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我們所說的是星系際空間,需要和上文的星際空間區分開來。星系際空間指的就是星系之間的物理空間,這一區域非常接近於真空狀態,但也有物質存在,因而並非完全的真空。對星系大尺度分佈的研究表明,宇宙中的一部分空間區域有著類似泡沫狀的結構,星系團和星系群沿著佔據總空間約十分之一的絲狀結構排列(這被稱為宇宙纖維狀結構)。
其餘的部分割槽域都形成了巨大的空洞,這些區域大部分都是沒有星系的。通常,這些空洞區域的跨越距離約為(10–40)h的−1 次方百萬秒差距(Mpc),其中h是以100 km s^−1 Mpc^−1為單位的哈勃常數。
圍繞著星系並延伸到星系之間,有一層稀薄的等離子體,它們擁有著星系絲狀結構的組織(這就是宇宙大尺度纖維狀結構),這種物質被稱為星系際介質(IGM)。IGM的密度是宇宙平均密度的10-100倍,它們主要由被電離化的氫組成,即由等量的電子和質子組成的等離子體。
當氣體從空洞中落入星系際介質時,它的溫度會被加熱到10^5 K到10^7 K之間,這樣的溫度足以讓原子間的碰撞能量使束縛在原子中的電子從氫原子核中逃逸出去;這就是星系際介質被電離的原因。在這些溫度下的星系際介質被稱為溫熱的星系際介質(WHIM)。(雖然按照地球的標準,這些等離子體的溫度是非常高的,但在天體物理學中,10^5K通常被認為是“溫暖的”溫度)。
計算機模擬和觀測表明,宇宙中有一半以上的原子物質可能存在於這種溫熱、稀薄的狀態。當氣體從WHIM的纖維結構落到星系團的宇宙纖維結構的介面時,它的溫度會升得更高,甚至被加熱10`8K到更高。
這裡我們所說的是星系際空間,需要和上文的星際空間區分開來。星系際空間指的就是星系之間的物理空間,這一區域非常接近於真空狀態,但也有物質存在,因而並非完全的真空。對星系大尺度分佈的研究表明,宇宙中的一部分空間區域有著類似泡沫狀的結構,星系團和星系群沿著佔據總空間約十分之一的絲狀結構排列(這被稱為宇宙纖維狀結構)。
其餘的部分割槽域都形成了巨大的空洞,這些區域大部分都是沒有星系的。通常,這些空洞區域的跨越距離約為(10–40)h的−1 次方百萬秒差距(Mpc),其中h是以100 km s^−1 Mpc^−1為單位的哈勃常數。
圍繞著星系並延伸到星系之間,有一層稀薄的等離子體,它們擁有著星系絲狀結構的組織(這就是宇宙大尺度纖維狀結構),這種物質被稱為星系際介質(IGM)。IGM的密度是宇宙平均密度的10-100倍,它們主要由被電離化的氫組成,即由等量的電子和質子組成的等離子體。
當氣體從空洞中落入星系際介質時,它的溫度會被加熱到10^5 K到10^7 K之間,這樣的溫度足以讓原子間的碰撞能量使束縛在原子中的電子從氫原子核中逃逸出去;這就是星系際介質被電離的原因。在這些溫度下的星系際介質被稱為溫熱的星系際介質(WHIM)。(雖然按照地球的標準,這些等離子體的溫度是非常高的,但在天體物理學中,10^5K通常被認為是“溫暖的”溫度)。
計算機模擬和觀測表明,宇宙中有一半以上的原子物質可能存在於這種溫熱、稀薄的狀態。當氣體從WHIM的纖維結構落到星系團的宇宙纖維結構的介面時,它的溫度會升得更高,甚至被加熱10`8K到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