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橘生淮南半島清天藍

    春節即農曆新年。新中國成立後習慣稱農曆新年為春節年初一,民間從子夜起至凌晨,家家戶戶煮煎堆、多以年糕、煎堆、齋菜等祭祖,燃放爆竹,家家戶戶的門前都貼上新春聯,取意為除舊佈新、迎春接福。在春節期間,男女老少都注重打扮,相互見面都講些祝賀的話,長輩要給晚輩或未婚者“利是”(紅包)。許多家庭都習慣在年初一吃齋菜素食,飯後給長輩和至親拜年。是日城鄉各地到處喜氣洋洋,一派歡樂景象。

    年初二俗稱“開年”、“開(做)禡”(口語稱開牙)。民家多宰雄雞祭祖,祈求新年閤家平安,人人精神爽利。這天全家吃葷,且較平時豐盛。已婚婦女習慣在當日偕同丈夫兒女回孃家拜年。

    年初三俗稱赤口日。新中國成立前,民家喜歡在早晨開門往外潑水和灑米、放爆竹,祈求全年不犯口舌是非。這天一般不拜年,甚少出街。今已無此陋習。

    年初七俗稱人日,即人的生日。許多人家習慣在當天煲粥炒粉作午飯。客家人則喜用蘿蔔絲和米粉攪合煮成蘿蔔糕作午膳。南朗地區民田居民在這天切年糕祭祖,俗稱“開糕”。

    正月十五元宵節標誌著春節活動已盡興而止。

    二月初二土地誕農村許多地區在這天公祭街頭路邊的神社(土地公,古稱為護土神),祈求風調雨順。入夜焚燒用禾杆束製成的巨大花炮,其中帶有兩個小炮,稱“豬仔炮”,相傳拾獲者有添丁的徵兆。新中國成立前,民間還有於農歷每月的初二、十六祭土神,稱為“做迓”,近年經商者多恢復此俗。

    清明節從冬至起計,160日後就是清明節。從清明到立夏共30天為掃墓之期,俗稱拜山、行山、踏青、壓紙、剷草等。新中國成立前一般以房族或家族為單位相約同去拜祭祖先的山墳,祭品一般有燒豬、燒鴨、包點、甘蔗、水果、茶飯酒等物品。新中國成立後仍保留一家一戶於清明節期間拜山的傳統風俗。

    四月初八浴佛節不少農家在當天仍有蒸制欒西葉餅以供全家品嚐的習俗,城中則多由包點小販出售,該餅有清熱解毒的作用。

    五月初五端午節民間習慣於該日吃粽子,節前兩三天便開始裹制。粽子分鹼水粽和蛋黃(或紅豆)鹹肉粽兩類,喜用葉長有韌性、煮之生香的野生百合科長年生植物蘆兜的葉裹粽,稱蘆兜粽。

    七月七夕乞巧節傳說中是牛郎與織女在銀河相會的日子。建國前有婦女在當天晚上擺設自己精心巧制的供品以拜“七姐”和供別人參觀的風俗,其用意是乞求賜予做針線活的技巧。今無此俗,但家中有嬰幼兒的民家,還喜用上造谷浸水泡製谷秧(俗稱仙秧)拜月亮(又謂拜七姐),曬乾後備用,是醫治嬰幼兒夏季熱病的良藥。

    七月十五中元節又稱鬼節,本為佛教的盂蘭盤會(中山人稱之為盂蘭勝會)。而民間習慣於農曆七月十四日殺鴨祭祖,七月十五日入夜在街上燒衣紙祭鬼。已婚婦女則有“擔十四”的習俗。由於回孃家時肩挑鮮魚、活鴨、豬肉等食品,故有“擔十四”的說法。改革開放後,仍保留此習俗,不過把禮物改為現金。

    八月十五日中秋節這是民間的一大節日。從農曆八月初一起,市面上就有各種中秋月餅出售,人們爭相購買以饋贈親友或孝敬長輩“俗稱送中秋”。當晚,兒童們挑著賀中秋的各色燈籠穿街過巷嘻戲,主婦們則把美味的食品(包括魚粥或雞粥、月餅、田螺或石螺、芋頭、菱角以及各種鮮果等)置於露天的桌面上,閤家邊拜月邊吃餅賞月。

    九月九重陽節農曆九月秋高氣爽,南朗人歷來有在九月九日當天登高的習俗。登高者多為青壯年人,地點多在大車村蒂峰山。

    冬至民間喜用三牲(雞、豬、魚)祭祖,南朗已婚婦女有“擔冬”回孃家的習俗,回孃家時帶活鴨、鮮魚、豬肉等食品。一般冬至前幾天開始“擔冬”。

    十二月三十日除夕俗稱年三十或團年,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節日。南朗人習慣在年底前的幾天裡選擇一天“團年”。是日全家大小,包括出嫁女也回孃家團圓,共進團年飯,熱鬧非常。“逛花市”是南朗人除夕晚上的一項娛樂內容。每年的花市於臘月二十七或者二十八前後開始,到除夕午夜前達到高潮。到花市選購合意的花卉、年桔佈置家居,增添春節喜慶歡樂的氣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實驗室的安全保障體系應包括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