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亭是街亭是扼守天水至長安的門戶,因此,戰略位置十分重要。如此兵家重地,諸葛亮當時為何沒有派軍中的宿將,趙雲,魏延,吳懿、馬岱等人去駐守呢?卻讓從來沒有獨自統軍經驗的馬謖去守街亭?
我猜想原因如下:
第一,馬謖是極為優秀的參謀人才。馬謖向諸葛亮獻過兩次載入史冊的經典謀略。一是諸葛亮南征時,馬謖曾向諸葛亮的建議,攻城為下,攻心為上。建興三年,亮徵南中,謖定攻心之計,亮深然之。——《三國志·蜀志·馬謖傳》由此引發七擒孟獲,傳為美談。
二是馬謖曾經向諸葛亮建議,用反間計離間魏明帝曹睿和司馬懿的關係,導致司馬懿被攆回家呆了段時間。——《三國志》所以諸葛亮認為馬謖是有軍事才能的。
第二,馬謖的哥哥是馬良。荊州曾流傳一句民謠,馬氏五常,白眉最良,說的便是馬良。史書記載,馬良是當世名士,一時之選,深受劉備器重。三國志多處記載,同時荊州俊傑都馬良與諸葛亮以兄弟相稱,關係非同一般。馬氏兄弟對諸葛亮,對劉備又忠心耿耿。馬良,隨劉備征伐吳國,死於蠻族之手。馬謖,是烈士的同胞弟弟。所以,馬謖有關係。
良字季常,襄陽宜城人。先主領荊州,闢為從事。蜀平,為左將軍掾。及稱尊號,為侍中,從徵吳,遇害。——《三國志·蜀書·董劉馬陳董呂傳》
第三,諸葛亮把馬謖當接班人培養。諸葛亮已經老了。第一次北伐的時候,諸葛亮已經48歲,兩鬢斑白,青春已逝。他考慮自己的接班人了。在政治上的接班人毫無疑問是蔣琬、費禕、楊儀等。至於軍事上的接班人?從諸葛亮掌軍權以來,南征北戰,一直將馬謖帶在身邊,可以看出馬謖被諸葛亮當成軍事上的接班人來培養。至少是重點考察物件。馬謖守街亭之前,智勇雙全、忠義無雙的姜維還沒有投降諸葛亮。
第四,馬謖和諸葛亮私人關係非好。倆人在一起,能從白天侃到黑夜。這是真正的徹夜長談。每引見談論,自晝達夜。——《三國志·蜀志·馬謖傳》官場上,兩個人既是上下級關係;私交上,是無話不談的好朋友;年齡上,是兄弟關係;情感上,是父子關係。諸葛亮也是人,遇到重要的事情,不用自己人,難道用外人嗎?
第五,馬謖是荊州派傑出青年。蜀漢集團政治集團的人物可分為三大派系,第一個是荊州派,一個是益州派,還有一個是東洲派。東州派是以法證,孟達等為代表。益州派是譙周,吳懿,嚴顏等當地土著。政治一定是分幫派的。而諸葛亮恰恰是荊州派的領袖。如果換作是我們也會優先提拔自己派系的人。
第六,諸葛亮從馬謖身上看到了青年時的自己。青年時期的馬謖,才華橫溢,性格機敏,能文善武。博覽群書,出生名門。簡直就是弱化版的諸葛亮。人總是喜歡和自己一樣的人。何止是諸葛亮,劉備也是如此。劉備早年喪父,他提拔中的諸葛亮是早年喪父,諸葛亮提拔重用的姜維同樣也是早年喪父。包括蜀漢另一位重要人物,諸葛瞻,也是早年喪父。另外,馬謖也是早年喪父。所以蜀漢集團簡直是早年喪父俱樂部。
第七,三國時有書生領軍的傳統。三國時的讀書人講究出將入相,外則為將,內則為相。平定黃巾起義的三大名將之一的盧植,也就是劉備的老師,是一位老儒生。在前幾年,著名書生陸遜曾在夷陵,一把大火燒了劉備,數萬大軍。三足鼎立,正式形成。他和馬謖一樣,是年輕的書生。魏國的田豫,田疇等,包括後期的滅吳名將杜預也是書生領軍。諸葛亮也一樣。也許,諸葛亮也期待馬謖能成為第二個陸遜。
第八,馬謖之外,沒有合適的人選。老將趙雲,年事已高。魏延,吳懿這種大將留著攻城略地。王平,張翼,馬岱等人,當時並非諸葛亮的心腹。其餘諸將,能力平平。
第九,諸葛亮認為街亭並沒有什麼危險。因為他的戰略是派一支兵馬阻擋街亭可能來的魏軍,從容收復三郡。注意是可能。那就是有1/2的機率。如果運氣好,說不定魏軍來不及反應,他就已經拿下了三郡。即使魏軍來了,只要防守就可以了。並不需要戰勝他們。所以,守街亭都戰略需要,只是爭取時間而已。所以他潛意識認為,只要按照他的部署,守街亭還是比較安全的。
第十,馬謖渴望立功,主動請戰。因為馬謖知道是一個文官,沒有戰績,很難服眾。軍中重視強者。若想贏得將士們的尊重,只有率領他們取得戰爭的勝利。雄心勃勃的馬謖,渴望建功立業。他認為街亭是他一個重要的機會。所以他在諸葛亮面前立下了軍令狀。守不住街亭,願意全家被斬。也就是說,他即使賭上全家老小的性命,也要得到這次機會。這也就是諸葛亮為什麼要讓馬謖守街亭最後一個原因。
街亭是街亭是扼守天水至長安的門戶,因此,戰略位置十分重要。如此兵家重地,諸葛亮當時為何沒有派軍中的宿將,趙雲,魏延,吳懿、馬岱等人去駐守呢?卻讓從來沒有獨自統軍經驗的馬謖去守街亭?
