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諾諾7933

    《列子》是一部著名的哲學著作。舊題周列禦寇著。《漢書 ·藝文志》列為道家類。劉向、劉歆整理本早佚。今本 《列子》 8篇。

    《列子》凡8篇,篇目為天瑞、黃帝、周穆王、仲尼、湯問、力命、楊朱、說符。

    書中 《天瑞》、《黃帝》、《湯問》、《周穆王》等篇,大體是就天地、眾生、萬物及其生生化化,進行廣泛的討論; 《力命》、《楊朱》、《仲尼》、《說符》諸篇,則偏重於對人事、社會及應事接物進行探討。全書貫穿瞭如何認識天地自然萬物和人生等問題。在議論宇宙萬物的篇章中,《列子》提出了關於宇宙萬物生化過程的系統的、完整的看法,提出 “道、易、機”三位一體的宇宙本體論。書中首先強調“道”是萬物存在的根據,“往復,其際不可終;疑獨,其道不可窮”(《天瑞篇》),在永恆的迴圈運動中化生萬物,而本身則無增無減,獨立不改。接著論述了宇宙中“太易”經“太初”、“太始”、“太素”乃至“天地含精、萬物化生”的生成過程,用“太易”把“道”與“氣”統一起來。最後透過一段生物進化的描述,突出“種有幾”(細微質素)和“萬物皆出於機(自然造化)”的觀點。這三步分別從世界本體、萬物生成、物種進化的角度,論述了世界的物質統一性。合而言之,“道”即是“氣”,即是“幾”; 分而言之,“道”是體,“氣”和“幾”是具體運動狀態。這表明,《列子》繼承的是先秦稷下道學唯物傳統,試圖將元氣自然論向更高思維水平的元氣本體論推進。在論人世的數篇中,《列子》突出地提出了對人的生死的看法。書中借楊朱的口說: “萬物所異者生也,所同者死也” (《楊朱篇》),生有賢、愚、貴、賤之分,死卻是:“十年亦死,百年亦死。仁聖亦死,兇愚亦死。生則堯舜,死則腐骨; 生則桀紂,死則腐骨。腐骨一矣,孰知其異”?(同上)既然如此那麼送死的事也就無所謂了,“焚之亦可,沉之亦可,瘞之亦可,露之亦可,衣薪而棄諸溝壑亦可,袞衣繡裳而納諸石槨亦可,唯所遇焉。”(同上)對死的態度是這樣,那麼對生呢?書中強調人生的意義“在樂生”,“在逸身”,一切都可以任意而行,“肆之而已,勿壅勿閼”(同上),“恣耳之所欲聽,恣目之所欲視,恣鼻之所欲向,恣口之所欲言,恣體之所欲安,恣意之所欲行”(同上)。《列子》這種對待人生的態度,歸結起來就是生死禍福都是不得不然、由自然規定,人力不可改變,所謂“生生死死,非物非我,皆命也。”它是“天道自會”、“天道自運”的結果,是由自然“默之成之,平之寧之,將之迎之”(《力命》)所規定了的。

    《列子》一書還有著豐富的辯證法思想。書中已認識到物質與運動不可分割,事物在運動中發展。又初步意識到物質運動轉化的無限性,存在於其本身結構層次的無限性,它透過宏觀無限和微觀無限的分析(“無則無極,有則無盡”),推演出“大小相含,無窮極也”的命題(《湯問》)。由此辯證思維出發,書中以“神遇為夢,形接為事”(《周穆王》),正確解釋了成夢原因;他還提出 “地載氣而浮” 的思想,說 “天,積氣耳”(同上),日月星辰雲霧虹霓都是,“積氣之成乎天者”(同上),則遠比“蓋天說”、“渾天說”等天文理論具有更高的科學性。

    《列子》還用較多篇幅論述了“養生”與“體道”的關係,提出“在己無居,形物其著,其動若水,其靜若鏡,其應若響”(《仲尼》),要求像水一樣順從自然規律,像鏡子、回聲一樣如實反映客觀世界,這無疑包含著唯物反映論的合理因素。但書中過分強調名言概念和耳目感官的侷限,要求“默而得之,性而成之”,不免使認識成為一種神秘直覺。

    值得注意的是,書中還表現出對中國封建社會傳統禮教的蔑視。對儒家的鞭笞包含有渴求廢止禮教的意圖。《周穆王》中稱: “魯之君子,迷之郵 (尤)者,焉能解人之迷哉?”“魯之君子”即指儒家自己是最迷信的,怎麼能幫助人們去破除迷信呢?《湯問》中的兩小兒辯日之遠近,更是對孔子進行無情的嘲笑。這種非儒非孔的態度,連《列子注》的作者張湛也表示不滿,說:“《穆王》、《湯問》二篇,迂誕詼詭,非君子之言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直搞不明白,斑的理念到底和初代有什麼不同,結果不都是因為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