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科學的糾纏態

    水汽從蒸發表面進入低層大氣,這裡的溫度高,所容納的水汽較多,如果這些溼熱的空氣被抬升,溫度就會逐漸降低,到了一定高度,空氣中的水汽就會達到飽和。如果空氣繼續被抬升,就會有多餘的水汽析出。如果那裡的溫度高於0℃,則多餘的水汽就液化成小水滴;如果溫度低於0℃,則多餘的水汽就凝華為小冰晶。在這些小水滴和小冰晶逐漸增多並達到人眼能辨認的程度時,我們所說的雲就形成了。當水滴和小冰晶越來越大。空氣託不住時就會下落。形成下雨的現象。

  • 2 # 民工王特

    雲是由許多小水滴和小冰晶組成的,雨滴和雪花就是由它們增長變大而成的。在水去中,雲滴都是小水滴,它們主要靠繼續凝結和互相碰撞合併而增大。

    因此,在水雲裡,雲滴要增大到雨滴的大小,首先需要雲很厚,雲滴濃密,含水量多,這樣,它才能繼續凝結增長;其次,在水雲內還需要存在較強的垂直運動,這樣才能增加多次碰撞併合的機會。

    雨滴受地心引力的作用而下降,當有上升氣流時,就會有一個向上的力加在雨滴上,使其下降的速度變慢,並且一些小雨滴還可能被帶上去。只有當雨滴增大到一定程度時,才能下降到地面,形成降雨。

  • 3 # 智慧電子軟體專家

    首先解釋一下雲的構成,你說的很對,雲是由水蒸氣形成的,所以它的主要構成是水蒸氣,陸地和海洋表面的水蒸發變成水蒸氣,但光有水蒸氣還無法構成雲,如果空氣中絕對純淨,沒有任何雜質,水蒸氣就無從依附,單個水氣分子之間相互合併的能力常規條件下非常弱。也就無法形成雲。

    它需要凝結劑也俗稱凝結核,而這些凝結核從哪來呢?一般都是空氣中的灰塵顆粒,鹽類顆粒等。

    有了凝結核,需要有充足的水蒸氣,加上空氣的冷卻,就會形成一個個細微的小水滴,這些小水滴匯聚在一起,就可以形成雲。隨著水滴的密集加劇,雲層從白慢慢變黑,也就是我們看到的藍天白雲轉換成烏雲密佈。

    知道了雲的形成,那我們再來介紹一下雲形成雨的過程。這裡首先介紹一下雲中小水滴的大小一般半徑為0.01毫米,形成雨滴的最小的半徑為1毫米,兩者相差100倍。雲層中的小水滴相互碰撞,逐漸形成顆粒較大的水滴,當水滴的重量大於在空氣中的浮力時,水滴開始下降,也就是俗話講的百滴雲成雨。在水滴往下降落的時候,不斷吸附周圍的雲滴,使得水滴逐漸增大,當增大到半徑約2~3毫米時,隨著下降速度的不斷增加,再加上水分子間的引力無法一直維持這樣大的水滴,在下降過程中,受到空氣阻力的衝擊而開始分裂,分裂後的雨滴重量減輕,速度開始下降,空氣阻力減少,又開始逐漸聚集雨滴,又形成大雨滴,如此週而復始,直至把整個雲層上端開始所有的雲滴都消耗完。雨滴下降到地面,這就是我們看到的下雨的結果。

    講到這裡,不得不一起講一下跟這個相關的一個現象,人工降雨。人工降雨的原理就是根據這一形成原理,區域性補充溫度條件,透過向雲中播散乾冰、碘化銀、鹽粉等催化劑加速雲滴的聚集,使之達到降雨的條件。

  • 4 # 主角小土豆vlog

    雲,水蒸氣,雨,本質上都是水。太陽照射地面上的水,從而形成水蒸氣。水蒸氣屬於氣體,由兩個H和一個O組成,分子質量是18,空氣的平均分子質量是29,所以水蒸氣就會上升。

    我們都知道高度每上升1000米,溫度就下降6攝氏度。水蒸氣上升到一定高度,溫度達到足夠低,水蒸氣無法維持氣體狀態,遇冷液化就會變成液體,從而形成雲。雲此時是許許多多小的液體水滴,此時每份空間質量與其所處空間環境相當,所以能夠懸浮在空中。所以雲可以隨風飄蕩。雖然雲輕,飄在空中,但是它現在已經不是氣體,而是液體,每一立方米所含的水分子比每一立方米所含水蒸氣的水分子要多的多。

    然後雲在天空中經過很長一段時間的飄浮,等雲中所含水分子足夠多的時候就會形成比較大的液滴,此時的雲,每一立方米所含的水分子又比剛剛的情況多很多。它比空氣重的多的多,無法再懸浮空氣中,只能下降,行程雨滴。

    眾所周知,沿海地區要比內陸地區降水多,熱帶地區要比溫帶,寒帶降水多。水蒸氣要變成雨,需要經過很長一段時間的演化。其中有很多因素都影響雨的形成。太陽照射時間長,產生水蒸氣就多,從而形成更多的雲,緊接著就會下更多的雨。當然緊緊是太陽照射時間長也不行,還要當地地面含水量高,才能蒸發更多水分。這就解釋了熱帶比溫帶寒帶雨水多,沿海地區比內陸地區降水多的原因。

    水蒸氣變成雲,再降雨,本質上就是水蒸氣遇冷液化,很普遍的物理現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凱迪拉克ATS-l到底值得買嗎?