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地理學

    我認為,還是能。因為秦國能統一天下,商鞅變法是重要原因,但不是唯一原因。秦國還有很多優勢。1、身處大陸西端,只面臨一個方向的戰略壓力,不容易出現前方打狼,後方有虎的情況。2、有餚涵天險,易守難攻。3、連續數代明君,大的方向始終沒出大問題。

    再說了,改革難道只有一次嗎,只是南韓只搞了申不害這一次。改革是可以持續進行的,申不害的改革沒有深入觸及國家體制,他死後,還可以任用其他改革家繼續深化改革。而秦國能改革如此徹底,一方面是商鞅的執政能力,再加上有孝公的充分信任,在一個就是秦國和東方六國比起來本身舊貴族實力較弱,改革難度較小。

  • 2 # 百里不奚

    據歷史記載,韓昭侯當政之時,兵禍多次降臨南韓,就在申不害去世的前兩年,公元前343年,魏國攻韓,南韓不堪一擊,很快一敗塗地,只能向齊國求救,因而爆發了馬陵之戰。南韓並沒有因為申不害的改革而使國力增強,這是一個明顯的事實。申不害的變法失敗,不是客觀原因導致的,而是他的變法本身就不夠徹底,無論到哪個國家,都不會成功。

    1.申不害要國君不動聲色,靠機密手段,在暗中觀察和駕馭群臣,使人望而生畏,他還要求各級官吏不能逾越職權辦事,分外的事即使知道也不能講。申不害這樣主張的目的,雖然是為了使各級官吏安分守己,防止大臣篡權犯上,但是也堵塞了言路,使國君聽不到真實的情況。申不害強調這種陰謀權術,國君可以駕馭臣下,奸臣也可以用來矇蔽聖聽,使奸邪叢生,國無寧日。

    2.改革是很不徹底。《韓非子-定法》所說:“晉之故法未息,而韓之新法又生,先君之令未改,而後君之令又下。”申不害發布了一些新的法令,但他並沒有廢除舊有的法令,不僅南韓先君的舊法沒有變,連過去晉國的舊法也沒有廢除。

    這樣不僅使官員們無所適從,而且容易被一些人鑽空子,比如當新法和舊法相互矛盾時,一些反對新法的人就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拿舊法來自為自己的違法行為辯解,這是南韓改革不徹底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韓非曾經一真見血的批評說:“申不害不能認真的制定刑法,不能統一國家頒佈的政令,所以南韓的壞人壞事特別多。”

    3.不容易推行。南韓的舊勢力影響很大,所以連支援他改革的韓昭侯也沒有信心,韓昭侯曾對申不害說:“法度甚不易行也。”韓昭侯雖然同意釋出一些新的法令,但又往往聽從左右一般人的錯誤意見,因而就不能堅決貫徹實施,還有韓昭侯晚年不顧人民疾苦大興土木,修築所謂的“高門”,耗費了南韓不少的人力和財力,所以南韓雖然經過申不害15年苦心整治,但成績並不顯著,遠沒有魏、秦、齊的改革收效大。難怪南韓在三晉中,以至於戰國群雄中,始終處於弱小的地位。

    4.不能以身作則,改革收效甚微。

    申不害反對立法行私。認為國君既要掌握駕馭群臣的“術”,又要做到正直無私,這樣臣下才能忠於職守。可是《戰國策》中記述了這樣一件事:有一次韓昭侯對申不害說:“法治實行起來真不容易:”申不害馬上回答:“法制就是見有功勞而給予獎勵,因其能力強而授予官職,現在君上設法制而聽從左右大臣的請託,這樣法治就難行了。”韓昭侯說:“我從今以後知道怎樣做了,寡人為什麼要聽從別人的請託呢?”然而過不了幾天,申不害自己到韓昭侯那裡請求給他的堂兄一個官職。韓昭侯為難的說:“這不是你教給我的正道,我是聽從你的請託敗壞你的法度,還是用你的法度而敗壞你的請託?”申不害聽後覺得此路不通,就站起身來離開席位,向韓昭侯請罪。申不害為了改革而制定的法制,他自己首先不執行,而堂兄要求做官,不是透過正當渠道公開的能力測試,而是透過申不害說情走後門,一個改革的主持者素質如此,這個改革怎麼會成功呢?

    5.變法的另一個後果,即“一言正而天下定,一言倚而天下靡。”“術”取決於君主本人的才能,君主本人比較正確,有能力,國家就會比較興旺;相反,國家就會陷入混亂,老百姓就會遭殃。正因為申不害與韓昭侯用“術”有餘,定法不足,“不擅其法,不一其憲令”,因此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南韓的問題。韓昭侯一死,南韓很快又衰落了。但申不害重“術”的法制思想卻為歷代封建帝王加強君主集權提供了理論和經驗,也為一些人搞陰謀詭計開了先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四季嘉寶果種植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