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6472182448053

    ①歷史上的魏徵以“犯顏直諫”著稱,其言行常常令人難以接受,好比苦筍的滋味並不適口;②苦筍與生俱來的“苦節”,象徵“耿介”的性格,與魏徵方正的人格相似,應該得到認可。

  • 2 # 木棉道2

    南宋詩人陸游的《苦筍》:“藜藿盤中忽眼明,駢頭脫襁白玉嬰。極知耿介種性別,苦節乃與生俱生。我見魏徵殊媚嫵,約束兒童勿多取。人才自古要養成,放使幹霄戰風雨。”詩的前兩句是說,在一貫簡單粗劣的飯桌上,詩人忽然驚喜地看到一盤苦筍,就好像剛剛脫去襁褓的嬰兒一樣白嫩,如白玉般鮮亮晶瑩,不覺眼前一亮。不過陸游雖然是個美食家,這首詩卻絕不是停留在吟詠美食上,接下來兩句筆鋒一轉,從竹筍的外形轉到了竹筍所象徵的精神氣質上,其挺拔的姿態和與生俱來的竹節被賦予了耿介正直、不屈不撓的品格魅力。

    這首詩名為《苦筍》,因此詩中既勾勒了竹筍的外形,更強調了竹筍“苦”的口感。通常而言,人們的味覺偏愛香甜鮮美,排斥苦澀的味道。可陸游偏偏說“苦節乃與生俱生”,苦筍不會因為人們的偏好而改變自己天性稟賦,這樣一種與眾不同的堅守是多麼難能可貴!

    為了進一步突出苦筍這種人格化的魅力,陸游援引了唐代著名忠臣魏徵的故事。魏徵是唐太宗朝的諫議大夫,他積極參預朝政大事,甚至敢於犯顏直諫,據說先後諫言達200多次,深得唐太宗的賞識與倚重。唐太宗對魏徵曾有一個經典的評價:“人言徵舉動疏慢,我但見其嫵媚耳!”這就是陸游“我見魏徵殊媚嫵”詩句典故的出處。唐太宗原話的大意是:別人都說魏徵舉止怠慢,我倒是越看他越覺得他很恭敬謹慎啊!當時魏徵也非常機智地回答:“如果沒有陛下的從諫如流,臣又怎敢屢屢冒犯陛下呢!”魏徵這樣剛直不阿的氣節,不正是苦筍的人格化寫照嗎?

    講過魏徵的故事,陸游順勢推出了這首詩的靈魂金句:“人才自古要養成,放使幹霄戰風雨。”苦筍雖具備了天賦的正直秉性,但天賦的能力更需後天的艱苦磨練。因此苦筍雖好吃,但詩人卻要“約束兒童勿多取”,不要因貪圖美味而輕易挖取,而是要放手讓它們去經歷風雨的磨礪,去承受艱苦的考驗,直到它們成長為一棵棵直幹雲霄的參天苦竹。

    陸游寫這首詩時正是南宋淳熙元年,五十歲的他出任蜀州通判,《苦筍》即作於蜀州任上。其實陸游又何嘗不是一株經歷了風雨洗禮和艱苦考驗的“苦筍”呢?陸游一生最大的理想就是抗金報國,收復中原。早在三十七歲時,他就不顧個人仕途,“淚濺龍床請北征”,堅決而熱切地懇請皇帝御駕親征,自己則主動請纓隨軍出征。四十八歲時,他再次毛遂自薦,請求調往當時宋金對峙的最前線——南鄭(今陝西漢中),實現他從軍報國的理想。他在給四川宣撫使王炎的自薦信裡慷慨陳情:“獲廁油幕眾賢之後,實輕玉關萬里之行。”意思是說:如果我能到您的幕府裡,跟其他賢才一起為您效勞,只要能到邊關前線上去,為抗金收復的大業貢獻一點綿薄之力,那麼就算離開家鄉萬里之遙,這點苦又算得了什麼呢!

    在南鄭從軍的歲月裡,陸游迎來了他生命的最高潮,軍營的艱苦與危險成就了一位偉大詩人、一個無畏戰士的智慧與勇敢。陸游在詩裡回憶說:“鐵衣上馬蹴堅冰,有時三日不火食。”穿上軍裝,跨上戰馬,在冰天雪地的戰場上跟敵軍作戰,冰霜打到臉上像刀割一樣疼。兩軍對峙時,有時甚至好多天不能生火做飯,只能靠冰冷的乾糧充飢。可是這樣的生活,陸游並不以為苦,“一寸赤心惟報國”,因為這是他報效國家的最好機會,這才是他夢想中金戈鐵馬的生活。

    陸游雖然命運坎坷,但報國激情終其一生都未消退過,六十八歲時他寫下了“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的豪情壯志;八十五歲臨終前他還念念不忘“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的夙願!

    陸游就是他筆下的“苦筍”,再大的風雨、再多的苦難,都是他成長路上必經的考驗,是他實現報國理想的必經之路。“人才自古要養成,放使幹霄戰風雨。”如今,這兩句詩又精闢地詮釋了習近平總書記的良苦用心:作為人民的幹部,不應該在溫室中躲避風雨,而應在迎接一個又一個挑戰的奮鬥歷程中,以國家和人民的名義,跨越苦難、磨礪意志、增長才幹、成就智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兒童十一歲做腦電圖出現慢波並無癲癇是怎麼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