全部透過,來自另一通道的資訊由於“閘門”被關掉,就完全喪失了。由於資訊的選擇球決於刺激物的物理性質,因此,過濾器的位置可能處在資訊加工的早期階段。

    Broadbent的過濾器模型很好地解釋了當時的雙耳分聽實驗,因此受到了Colin Cherry的支援,他也認為感覺資訊可以北非注意耳加以注意,但如果需要根高層次的知覺加工,則不會被非注意耳所注意。但是過濾器模型提出不久,便受到一些研究者的質疑,Moray認為即使被試忽視非注意資訊的高階層面,比如語義,被試人仍能夠經由非注意耳識別到自己的名字,也就是類似於雞尾酒會現象。(3) 對於此,過濾器模型顯然無法合理解釋,Broadbent將其稱為注意的偶然轉移。此外,實驗所用的材料都是聽覺材料,因此資訊的選擇與過濾只發生在同類性質的材料間。當材料的性質改變,資訊輸入來自不同的感覺通道時,模型的預測力量就不強了。過濾器模型只是一個單通道模型。

    二、衰減器理論

    Treisman在1960年從她給被試做的雙耳分聽實驗中,發現如果被試注意耳與非注意耳對換,那么被試會在新注意耳聽到舊資訊的幾個其實單詞,這表明語境會使被試複述本應當忽視的資訊。在之後的研究中,他又發現複述資訊在非注意資訊之前4.5秒或者之後1.5秒時,被試通常把兩個資訊看作同一個,也就是說是非注意耳之前資訊而不是之後資訊更容易被識別。

    在Treisman的衰減理論中,他將Broadbent過濾器的作用從阻止目標以外刺激改變成了弱化目標以外刺激,對於特別強的刺激,衰減效果不足以阻止刺激穿透訊號弱化機制。這樣便能很好地解釋雞尾酒會現象。Treisman承認在資訊的傳輸通道上存在著某種過濾的裝置,它對資訊進行選擇。但是她認為,過濾器並不是按“全或無”的方式工作的。它既允許資訊從受到注意的通道(追隨耳)中透過,也允許資訊從沒有受到注意的通道(非追隨耳)中透過。只是後者受到衰減,強度減弱。

    衰減作用模型不僅解釋了注意的選擇機制,而且解釋了單詞的識別機制,因而在認知心理學中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衰減作用模型改進和發展了過濾器模型,它能解釋更廣泛的實驗結果,並對人的行為做出更好的預測。

    三、後選擇理論

    J.Anthony Deutsch和Diana Deutsch 在1963年提出了選擇性注意的後選擇理論,他們與Treisman的衰減器理論不同之處僅僅在於將訊號弱化、阻斷的位置放在了識別刺激的意義所需要的知覺加工之後。(5)這一設定,使得人們能夠識別進入非注意耳的資訊。如果這種資訊並不重要,則人們就會將它拋除掉;如果這種資訊觸動了人們心裡的某根弦,那么人們就會記住它。雖然後選擇理論與衰減器理論在注意瓶頸的位置上有分歧,但是他們都認為存在這么一種瓶頸,並且它只允許單一資訊源的透過。

    Norman在1968年也提出,後期選擇模型工作方式是:所有的資訊都被以平行的方式傳送到工作記憶中,由於工作記憶的容量有限,平行傳遞超越了工作記憶的工作極限,並非所有傳送到那兒的資訊都被貯存。在工作記憶中,根據材料的重要性做出判斷。重要的資訊被精細化,從而進入長時記憶;不重要的資訊將被遺忘。Lewis在1970年的研究中發現,被試者能識別幾乎所有情況下的資訊,即使資訊呈現給非追隨耳也是如此。這一實驗加強了後選擇理論的實證基礎。

    後選擇模型認為,資訊的重要性取決於很多方面,不僅取決於內容是否對個人有重大意義,而且與人的覺醒狀態有關,如果人處於高的覺醒狀態,即使是次要的資訊,也會被控制加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近年好看的電視劇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