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職話漫談
-
2 # 我是陳晅烜
《極限挑戰》第二期,黃磊和張藝興不在節目出現,讓不少人對這個節目有了些失望,但還好至少我看了覺得還是有點新鮮感。第一期講的是垃圾分類、第二期講團建跟壓力,這兩個命題,已經成了華人此刻面臨生存所要面對的問題。
第一期特別是最後結束那幕,大鯨魚肚裡裝滿各種垃圾讓人記憶猶新。華人小區民意識很強,自家三寸方地可以收拾的一塵不染,一到公共場所就隨手亂丟,特別是走進居民小區,這種現象隨處可見。公德心真的需要我們每個中國公民要增強認知了。
第二期講團建講壓力,團建按我理解應該叫團隊合作,更為貼切,出門在外,難免要與人合作,這樣做事容易成功。單槍匹馬很多事你是做不成的。
再講壓力,不只明星有壓力,我們生存在世的芸芸眾生,反而更多,在城市打拼,你努力工作,有工作上的壓力,除了工作上壓力外,你還得面對住房租房的壓力,特別是大城變遷時,面對的種種真不是三言兩語能夠說的清的。
當下是一個資訊化時代,傳統媒體電視節目和新媒體網路自制節目也在隨著時代的進步而不斷迭代更新,他們在不斷尋求與市場需求契合點,更加註重服務質量和客戶體驗感,他們都在迎合當下的網際網路時代發展下受眾者心理需求,在接收多元化的網路資訊和拓寬媒介生存的前提下,力求為廣大觀眾提供豐富的觀看資源,以此來博取收視率,實現盈利。
前一段時間剛好讀了女神楊瀾的《一問一世界》,裡面介紹了她整個的職業生涯故事,當然整個故事與她的工作媒體、節目製作人相關。其實在讀這本書的過程中,在看她講述最開始國內有關綜藝節目的描述中,我便有意的去查閱了近些年國內綜藝節目的發展,其實國內的綜藝節目就在以楊瀾提到的她首檔參與主持的“正大綜藝”為代表的傳統綜藝節目開始,在歐美國家電視節目的衝擊影響下,國內的真人秀元素的綜藝娛樂節目,已經開始逐漸萌芽,甚至如雨後春筍,在各大電影片道佔據一席之地了,且還能獲得非常高的收視率,也因此,各大電影片道以及新媒體網路開始優資源、高投入高產出的綜藝節目製作模式了,不斷加大投入,研發或引進新綜藝節目,以滿足客戶日益多元化的娛樂審美視角。
其實針對這個問題本身,我們不要急於太主觀的個人評價,失望,很多時候只是一種個人情緒的表現,只是當下的某一種情緒的宣洩,我覺得這是毫無意義的。
我們回到新媒體綜藝節目本身來看,其實《極限挑戰》不過是一個為了給觀眾提供一些生活樂趣的綜藝節目,且在節目中花心思設計了一些有挑戰有意義的專案罷了。一個節目從策劃、製作到播放,其中的投入絕不是一朝一夕簡單就完成的,它代表的是整個團隊的心血,所以我也相信該節目的節目組一定是在充分考慮市場客戶訴求以及定位區別於其他綜藝節目而輸出的一部節目。我不會輕易的去評價它好或者不好,更不會去說它是不是讓我失望。因為我覺得如果僅僅就是因為更換了幾個節目嘉賓,就先入為主的認為節目效果會大打折扣,而開始各種找槽點,我建議那你還是別看它了,因為在這種心境下,即便它的內容做的再好,你也會找出一兩個不滿意的地方,這樣豈不是脫離了節目娛樂的初衷了。如果要看,我覺得就用心的去欣賞每一季每一期裡面的節目故事設計,去故事裡面找到一些共鳴或啟發。其實拿最新一集的第期來說,雖然節目嘉賓大換血,但是我就不會因為嘉賓的更換而對節目有什麼偏見,我反而會去更認真的去欣賞這個節目,我會去想這個節目目前的最新季在過往嘉賓都更換的情況下,會有哪些不一樣的精彩呢?期望大於評價。節目的內容也沒覺得有什麼不好,依然可以找到欣賞和共鳴的點,高空彈跳的內容策劃,較真的人看起來可能會覺得演的成分大於真實,但對我來說,我覺得挺有啟發意義的。人都有一種對未知的恐懼感,如果換做是我,在全然不知情的情況下,也是很難克服內心的障礙跳下去的,但是節目中的每個人都挑戰成功了,我覺得這就是一個挑戰人類極限的表率。
總而言之,《極限挑戰》只不過是眾多綜藝節目中的一個而已,當我願意把時間投入到這個節目上時,我一定不會輕易的主觀去評價它,而是去用心發現節目中不一樣的精彩,如果覺得有意義就繼續看,覺得與自己的關聯度不大,那麼就棄劇,就這麼簡單。畢竟,網際網路時代下催生的節目目不暇接,你可選擇的多了去了。所以,我不建議去輕易評價別人的勞動成果,因為我一直相信存在即合理這一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