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若水3171

    看地圖就知道了,滿州於北韓鴨綠江一江之隔,薩爾滸大戰時朝也出兵助明,搞定了北韓才無後顧之憂,所以清太宗兩次徵朝

  • 2 # 歷史縱橫帝

    導讀:明朝後期,後金和大明鏖戰。北韓奉大明王朝為正朔。北韓在其中起到的作用其實和毛文龍是一樣的。就是在後方牽制後金,使得後金不能全力進攻明朝。只有先全力征服北韓,才能去掉後顧之憂。整合北韓和後金的實力後全力攻打大明。明朝失去了毛文龍和北韓兩個支點後,只能在正面戰場實打實的比拼消耗。如果僅僅是這樣還只能讓北韓兩不相幫,所以才有了第二次征伐北韓徹底把北韓從大明的小弟變成了自己的小弟。後金就可以調動兩國的兵馬錢糧集中全力伐明。所以才說皇太極征伐北韓後加速了明朝的滅亡速度。皇太極征伐北韓的時代背景:

    後金崛起於東北地區的白山黑水,此地異常寒冷。如果向外拓展,無外乎三個方向。皇太極繼位也很不容易(努爾哈赤死後,諸子爭位也很殘酷)。為穩定自己的汗位,皇太極立刻於天聰元年五月發起針對大明王朝的寧錦之戰。理想很豐滿,可現實很骨感。由於袁崇煥的積極抵抗,皇太極無功而返,沒佔到什麼便宜。大明太硬,那就先剪除兩翼。於是從天聰二年開始到天聰九年,經過持續的征戰擊敗了蒙古林丹汗,迫使林丹汗西逃青海。後金招降了林丹汗部眾林丹汗的妻子和兒子歸降並交出可汗印信。至此,整個漠南蒙古完全納入了後金版圖,短期內西部邊疆再無戰事。(其實,大明朝不但短視並且效率低下。否則完全可以明朝軍隊為中軍,漠南蒙古和北韓為兩翼三面圍剿後金。壓縮它的戰略空間,不給後金各個擊破的機會。如果這三方互為援手,明白唇亡齒寒,後金必然顧此失彼。那樣的話可能歷史就改寫了,可惜歷史沒有如果。就是暢想一下,諸位別噴我)把蒙古打趴下後,皇太極把目光轉向了北韓。

    悲催的林丹汗

    皇太極征伐北韓

    皇太極曾經兩次進攻北韓。第一次目的比較單純,就是掠奪財富、糧食。後金要擴張,軍隊就得增加,糧食需求必然猛增。所以北韓就是很好的目標。除此室外,還有一個重要目的就是剿滅跟土匪一樣的搗亂分子毛文龍。北韓這時候是大明的小弟和死忠粉,毛文龍的東江鎮就是北韓提供的基地。所以公元1627年正月,皇太極命阿敏、濟爾哈朗、嶽託統兵進攻北韓,同時分兵襲擊毛文龍部。毛文龍不敵,退守皮島。此時,後金缺乏水師,否則毛文龍只能接著逃走了。正面的北韓之所以失敗除了實力上的差距外,還有就是北韓帶路黨(叛徒)的配合。後金攻佔平壤後,北韓國王逃往江華島避難。北韓一看不敵,那就談判吧。後金的目的基本也達到了。該搶的搶了,毛文龍也跑了。所以後金也同意議和。最終達成的條文大概就這麼三條:1、彼此承認主權國家,相約兄弟之國。2、北韓向後金繳納貢賦。3、兩國邊境自有貿易。看著條文眼熟不,這不就是顫淵之盟的條文嗎?條約簽訂後,後金撤出了北韓。注意條文內容:兩國是兄弟之國,就是平等的。然後北韓趕緊派出使者到明朝報備,說條約是被迫簽署的,我們還是忠於大明朝的,依然是您老大的忠實小弟。

    皇太極經過十年征戰評定漠南蒙古後,改國號為清,正式建基稱帝,年號崇德。同年親自統兵征伐北韓。目的就是把北韓變成自己的小弟。將來征戰明朝的時候,北韓的兵馬錢糧能為己所用。這次北韓徹底服了。不但承認皇太極的所有條件,並且表示並:“自崇德二年正月三十日以前為明朝之臣子,正月三十日以後則為大清之臣子。”正式更換了老大。

    後果

    北韓無論是主動還是被動成了抗明陣營的一員。明朝兩翼被剪除,只能獨自面對強敵。松錦大戰後,明朝關外完全失控,只能依靠山海關抵禦清王朝的進攻。此時的大明王朝水生火熱:中央東林黨把持朝政,可又拿不出有效的解決方法,朝代糧餉奇缺;地方上李自成和張獻忠等起義軍流竄作案,荼毒鄉里。裹挾農民如同蝗蟲一樣,地方基本失控。地方將領養寇自重,和朝廷談條件要價錢;關外大清王朝虎視眈眈,隨時都有可能衝上來咬一口。大明這艘破船已經千瘡百孔,關鍵是舵手還不知道如何補救。只能眼睜睜看著大廈傾覆。崇禎帝上吊自殺,伴隨著漢奸吳三桂獻關投降,清軍入關,大明王朝逐漸落下了帷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把威少換成泡椒,火箭能不能淘汰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