我猜想原因如下:
第一,馬謖是極為優秀的參謀人才。馬謖向諸葛亮獻過兩次載入史冊的經典謀略。一是諸葛亮南征時,馬謖曾向諸葛亮的建議,攻城為下,攻心為上。建興三年,亮徵南中,謖定攻心之計,亮深然之。——《三國志·蜀志·馬謖傳》由此引發七擒孟獲,傳為美談。
二是馬謖曾經向諸葛亮建議,用反間計離間魏明帝曹睿和司馬懿的關係,導致司馬懿被攆回家呆了段時間。——《三國志》所以諸葛亮認為馬謖是有軍事才能的。
第二,馬謖的哥哥是馬良。荊州曾流傳一句民謠,馬氏五常,白眉最良,說的便是馬良。史書記載,馬良是當世名士,一時之選,深受劉備器重。三國志多處記載,同時荊州俊傑都馬良與諸葛亮以兄弟相稱,關係非同一般。馬氏兄弟對諸葛亮,對劉備又忠心耿耿。馬良,隨劉備征伐吳國,死於蠻族之手。馬謖,是烈士的同胞弟弟。所以,馬謖有關係。
良字季常,襄陽宜城人。先主領荊州,闢為從事。蜀平,為左將軍掾。及稱尊號,為侍中,從徵吳,遇害。——《三國志·蜀書·董劉馬陳董呂傳》
第三,諸葛亮把馬謖當接班人培養。諸葛亮已經老了。第一次北伐的時候,諸葛亮已經48歲,兩鬢斑白,青春已逝。他考慮自己的接班人了。在政治上的接班人毫無疑問是蔣琬、費禕、楊儀等。至於軍事上的接班人?從諸葛亮掌軍權以來,南征北戰,一直將馬謖帶在身邊,可以看出馬謖被諸葛亮當成軍事上的接班人來培養。至少是重點考察物件。馬謖守街亭之前,智勇雙全、忠義無雙的姜維還沒有投降諸葛亮。
第四,馬謖和諸葛亮私人關係非好。倆人在一起,能從白天侃到黑夜。這是真正的徹夜長談。每引見談論,自晝達夜。——《三國志·蜀志·馬謖傳》官場上,兩個人既是上下級關係;私交上,是無話不談的好朋友;年齡上,是兄弟關係;情感上,是父子關係。諸葛亮也是人,遇到重要的事情,不用自己人,難道用外人嗎?
第五,馬謖是荊州派傑出青年。蜀漢集團政治集團的人物可分為三大派系,第一個是荊州派,一個是益州派,還有一個是東洲派。東州派是以法證,孟達等為代表。益州派是譙周,吳懿,嚴顏等當地土著。政治一定是分幫派的。而諸葛亮恰恰是荊州派的領袖。如果換作是我們也會優先提拔自己派系的人。
第六,諸葛亮從馬謖身上看到了青年時的自己。青年時期的馬謖,才華橫溢,性格機敏,能文善武。博覽群書,出生名門。簡直就是弱化版的諸葛亮。人總是喜歡和自己一樣的人。何止是諸葛亮,劉備也是如此。劉備早年喪父,他提拔中的諸葛亮是早年喪父,諸葛亮提拔重用的姜維同樣也是早年喪父。包括蜀漢另一位重要人物,諸葛瞻,也是早年喪父。另外,馬謖也是早年喪父。所以蜀漢集團簡直是早年喪父俱樂部。
第七,三國時有書生領軍的傳統。三國時的讀書人講究出將入相,外則為將,內則為相。平定黃巾起義的三大名將之一的盧植,也就是劉備的老師,是一位老儒生。在前幾年,著名書生陸遜曾在夷陵,一把大火燒了劉備,數萬大軍。三足鼎立,正式形成。他和馬謖一樣,是年輕的書生。魏國的田豫,田疇等,包括後期的滅吳名將杜預也是書生領軍。諸葛亮也一樣。也許,諸葛亮也期待馬謖能成為第二個陸遜。
第八,馬謖之外,沒有合適的人選。老將趙雲,年事已高。魏延,吳懿這種大將留著攻城略地。王平,張翼,馬岱等人,當時並非諸葛亮的心腹。其餘諸將,能力平平。
第九,諸葛亮認為街亭並沒有什麼危險。因為他的戰略是派一支兵馬阻擋街亭可能來的魏軍,從容收復三郡。注意是可能。那就是有1/2的機率。如果運氣好,說不定魏軍來不及反應,他就已經拿下了三郡。即使魏軍來了,只要防守就可以了。並不需要戰勝他們。所以,守街亭都戰略需要,只是爭取時間而已。所以他潛意識認為,只要按照他的部署,守街亭還是比較安全的。
第十,馬謖渴望立功,主動請戰。因為馬謖知道是一個文官,沒有戰績,很難服眾。軍中重視強者。若想贏得將士們的尊重,只有率領他們取得戰爭的勝利。雄心勃勃的馬謖,渴望建功立業。他認為街亭是他一個重要的機會。所以他在諸葛亮面前立下了軍令狀。守不住街亭,願意全家被斬。也就是說,他即使賭上全家老小的性命,也要得到這次機會。這也就是諸葛亮為什麼要讓馬謖守街亭最後一個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