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鳴沙古今
-
2 # 一往文學
劉基在民間名氣很大劉基就是我們熟知的劉伯溫。《賣桔者言》(也名《賣柑者言》)是一篇寓言,諷刺了當時元朝廷中"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官員。
《賣桔者言》的內容這篇寓言講的是一個賣柑子的故事。
一個賣水果的人很會貯藏柑子一年後拿出來依然光澤鮮亮。放到市場上售價高出十倍人們爭相購買。"我"買了一個把它剖開柑子裡面乾枯得像破棉絮一樣我就去質問賣柑者為什麼騙人。
賣柑者不以為然還笑"我"少見多怪。賣柑者說了兩點辯解的理由:首先,我賣了那麼久,沒人有意見,大家習以為常,就你事多。第二朝廷中的官員文不能安邦,武不能定國,卻高車大馬,錦衣玉食,他們才是真正的騙子,我不過是賣個柑子,有本事你去管管這些"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人。
賣柑者毫不留情地指出那些尸位素餐,欺世盜名的封建官僚,不過是一夥徒具虛名、一無所長的無恥騙子。在這樣一個"竊鉤者誅竊國者侯"的社會里那些廟堂之上的人尚且"金玉其外,敗絮其中",又怎能過分要求一個小小的賣柑者做到"名副其實"呢?
"我"聽完後,沒有再和賣柑者爭辯,而是在深思賣柑者的話不無道理。自以為清醒的人實則被矇在鼓裡,看似行為出格的人才是真正的醒世者。此文對後世影響很大。《古文觀止》評點道:"古之金外絮中者,聞賣柑者之言,亦可以少愧矣。"
從《賣桔者言》看劉基的為官理想
劉基天資聰慧,被稱為"神童",二十三歲一舉考中進士,不久正式踏入仕途成為了元朝的一名官員。在仕元生涯中,劉基為官清正廉潔,處事公正,但這樣的劉基成了官場的另類,雖"慨然有澄清之志"卻因"當國者樂因循而悅苟且抑而不行"。經歷了數次起起落落之後,劉基對《賣桔者言》裡所說的"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統治階層有了清醒的認識,對元朝統治者徹底失望,失去了信心,歸隱家鄉,埋頭讀書,寫出了寓言散文集《郁離子》。
元朝末年政治腐敗、貧富分化、財政困難,民族矛盾日益緊張。劉基避世山中實際上是伺機而動,等待機會。
公元1360年,劉基由李善長推薦,加入了朱元璋的戰隊。公元1368年8月朱元璋的軍隊攻克北京,元順帝倉皇北逃,國祚僅九十八年的元朝統治宣告結束。這煌煌功業的背後少不了劉基的"運籌帷幄之中"。當時的人把他比作魏徵、諸葛亮、張良。民間諺語言:"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前節軍事諸葛亮後世軍事劉伯溫。"
劉基因其功勳卓著而被封為開國翊運守正文臣、誠意伯。在職期間劉基屢次建言獻策,其切實可行的提議多為朱元璋所採納,為大明王朝如日方升奠下了堅實基礎——彼時只能在寓言中抒發憤懣的"英雄"終有用武之地。劉基為明初恢復社會生產、落實賦稅勞役徵收、整頓貪官汙吏等一系列促使社會經濟得到恢復發展政策的制定和執行起到了推動作用,這與他早年對民間疾苦細緻入微的體察密不可分。日後種種都可以從他早年的寓言中窺見一斑。
回覆列表
《賣柑者言》是一篇元末明初文學、政治家劉基所寫的一篇政治寓言。 講述由買賣一個壞了的柑橘的小事引起議論,假託賣柑者的一席話,深刻諷刺了那些 虛有其表,無所作為的官員的醜惡嘴臉以及朝廷的腐敗。
這篇文章的寫作背景是在元末,蒙古統治者為了鞏固他們的統治地位,將全國百姓分為:蒙古人、色目人、漢人、南人四等,其中以蒙古族地位最高,他們在法律上又規定,四等人中根據職業又分為十等: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醫,六工,七獵,八娼,九儒,十丐。這十等人中地位最高的是官吏,他們是高據於各族人民頭上的統治者,由於這種不合理的社會現象,使得貪官汙吏無處不在,民生凋敝,困苦不堪,生逢元末的劉基,目睹政治黑暗,一腔憂憤訴諸無端,遂借賣柑者言,將這一幅元代封建官場的群醜圖描繪了出來。揭露他們“金玉其外,敗絮其中”!
這是一篇著名的寓言體諷刺散文,全文可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以洗煉的筆墨記述了故事的經過,可說是全文的引子,作者先寫柑子外表具有金玉之美,其中卻如敗絮之劣。
第二部分是全文的重點,透過賣柑人之口,揭露那些達官紳士欺世盜名的真相。
第三部分是文章的結尾,作者“退而思其言”,使文章形成一種跌宕美,也表明作者在深思熟慮之中品味其言的真諦所在,承認其言的真實性和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